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传播、学科对话,传播学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澎湃新闻记者 何涛
2017-05-01 16:0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房地产、育儿经验、共享单车、网红奶茶店这些都是传播学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又如何开拓了传播学的研究边界和研究方法?

当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和传播方式,并不断丰富新闻的定义之时,高校里的专职研究者们如何对此作出反应?

4月最后一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一场以“数字、传播、可沟通城市”为关键词的学术交流活动回答了这些问题。

从左至右分别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龙耘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教授

这次为期两天的传媒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由两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博士生共同完成,他们分别展示了各自领域内最新的研究课题,这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2017传媒周的重磅节目,也是复旦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伙伴基地“澳门传媒研究中心”担纲的第一次学术活动。

澳门传媒研究中心是获得中国教育部批准、在境外设立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伙伴基地。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始建于1999年,类似于理工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按照“一流”和“唯一”(即每个研究领域的基地均应为全国一流、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只设一个基地)的标准建设,目前在全国六十余所高校中共有151个,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最新一轮评估中排名第四。

城市里的传播学课题

4月27日和28日两天的传媒周论坛上,复旦、澳科大和武汉大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们交流了各自手头正在研究的课题。

其中,澳门科技大学章戈浩老师的论文《跪求“性”息》跟踪研究了1990年代、特别是2004年以来网络社交媒体在城市性产业中的流变和作用,因其鲜活的研究方向和手法,得到了在场听众的称赞。

而尚在哺乳期中的澳科大青年教师黄微子则因地制宜地展开了跟个人育儿经验和交往圈有关的“母职”研究。孙瑱老师的《房地产城市-时空文本在现与异客身份》研究则聚焦房地产业是怎样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又是如何造就了城市异客的身份。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孙玮教授作了题为《节点主体:传播逻辑的变革—现代城市传播网络的建构》和《中国城市发展与新媒体实践:从城市媒体到媒体城市》的学术讲座,从城市传播研究的角度对新媒体、新技术框架下的主体身份变化以及城市与媒体的关系作了梳理。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作了《新媒介新闻与都市生活》的学术报告,提出关于网络时代引入大数据进行课题研究的新思路。陆晔团队跟dt财经合作,采用dt财经抓取的大众点评数据和数据达人周宁奕爬取的上海摩拜单车数据,通过对深圳奶茶店十年面貌地图和上海摩拜单车城市分布地图的讨论,力求描摹出新媒介用户“线上”与“线下”互嵌的行为特征及其与实体城市空间行程沟通交流的情境因素。

同时,澳门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十多位博士生也向论坛提交了论文。这些论文聚焦澳门内地劳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媒介形象、夜市中的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以豆瓣网的电影评论者为例研究“受众劳工”、数字时代的上海人民广场、城市化进程中的陌生人概念,课题紧贴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并运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切入这些现象,得出学术层面的思考和结论。

分论坛上的博士生论文提交环节

从两天中提交的20多篇论文来看,传播学研究的触角和方法正跨越传统认知中的传播学领域,而跨界到了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这不能不说是传媒新技术带来的新局面——当媒介本身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生活方式和手段,传播学研究就相应地突破了原有边界。

简而言之,普通人所能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传播学都可以介入、以参与观察的手法对之进行研究,对于普通人尚未捕捉到的社会动向或趋势,传播学也能通过其敏锐的观察和数据统计进行归纳和阐释。

旁听了数场论坛的澳门科技大学传播专业大三学生雨树表示,这次传播周给她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是写论文要有严密的框架;二是论文选题应该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大胆些,这样也许新的理论就会萌芽,传播这个学科才会有新的进展。

学术合作机制创新

此次带队前来澳门科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表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紧密关系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传播研究不仅要介入这一进程,也要回应新传播技术对传播学主流范式的挑战,同时以城市为一个共同场域,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对话。因此,该中心从2011年开始就确定了城市传播的研究方向,通过几年的研究与讨论,整个学术团队形成了基本共识:城市不再是静态的容器,而是多元关系的汇聚;城市与传播的边界需要被重新思考,城市与传播相互构成;重新理解媒介,将其把握为重组关系的动力。

黄旦谈到教育部设立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初衷,就是打破壁垒,实现跨学校、跨学科间的学术研究合作机制,以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建设、整合不同学科。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作为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国家队”,着眼于引领中国传播学研究,而此次与澳科大的合作就是一次学术机制创新,伙伴基地的成立就是内地高校“走出去”与海外高校合作科研的一次尝试。以后,两校传播学专业每年都将进行此类学术交流活动。

澳门传媒研究中心向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黄旦表示,此次两天的传播论坛上,同学们和老师们提交的论文,虽然在呈现水准上参差不齐,但都是在认真研究课题,这些传播学研究已经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样貌,比一些无甚新意的学术会议有价值。而这种新的样貌——包括新的视野和新的研究方法,正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传播学研究方面要推动的内容,“问题必须是传播学领域的问题,但理论资源、方法资源没有任何学科界限”。

“传播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基础性部分,目前传播革命的情景看,传播学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哲学那样的基础性,每个学科都绕不开它。我们现在给开始招收城市传播方向的博士生,给硕士开设城市传播课程,并正积极准备在本科层面开设城市传播选修课,学术研究可以反馈于教学。同样,课程讨论和学生的培养,又可以进一步带动研究。由此,开拓出新的学科增长点,衍生出城市传播学科。这已经逐渐得到不同学科的认可,比如在一些跨学科的城市研究和讨论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少同行与我们结成学术研究共同体,还有很多希望我们去介绍这方面的设想及其研究。我们作为教育部所属的全国唯一的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不仅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而且的确为我国的传播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打破原有学科边界,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和方向,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动力。目前我们正在尝试着做这样的事情。当然,将来可能还会有其他传播学者再找到新的研究空间,又会有新的突破。”黄旦说。

从复旦方面老师和博士生提交的论文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城市传播研究正在成为复旦新闻传播学科的一张新名片。黄旦认为:“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复旦特色,有特色才能有一流。当年的‘芝加哥学派’就是立足于‘城市’而独树一帜,复旦的传播研究,也希望是以‘城市传播’为对象,开创本土传播研究的新路子,构建具有自主性的中国传播学术话语,形成有复旦特色的学术流派。这样,学科就有了自己的根,有了自己的历史传统,也就有一代代传承和一代代新的创造。”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澳门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庆在谈到双方合作缘起时表示,澳科大和复旦新闻学院有多年的合作关系,双方对对方团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以及研究实力都非常了解,这是合作的基础,而黄旦教授团队主持的城市传播研究也很适合澳门这座城市。于是双方共同向教育部申请合作事项,教育部批准了这一申请。

“今年传播周上,双方师生以论文为基础进行学术探讨,这种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论坛结束之后召开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双方决定把这种学术形式常态化”,张志庆说道。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