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达·芬奇的真面目与画作背后,以及他最爱的那些发明

李炜
2017-05-04 09:08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2017年4月29日,美籍华裔作家李炜在上海图书馆举办讲座,以文艺复兴时期为背景讲述达·芬奇真实的、灿烂多姿的一生。讲座深入浅出,从艺术聊到科学,并揭露有关达·芬奇的谎言和真相。李炜撰写了大量横跨文学、哲学、音乐、艺术领域的文章,其专著《孤独之间》通过对十位大师的命运的讲述,和对百幅名画的阐释,写成了一部别具一格的西方艺术史。

《孤独之间》的作者李炜在上海图书馆“达·芬奇的秘密”讲座现场。

“达·芬奇”不叫“达·芬奇”

既然要说达·芬奇,就应该从他的名字开始说,上面这个名字是大家都熟悉的Leonardo da Vinci,下面这个是他的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两个名字的中文都翻译错了。首先,就像他那个年代的绝大部分欧洲平民,达·芬奇并没有姓氏,所以这个“达”是来自的意思,“芬奇”是他的出生地,是位于佛罗伦萨旁边的一个小村子。达·芬奇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受到的教育很基础,很简陋。所以,他是完全自学成才的。这个名字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来自芬奇的列奥纳多”。在国外,我们都一般简称他为列奥纳多,因为他是叫这个名字的所有人当中最有名的那一个,所以不必再解释他是来自哪里了。不过,在这场讲座中,我依然会用“达·芬奇”这三个字来称呼他,因为这是我们在国内最熟悉的三个字。

至于下面这个名字,和上面这个大同小异,只是多了三个字。“皮耶罗”,是他父亲的名字。“瑟”是一种尊称,是“先生”的意思。达·芬奇的父亲受过高等教育,他懂拉丁文,职业和法律有关,是一个公证人,所以他认识不少有权有势的人物。至于这个“迪”,是属于的意思,所以这个名字的正确翻译是“来自芬奇的皮耶罗先生的儿子列奥纳多”。

皮耶罗先生的儿子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家,大家都想办他的画展,可惜他的作品少之又少,全部加在一起不过就十几幅画。之所以说得这么含糊,是因为很多作品我们并不确定是不是他画的。

达·芬奇的徒弟弗朗西斯科·梅尔滋在老师晚年的时候画的达·芬奇肖像

大师的真面目

达·芬奇最得意的徒弟弗朗西斯科·梅尔滋在老师晚年的时候,替他画过一幅肖像,我们可以看到他那个时候一头长发,一把长胡子。在文艺复兴的时候,男人留长头发并不稀奇,但是在那个时候,至少在意大利,几乎没有人留胡子的,所以光凭这一点,达·芬奇就非常特殊。但是看这张图片,最让我好奇的并不是他的头发和胡子,而是他的鼻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鼻子可以长得这么挺。

达·芬奇自己也画过一幅肖像,很多人觉得这是他的自画像。不过,这种假设需要克服两个问题,一个是老先生的鼻子。虽然这个鼻子也很挺,但它是我们所谓的“大蒜鼻”,并没有刚刚看到的那个鼻子那么好看。第二个问题是这件作品的年代。如果这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必须是在1510年代完成的,那个时候他六十多岁,因为他在1519年,也就是他六十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不少学者却认为这幅作品是在1490年代完成的,那个时候达·芬奇才四十多岁,不可能已经长得这么老了。

除了刚刚看到的两件作品,达·芬奇的面貌还出现在这幅作品里。画家是拉斐尔,他是文艺复兴时期三大艺术家之一,另外两位艺术家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件作品的名字叫《雅典学院》,原因很简单,因为拉斐尔一口气把古希腊几乎所有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画在这幅画里面。可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拉斐尔并不知道那些古人长什么样子。其实没有人知道。所以拉斐尔索性把这些古人画成与他自己同时代的人物。比方说这个人是柏拉图,但是他实际上用的是达·芬奇的面貌。

两个人确实挺像的,关键还是鼻子。拉斐尔虽然认识达·芬奇,可是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拉斐尔画《雅典学院》的时候,达·芬奇也不在罗马,所以拉斐尔并不是按照真人画的。

达·芬奇的老师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这件雕塑很有可能就是以达·芬奇为模特创作的。

再看达·芬奇的老师安德烈·德尔·委罗基奥最著名的一件雕塑,委罗基奥是早期佛罗伦萨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收达·芬奇当自己的徒弟,还让达·芬奇住在他家里好多年。所以当时就有传言说达·芬奇和委罗基奥其实是一对情侣。还有谣言说这件雕塑的模特其实就是达·芬奇。

如果这两件作品分别代表年幼时和年老时的达·芬奇,那么,中年的达·芬奇又长什么样子?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自画像?爱徒?女奴?母亲?阴阳人?

