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大举办“纪念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研讨会”,张荣顺等发言

“全国港澳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2017-04-24 15:47
港台来信 >
字号

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和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联合承办的“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研讨会——讲述香港的故事”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本次论坛聚焦“香港”“回归”“祖国”“故事”之要素与意象,邀请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香港政界精英及内地与香港资深学者、律师和工商界人士30余人发言,讲述香港回归20年来的发展变化,用事实讲述香港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凝聚共识,继往开来。本次研讨即围绕主题精心设计了开幕式和五个研讨专题。

活动现场。  本文图均为 北京大学 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荣顺

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张荣顺昨日在出席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研讨会时对媒体表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一地两检”在短时间内会处理好。他并强调,“一地两检”旨在提供更多便利,不会为港人增添更多责任和义务,亦不会存在内地人员跨境执法问题。

张荣顺表示,保持香港社会长期繁荣稳定,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橕,包括目前正在推进的港铁及港珠澳大桥的工作。他说,高铁是网络状的交通运输模式,“是一点对多点。”与公路交通点对点的模式不同,开通后从香港一点就可到全国各地各点,全国各地各点也可到香港这个点。

张荣顺透露,“一地两检”应该在短时间内处理好,目前进展不错。他说,高铁要在香港发挥作用,一定要实施“一地两检”。他又强调,“一地两检”不存在跨境执法及车上执法的问题,因为“一地两检”只是将关口前移到西九龙总站,不会为进出内地的港人带来新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地两检’的安排中,事实上为了给香港更大方便,国家和内地口岸付出了更多成本。”

张荣顺说,“一地两检”会有三个不变:两地口岸的职责没有改变,港人进出香港内地的法律规定限制没有改变,香港的法律制度从大的方面来讲都没有改变。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冯巍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冯巍在致辞中表示,香港回归20年,“一国两制”从理论到宪政体制的设计变成了现实,新的宪制性制度在港落地生根,经济社会繁荣稳定,整体而言,“一国两制”实践是成功的。不过他同时指出,“一国两制”未来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风险、挑战都不可低估,需要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及各界有足够的耐心和非常坚定的战略定力。

冯巍在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实践整体而言是成功的。首先,用和平方式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第二,香港回归20年,特区行政长官到现在已是第五任,香港成功进行五次行政长官、立法会、区议会的选举。虽然在这些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是不能否认,新的宪政体制已经在香港落地生根。第三,20年来,整个香港特区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基本的繁荣和稳定。“最近几年香港经济增长低于内地和澳门,但年增长率依然高于世界上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市民还是安居乐业的。”

展望“一国两制”未来实践,冯巍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过程中会有许多沟沟坎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冯巍说,不会低估“一国两制”在未来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矛盾、挑战和风险。他说,不要期望“一国两制”实践过程平坦,风平浪静,一定会充满矛盾和挑战,是一个面对问题、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需要中央和特区政府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非常坚定的战略定力,也需要学术界给中央决策部门、特区部门、特区参政议政社团给出理论支撑。

冯巍指出,“一国两制”实践中有许多制度设计是全新的,且是复合的。他举例说,行政长官产生的宪制性制度就是选举制和任命制两种制度的结合,“一方面是特区本地协商或选举产生人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产生的是‘人选’不是候任行政长官。人选选出来后还要报中央政府任命。”此外,香港社会争议较大的人大常委会释法问题也是香港普通法的司法解释与内地立法解释的结合。

他又指出,香港回归后中国还是单一制的国家体制,这与港澳两部基本法规定的高度自治之间也是极其复杂的权力的配置。为此,这些复杂的全新的制度存在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得到有效实施,必须经过比较长的过程。

谈到宪法在香港特区适用问题,冯巍强调,任何主权国家的宪法一定要在每一寸土地上使用,不能有所“例外”。他说,凡是基本法有明确规定的内容,宪法相关规定可以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基本法没有规定的,宪法规定就一定要在香港地区实施。比如行政长官来京述职、向谁述职、特区立法会通过的法律需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等等,在宪法里都有具体的规定。

香港中联办法律部部长王振民

香港中联办法律部部长王振民昨日在京出席“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研讨会”时表示,未来五年重启政改并不合适。他认为,香港社会应该冷静沉思,重点解决经济民生问题。他说,香港过去花费多年时间处理政改,都未能成功,反对的人永远都在反对。“总不能把时间都放在政改上,如果启动政改,其他方面的事务就无法推动,因为不可能同时去做这么多事,相信大家对这些还记忆犹新”。

