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进县城读书,需要的不是“回流”

2017-04-22 19:26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近年来,农村学生进县城上学在许多地方成为新潮流。

以往,农村孩子通常就近接受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才到县城读书。现在进城的脚步提前了。许多农村孩子从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就开始在县城上学。有的家长在县城买房、租房陪读,有的孩子则从很小就开始住校。

进城读书带来的挑战之一是:乡村学校生源流失,城镇学校却人满为患。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7年《教育蓝皮书》中就关注到这一现象。以河南省周口市某县两所小学的班额对比为例,其某城市小学平均班额(103人/班)是某乡村小学平均班额(26人/班)的4倍。

2017年《教育蓝皮书》为破解大班额问题提供的解决思路是,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学生回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一贯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既定思路。但是我们也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农村学生为什么进城?

除了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个老问题外,还有两个新的积极因素:一、城市化;二、农民开始重视教育。城里学校一直比农村学校好,但进城上学直到最近几年才成为潮流,便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历史性巨变中,农民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孩子成了进城的“先遣军”。经济条件改善、视野开阔之后的农民,开始像市民一样相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未必是坏事。城市有“择校风”,农村有“进城上学”,道理是一样的。

理解了上述背景,就会意识到劝农村学生从县城回流将是多难的挑战。不仅农村孩子要进城,农村教师也要进城。从长远来看,他们也终将在城里相遇。

所谓堵不如疏,与其劝阻,不如顺势引导。引导不是放任自流。

其一是增加县城的教育资源供给。学校、教师等的规划配置,应该基于未来的城市人口规模。

其二是保障进城机会的平等,警惕义务教育等级化。有些地方利用城里学校的稀缺性,搞“贵族”学校,违背教育公平的宗旨。增加供给是保障公平的必要前提。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