毫无疑问,《蒙娜丽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一幅油画,但这画的到底是谁?它的中文名字也翻译错了。蒙娜其实是Madonna的缩写,就是当时对已经结了婚的女人的尊称,所以这幅画的正确中文翻译是《丽莎女士》。丽莎女士的全名是Lisa Gherardini,她老公的名字是Francesco del Giocondo,是一个生意人,卖衣服料子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老公的姓氏在意大利文当中也是一个名词,就是“快乐”的意思。所以,我们的丽莎小姐结了婚之后,就成了“快乐夫人”。这是达·芬奇给丽莎夫人一个小小的微笑的唯一原因,因为他是在用Giocondo这个名字开一个小玩笑。也是因为这样,这件作品有一个昵称,叫“La Gioconda”,就是快乐的女人。在国外,不少艺术行家都不会把这幅画叫《蒙娜丽莎》,听起来有些俗气。他们叫这幅画“La Gioconda”。

事实上,达·芬奇和他的徒弟们画过不止一幅《蒙娜丽莎》,这一幅收藏在西班牙著名的普拉多博物馆里。

两件作品的尺寸差不多大小,右边这一幅当然是收藏在卢浮宫的那一幅。我们姑且不谈去年在新天地展览的一幅所谓的更早期的《蒙娜丽莎》。那一幅虽然画得很好,但是应该是其他艺术家的仿制品。我们也不谈另一幅半裸的《蒙娜丽莎》,因为那一幅虽然叫着同样的名字,但是和这两件作品搭不上什么关系。

根据普拉多博物馆的推测,达·芬奇先画的应该是罗浮宫的这一幅。想必他越画越上瘾,有些走火入魔,所以就请他的助手再复制一幅。第一幅,达·芬奇准备留给他自己,第二幅是给客户的,后来好像也没有给,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普拉多的这幅应该是给客户的,因为在颜料和材料方面,都非常讲究。至于达·芬奇自己的这一幅,就按照自己的意思画,一直修改,陆陆续续画了大概十多年,越来越偏离这件作品的原样。不过,我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件作品颜色差异这么大,并不是因为达·芬奇喜欢这种黄色调的颜色,而是因为这幅画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幅作品,所以收藏它的人为它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清漆,用来保护画面。所以,你看到现在这些白白的地方并不是这幅画损坏了,而是这些清漆让这幅画太光滑了,所以拍照的时候都会反光。这种保护漆的坏处就是它会随着岁月越变越黄,但是卢浮宫又不敢把这些清漆去掉,怕不小心会损害画面。所以,我们的丽莎女士只好变成了黄种人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2014年,一个在香港大学教书的意大利教授声称,丽莎女士其实是一个被卖去意大利的中国奴隶,不但如此,她还是达·芬奇的母亲,所以这幅画是达·芬奇母亲的画像。确实有一些学者猜测达·芬奇的母亲是一个奴隶,来自中东,当时有不少意大利的奴隶都是来自那个地方。我可以确定的是达·芬奇的母亲出身非常低贱,这也是他的父亲没有娶她的原因,她被达·芬奇的父亲骗上床的时候,很可能是他们家里的佣人。

那么,这幅画为什么了不起呢?如果能用一个字概括,就是“sfumato”,中文是“晕涂法”,虽然没有翻译错,但是也没有翻译出原文的味道。这个词是由“fumo”组成的,在意大利文里面的意思是“烟”,所以动词“sfumara”是消失的意思,像一阵烟一样散开来。这种画法在丽莎女士的五官、轮廓上尤其明显。Sfumato 让达·芬奇的笔触非常柔软。不像在他之前的所有画家,达·芬奇不用线条直接描绘人的五官,而是用 sfumato 的方式。这种方式让你的眼睛没有办法停下来,因为东西和东西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至于这些白色的地方,都是保护清漆的反光。

