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之女常沙娜上海办敦煌研究展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17-04-22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常莎娜谈她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交往。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编辑 陆林汉(02:45)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正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正在举行,以常沙娜的壁画临摹、花卉写生、应用设计等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贯穿其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经历。常沙娜,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之女,经林徽因指点走入工艺美学领域,曾担任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院长15年。

早在常沙娜12岁跟随父亲走进敦煌莫高窟那一刻,她一生的方向似乎即已注定——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与教育。常沙娜却对中国的设计颇为失望,她觉得其中充斥着西方元素,缺少中国概念。而当下中国年轻人也过于崇尚西方审美。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成为了常沙娜的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

现年86岁的常沙娜,一头银发、精神矍铄,她身上带着太多的标签,她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她经林徽因指点走入工艺美学领域,她担任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院长15年……然而,当常沙娜12岁跟随父亲走进敦煌莫高窟似乎注定了她的一生的方向——致力于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与教育。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正在举行的“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以常沙娜的壁画临摹、花卉写生、应用设计等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贯穿其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经历,引发“守护与传承”的文化使命的思考。

常沙娜在刘海粟美术馆为观众导览

谈敦煌:立足传统与自然,渗透敦煌精神

1980年,父亲常书鸿给常沙娜的一本书上夹着这么一句话:“沙娜,不要忘记你是敦煌人,应该是把敦煌的东西渗透一下的时候了。”

与她的父亲一样,“敦煌精神”是常沙娜艺术生涯中不变的信仰,尽管出生在法国里昂,但常沙娜绘画的“童子功”来自于少时跟随长辈们临摹敦煌壁画。而历经十多个朝代修建的敦煌在常沙娜看来不仅是佛教壁画艺术,更是传统。其中集中了取之不尽的历代图案艺术,而且从十六国开始,到北魏西魏每个时代的艺术都在敦煌石窟中“承前启后”。

常沙娜与父亲常书鸿、弟弟常嘉陵在莫高窟

敦煌文化的传承一直在延续。1950年代,参与新中国十大建筑的设计时,常沙娜也将敦煌图案运用到外立面的设计中。

但如今,常沙娜却对中国的设计颇为失望,她觉得其中充斥着西方元素,缺少中国概念。而当下中国年轻人也过于崇尚西方审美。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成为了常沙娜的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思考。

为此,常沙娜与带领设计师们设计的当代工艺品,将敦煌石窟中的艺术元素融入景泰蓝、珠宝、瓷器等工艺品与生活用品当中,向大众展示敦煌艺术的应用价值,让以敦煌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不再遥不可及。

人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装饰设计彩色设置效果图,常沙娜

和平鸽丝巾,20世纪50年代

而常沙娜做的更多的是对敦煌壁画、彩塑、建筑等进行专题研究分类,这也是敦煌研究院长久以来的工作之一。常沙娜认为,只有喜爱,并下功夫研究,才能演化为运用。而现在一些艺术家随意画一张画就叫“敦煌印象”,是对敦煌文化的亵渎。

华盖 初唐321窟,常沙娜临摹

谈教育:从图案到视觉艺术,是文脉上的退步

常沙娜在中央工艺美院的前辈带领下学“图案课程”,其中图案基础、图案法则、图案比例尺度都需要经过仔细学习和研究。常沙娜说,当时老前辈雷奎元带领大家花卉写生,并根据自己所需要进行图案变化,但如今这些课程都没有了,却依照西方美学体系,都叫“视觉艺术”,这其实是文化和文脉的退步。这也导致了现在的很多设计违反了图案法则。我们很早就提出了艺术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至今没有做到。

作为中央工艺美院的老院长,常沙娜认为如今的艺术教育缺少扎实的功夫,特别是学生大多用电脑制图、拼贴,手工活越做越少。所以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注重扎实的“工匠精神”。

观无量寿经变 盛唐172窟 ,常沙娜临摹,1946年

谈展览:巡展9站,“花开敦煌”期待绽放里昂

很多人觉得常沙娜因为当了院长而无暇画画,以至于为常沙娜拿出一个展览体量的作品感到吃惊。有如此数量的作品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来自于常沙娜“走到哪画到哪”的积累和父亲等老先生文脉的传承。

仙人掌,常沙娜,2005

“花开敦煌”的策展人黄炫梓对于此次展览也是倾注心血,她的团队从2008年开始和常沙娜沟通,一开始常沙娜是拒绝的,觉得她一人难以代表敦煌,且之后又身患癌症,但经过积极治疗,病情稳定后,2011年策展人团队开始正式筹备常沙娜的展览。2014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始巡展的第一站,而后经过台湾、俄罗斯、土耳其等地的巡展,2017年3月初回到北京,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学术性质的捐赠展,4月又把展览带到上海。而今年9月黄炫梓和她的策展团队计划把“花开敦煌”带去法国里昂。因为里昂不仅是途径敦煌和欧亚各国“丝绸之路”的终点,也是常沙娜的出生地、常书鸿给她艺术养分的发源地,“沙娜”的名字就来自于里昂的La Saone河。

“花开敦煌”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对中国的观众而言,常沙娜是中国工艺美术复兴关键人物,也如同指路灯塔,她桃李成蹊,带着中国工艺美术如何继承和发扬的情怀。而国外观众看到的是中国新美学的开始,敦煌艺术依托中国厚实的文脉转化为设计语言。

女供养人 五代51窟,常沙娜临摹,1946年

常沙娜曾说:“回顾我这辈子做出的成果,图案教学也好,设计也好,包括20世纪50年代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敦煌艺术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敦煌艺术情结自少女时代起贯穿常沙娜的一生。她是敦煌石窟中绽放的一朵常开的花。当常沙娜的名字并不应该局限于敦煌,她所实践的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元素如何和当下结合?传统文脉如何结合当代梳理?同时她也对时代提出了“上一代精神,不被这一代了解,何来当代?”的疑问。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