王振民指出,香港撕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民生发展问题未得到解决,重启政改也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中东一些国家搞普选,结果造成了内乱、产生大量难民,难道希望香港也这样吗?”他说,香港社会应该冷静沉思一下,“未来5年,甚至是20年、30年,怎么做才是对香港好。”王振民同时强调,中央对香港实现普选的政策和态度未变,依然是8.31决定。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在研讨会上表示,对释法有争论和分歧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各界都能从法律的角度和专业立场看待释法,就完全有可能形成共识。他说,如果有人只是政治上不接受人大释法,只要人大释法就跳出来说这不行,那不对,绝对不是认真对待基本法的态度。对待人大释法应该“政治的归政治,法律的归法律”。

有人质疑人大释法破坏香港法治。邹平学认为,人大释法不仅源自基本法规定,还源自宪法。人大释法在香港宪制架构中享有凌驾地位也得到香港法院判决的肯定。人大释法是香港法治组成部分,把人大释法与香港法治对立起来的论调十分错误。还有人质疑人大释法会损害香港司法独立,对此,邹平学指出,这些指责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两大法系的法治实践。

邹平学还强调,司法独立不能限制立法机关就法庭审理案件涉及的法律做出修改和解释。香港法院对基本法的解释权来自人大授权,被授权者凭什么可以限制授权者?

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王郡里

解放军驻港部队前副司令员王郡里表示,香港回归以来仍未妥善处理颠覆中央政府活动的工作,回归后中央对香港采用“港人治港”的方针,但这并未完全消除颠覆势力的威胁。他认为,香港的“安全问题”牵动国家处理地缘政治的大局,港人不应分散中央处理复杂国际形势的精力。

现为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的王郡里表示,认识香港安全问题要有宏大的国际视野,认为“香港不是美国战略中的主要棋子,但也不能太天真”。

他表示,解决香港安全问题,要重视培训香港的“安全能力建设”和“香港社会安全能力”,但没提及具体措施,例如香港应否尽快就《基本法》23 条立法。

王郡里2008 年担任驻港部队副司令员,驻港3 年,一直研究香港安全问题。他昨日强调,香港在一国两制实践上有重要地位,对于南海、台湾等地,“一国两制”重要战略起着方向性作用,香港安全问题牵动大局。

他指出,香港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内地,不能简单归咎政府管理,他又提到,香港金融安全对内地金融体系的“撬动作用”是存在的。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在研讨会上表示,他认为未来五年不会重启政改,但强调中央坚持8.31决定不会改变。刘兆佳说,政改是香港的永恒政治议题。特别是在香港政治环境建设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反对派和他们的支持者的政治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政改议题在香港仍然是重要议题,并且会随着不同载体的不时出现在短时间内上升为“火辣”的政治议题。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在研讨会上表示,大湾区建设应该注重解决和处理好三个关系和问题。制度方面注重“一国”与“两制”的关系;经济层面重点关注三个重点城市的分工关系;社会层面关注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待遇的问题。这位专家认为,大湾区建设要让香港市民切实感受到好处,才会引发香港社会的参与热情。

陈广汉指出,首先,大湾区建设在制度层面要解决“一国”和“两制”的差异性关系,确保因为制度差异性形成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位专家认为,在大湾区软件硬件设施方面都应该注重差异性。未来,珠三角西岸的发展将是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经济层面,陈广汉指出,要注重湾区几个重点城市之间的分工:纽约、旧金山、东京湾区建设都只有一个核心城市,但大湾区有三个香港、广州、深圳重点城市,为此一定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做好不同分工。

第三个问题是要处理好社会层面的问题。他认为,大湾区建设不只是要服务珠三角地区,还应该让香港居民获益,享受到该有的实惠,一些生活待遇、“国民待遇”都应该有。“现在香港社会对大湾区参与热情不高,就是因为香港市民尚不清楚自己能获得哪些真正的好处。”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曹二宝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曹二宝在研讨会上表示,香港经济本身并未发生大问题,主要是香港经济在国家经济地位中出现了滑落,经济总量被内地多个城市超越,三大中心虽然有优势但是不特。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曹二宝说,中央给出“独特”、“提升”四个字就很好。今后香港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找准“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结合点,在参与国家发展进程中,使自身得到更大发展。 

(原题为《北京大学举办“纪念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研讨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