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司机如何“开车”:马车系法的演进史

苏黄米
2017-05-31 10:3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说车先说马。关于最初的马,普遍的说法是诞生在第三纪始新世初期(约六千万年前)美洲大陆尚未与亚欧大陆完全分割之前的北美洲。始祖马很像现在的狐狸,用多趾的足行走或跳跃,体型较小,善于进入茂密树林,逃避敌害,以多汁的灌木和其他嫩叶作为食物。到了四千万年前,始祖马演变成渐新马。家马最古老的品种应是约4500年前被驯化的阿拉伯马。阿拉伯马由于战争、贸易而由中东散布至世界各地,并且用来配种,阿拉伯马被认为是世界上所有类型的马的起源。现在阿拉伯马主要集中在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国家。

始祖马

作为哲学和美学的相马

养马就要懂马,由懂马的人来根据马匹的体型、身体结构、肢体比例、器官特征、步态、速度、毛色、进食习性等方面的技术指标相马。相马在很多文化中甚至成为一种哲学或美学模式。中国文化中就用相马来譬喻如何发现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这样一个譬喻,而产生于印度大陆的佛教更是以良马来比喻那些悟性奇高的可教之徒。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有专门的《相马经》传世。除了中国外,古代西亚、蒙古等地区都有“相马图”流传至今。而在中国其他典籍中,也常常有“马”出现。比如,在《韩非子》中就出现了服马(泛指驾车之马)、戎马、农马等多种,此外,按用途分应该还有专用于配种繁衍的种马,按照使用对象不同还有御马(皇帝用的马)、将马(将领用的马)。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相马图”

阿拉伯古代抄本文献中的“相马图”

我国古人钟爱的是大宛的汗血马。对“汗血马”的最早记录是在西汉,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汉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心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到了唐朝,由于马具和马饰的进一步发展等原因,骑马之风盛行。唐朝政府设有太仆寺专门管理全国的马政,养马业很发达,人们出门大都骑马,每逢春日,女子相约到郊外骑马游春。杜甫有诗云:“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此外,按地域划分,还有蒙古马、哈萨克马、西南马、伊犁马等品种。

《虢国夫人游春图》

马车系法的演变

选好了骁壮有力的马,就可以用来在征战中作为畜力拉战车了。迄今所知,最早的战车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乌尔战车。乌尔战车有独辀(类似于车辕)和短衡,然后用颈带把马的颈部固定在衡上。在曳车时,通过衡和辀来拖动战车前进,然而,这就有了一个弊端,就是马跑得越快。呼吸就越困难,马的力量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这种系马的办法被称为“颈带式系驾法”。

乌尔军旗

大概是源于“颈带式系驾法”的基础,古埃及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53年—公元前1085年)、波斯阿黑门尼德时期(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及罗马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采用的是在颈带之上加腹带的方式。但是,仍然难以解决颈带压迫马的气管的问题。这种系马的方法应该与战车的形制有关系,轮径较小的古车一般用于奔袭或者追击,车上的作战人员使用的武器一般是弓箭,车厢距离地面较近,当接近敌人时,便于作战人员跳下来,用短兵器进行步战。同时,因为轮径小,所以在轴和马之间,不能用平行于地面的绳索进行连接,力的传导只能由辀来承担。

古埃及新王国时代壁画中所见的颈带式系驾法

波斯阿黑门尼德时期金车中所见的颈带式系驾法

我国的车出现得晚,已发现的时间最早的整体古车也已是商代晚期的,绝对年代不早于公元前13世纪。而系有牲畜的车的形象,在公元前5世纪后才出现。但是,先秦采用的是“轭靷法”,轭是指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横木,靷是一头套在车上,一头靠在牲畜的胸前的绳索。这样,能够使马的受力点落在肩胛两侧承轭之处,颈部无需被系的很紧,只要起到防止马脱轭就可以了,曳车受力并不靠它。

秦始皇陵2号铜车所见的轭靷式系驾法

秦始皇陵2号铜车采用的就是系驾靷式系驾法,然而,彼时中国车制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先秦式的轭靷式系驾法正向着汉代的胸带式系驾法过渡。胸带的出现使马的承力部位降到胸前,轭变成单纯的支点,只起到支撑衡、辕的作用。而西方古车在公元后才开始缓慢地改进,在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仍然有采用颈带式系驾法的车。虽然出现了靷绳,但是依然套在颈部。安装双辕的车在中世纪才开始推广。在这种车上出现的胸带式系法,不早于公元8世纪。此时,中国的系驾法已经向鞍套式过渡了。到了13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鞍套式系驾法。

汉画像石拓片中所见的胸带式系驾法向鞍套式系驾法过渡的情况

鞍套式系驾法把车辕放平了,这样支点便得以降低,也免除了木轭对马造成的磨伤,还可以充分利用马的肩胛两侧。这样,既可以保持行车的稳定,又能增加马拉车的力量,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不同地区系驾方法过渡的途径不一样,发展的过程不尽相同(10世纪初,西方传统的颈带式系驾法中的颈带被颈圈代替,车靷直接连接颈圈。13世纪初,欧洲曾经使用带有肩套的马车,肩套用较软的材料填充,但是没有小鞍),但是可以说,东西方鞍套式系驾法的成熟时期是一致的,即13世纪中期。由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期之后,官僚出行多乘轿,因此可能限制了制车技术的发展。而17世纪以来轻便的马车在欧洲广为流行。

现代马车

甘地说:“从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的伟大与否和道德进步的程度。”从我国的马车系驾法就可以发现对动物的尊重,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畜力的使用与发挥。或轭靷,或胸系,或鞍套的中国式系车方式反映着诗意的审美,与马相伴,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爽朗豪情,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放荡洒脱,还有“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的绵密伤感。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