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是靠近艺术家的那个人?

2022-02-16 09: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 “平沙落雁——音乐的诗意与力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

由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策展人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 策划的“平沙落雁——音乐的诗意与力量”目前正在克利夫兰美术馆展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彭薇的装置“记忆的迁徙 — 平沙落雁”宛如交响乐谱般呈现在展厅中,与馆藏的中国传统绘画、乐器一同展出。《平沙落雁》系列作品,是彭薇从中国古曲《平沙落雁》获得灵感,将水墨与西方音乐家如:莫札特、贝多芬、萧邦等的私人书信结合,并以乐谱的方式作呈现。展览强调了音乐与艺术的重要性,庆祝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疫情后回归舞台并向全球的音乐家致敬。

▲ 展览现场

谁是靠近艺术家的那个人?

文/张敏

2017年,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策展人Clarissa第一次见到瑞士展出的彭薇作品《平沙落雁》时,为其山水与音乐家书信唱和的构思打动,便想将这组绘画装置纳入博物馆空间。但就如彭薇的作品在等待下一次全新的阐释一样,四年后,“平沙落雁——音乐的诗意与力量展”才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亮相。

▲ 平沙落雁 IV-1,麻纸水墨,38×60cm,2021

疫情之下,艺术在面对人生重大命题时,所谓的力量从何而来?

Clarissa认为,在看似诗性的平静表象之下,实则饱含着坚韧的个体力量。此时,无疑是展览这组作品最恰当的时机。从疫情中逐渐恢复的博物馆与因为疫情无法演出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遥相互望,如同《平沙落雁》呈现的叙述:静默之中的惺惺相惜。此次展览也是美术馆献给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向全球音乐家们致意的礼物。

▲ 展览现场

策展人以彭薇的作品为线索,将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古琴、琵琶置于同一场域,仿如寂静的剧场,暗含着诗意和力量。2021年11月19日至2022年5月8日,这场音乐性的艺术默剧在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上演。

自然,跨门类且内涵丰富的展览内容稍不留意便要造成误读,且不论文字、图像本身自带或多或少的误读成分,每位观众在面对跟随艺术家个人角度还是保留自己的误读这件事上更拥有选择权。因此,以下对于彭薇《平沙落雁》的解读,和盘托出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角度,置身展厅,观众仍然具有选择权。

▲ 平沙落雁 III-1,麻纸水墨,38×60cm,2017

 

▲ 平沙落雁 IV-3,麻纸水墨,38×60cm,2021

彭薇,是一位水墨画家,也是一位装置艺术家,这不是说她同时兼有双重创作身份,而是指在她的作品中,水墨与各类现成物碰见时的奇妙与惊愕、作品在不同展陈空间的重新梳理与铺排,常常能让她玩性大发。因为“玩”,她的创作几乎都是开放式的,总在抛出一个个留待解决的问题。《平沙落雁》系列是《遥远的信件》的延伸,在阅读西方音乐家书信以及学习古琴的过程中,“平沙落雁”的意境及其与音乐的关联,让彭薇产生了以一组作品致意音乐家的想法。而对开册页与乐谱形制的相似性又使她想到用乐谱架做支撑。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西方音乐家的书信内容、具有当代感受的水墨画、乐谱架、中国古代卷轴画以及古琴等乐器在这里合力试图消解时空之概念的勇气,固然可嘉,可若仅将乐谱架视为展陈内容的连接点,则有些武断。事实上,彭薇是被往来书信中每位伟大艺术家人格形成的曲折程度和人格面貌的综合性所打动,借文字入境一游,“对话”的初衷便形成。她随即用书法抄写书信与水墨画面并置这样的方式将自己“对话”的初衷转译出来。至于选择乐谱架,除了前文提到的对开册页与乐谱在形制上的相似,乐谱架伫立的姿态还让彭薇联想到“等待”,如同她每次观看演出时都觉得乐谱在等待音乐家到来一样,《平沙落雁》中的乐谱架也在等待着艺术家的到来,或许他们已然到来,伫立便是宣布他们隐匿的在场状态。

▲ 平沙落雁 III-13,麻纸水墨,38×60cm,2018

 

▲ 平沙落雁 III-10,麻纸水墨,38×60cm,2019

彭薇的转译经常戛然而止于离奇的念头,再要让她多透露一些内情,效果总不如她用艺术演示来得直接。以《平沙落雁》为例,她总结为“所有艺术最后都是因为那个人”。她指,通过靠近“人”之真性,借助图像、文字等手段,来试图填补许多长期被割裂的地带:故事性与诗性、古与今、中与西。有意思的是,萨义德《音乐的极境》中曾站在贝多芬的角度上发言:“贝多芬之所以自认为有本事超越人性,进入永恒的、遵循原则形式的世界,乃是出于一种强大的自我主义。然而他的自我主义,他精心建构的主体性以及他的审美范式都是为了实现终极目标:超越特定性,超越历史及政治。”

▲ 平沙落雁 III-14,麻纸水墨,38×60cm,2018

 

▲ 平沙落雁 III-4,麻纸水墨,38×60cm,2017

填补或超越在艺术家这里身体力行起来往往是目的明确,方式和感觉又带些朦胧的体验,这与音乐容易相通,音乐既能带人入境,又具有将事实归为普遍原则的能力。

 

▲ 平沙落雁 III-3,麻纸水墨,38×60cm,2017

 

▲ 平沙落雁 III-8,麻纸水墨,38×60cm,2019

若对历史线进行精准裁剪,会得到历史的基因图谱,“角色”终将置换“人物”;倘若归纳伟大艺术家的人格特性,那些情绪无疑都带有共通性。不过,以彭薇的“野心”,填补割裂地带的使命感和发掘人格情绪的共通性应当不是她的主要目的。或者说,她想用看似“野心”的方式来做一番真切的感受。彭薇的《平沙落雁》便是感受,亦是靠近,靠近具有伟大人格艺术家之真性。许多人或许也有自己靠近的方式,方式虽不同,却存在某种身份上的契合。还是那个问题:谁是靠近艺术家的那个人?

图片|彭薇工作室

- end -

往期回顾

雷电所启动“云”计划,奥斯汀·李美术馆个展破次元...| 艺术客 · 一周

叙事的肖像,构建联结之网 | 艺术客 · 一周

NFT热度不减,年轻艺术家捕捉新现实 | 艺术客 · 一周

寻找新的说话方法 | 艺术客 · 一周

全球化与在地性共生,展开艺术的疗愈 | 艺术客 · 一周

观察生活的十三种方式 | 艺术客 · 一周

热烈竞逐,秋拍佳绩不断 | 艺术客 · 一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