达·芬奇刚刚出道的时候,应该就发现了 sfumato 的作画方式。这是他早期的作品,当时他才二十多岁。我们看到 sfumato 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同样出现的还有达·芬奇的爱好,比如他喜欢画卷卷的头发,尤其是长在男人头上的。他喜欢绑衣服的奇奇怪怪的结,喜欢衣服的花边,还喜欢画人的手。这件作品没有人的手,是因为这幅作品的早期收藏家是一个不识货的人,所以把三分之一画面都截掉了。

再回到丽莎女士。大家有没有觉得她长得有些奇怪?而且越看越怪。不是因为她长得像东方人,而是因为我觉得她长得有些像一个男人。后来,我开始阅读一些有关达·芬奇的资料后,我就开始推测。达·芬奇晚年用的模特很可能是他最喜欢的一名徒弟。毕竟,达·芬奇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画这幅画,而且作画期间,还搬了好几次家,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又搬到了另一个城市,最后还移居法国。所以,他不可能每次都把丽莎女士接到自己的画室。他只能用自己的助手来代替。不过,四五年前,我开始研究一个与达·芬奇同时代的德国艺术家,那个画家最喜欢画的就是他自己。我就开始想,这幅画可不可能也是一种自画像?

我们先把老先生左右颠倒一下,然后再看。

这不是我合成的图,而是一件艺术作品。艺术家是莉莲·施瓦兹,是一个美国人。说实话,她的作品非常糟糕,但是这一件我却觉得发人深思。因为在她之前,没有人料到老先生可以和丽莎女士完美地联合在一起。你看鼻子、眼睛、嘴巴,都是合适的。这确实不可思议,因为丽莎女士是老先生的两倍半大。当然,要说《蒙娜丽莎》是一幅自画像,前提是老先生也是。但我在想,有没有可能两幅都是达·芬奇想象中的自己。这一幅是他还算年轻的时候,想象自己老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另一幅是他想象自己如果是女人的话,又会长什么样子。这好像听起来很离谱,但并没有乍听之下那么可笑。

因为达·芬奇就是喜欢这种不男不女的长相。这是他最晚期的作品之一。他画的是圣约翰,但是他真的是男人吗?他的一只手挡住了自己的胸部,他的另一只手却又偷偷地在背后抚摸着同一个地方。他在干什么?还有,他在笑什么?他的一只手指向天空。他是在提醒大家上帝的存在,还是说只有老天爷知道真相?

这幅作品是《天使化身》。我必须先说明的是,几乎所有达·芬奇的作品,包括《蒙娜丽莎》在内,这些作品的名字都不是达·芬奇自己起的,而是后人替他想出来的。因为在他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地位还非常低,在一般人眼里,不过就是一群替人打工的家伙,所以他们的作品也不配有名字。我们再来看这件作品。大家应该都有猜到,这是我们刚刚看到的《圣约翰》的变奏曲,也确实解答了我们刚刚看到的油画当中的谜题:也就是,这个人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他其实两种性别都有,他鼓起来的胸部,以及他的胯下之物。他似乎已经把自己摸得非常兴奋了。

这种阴阳人,达·芬奇还是一个学徒的时候似乎就迷上了。这件作品号称是他的老师委罗基奥画的,但是事实上,委罗基奥只画了圣约翰和绝大部分的耶稣,其余部分都是两名学徒完成的,包括达·芬奇。这个天使就完全是达·芬奇画的。天使是男的还是女的?我猜,达·芬奇会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无聊,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对性别、性取向的看法,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分得那么仔细。更何况,真的有必要的时候,达·芬奇确实有本领区分男女。

比方说这幅画:《救世主》。我猜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没有看过这幅画,原因很简单,一直到2011年,大家都以为它已经遗失了。其实它没有遗失,只是受到了损害,后来被一个非常不入流的修补者修补了半天,以至于都没有人能够认出它是谁的画了。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一个拍卖会上,这件作品只卖了45英镑。这几年被重新修复之后,去掉了之前那个蹩脚修补者的所有痕迹,这幅画现在价值两百万美元。我没有看过原作,虽然前几年在伦敦有展览过,但我猜受到损害最严重的应该就是脸部,因为其余的部分都是达·芬奇的拿手好戏。他喜欢画的卷卷的头发,怪里怪气的衣服的花边,还有手的比试,这里,耶稣举起来的是两根手指头,这是他标准的赐福动作。还有,达·芬奇喜欢画的玻璃玩意儿。这颗玻璃球象征着整个世界。要把这种玻璃仪器画得栩栩如生,正确展示光的折射,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在摄影技术还没有发明之前。但是达·芬奇就是喜欢画这种玻璃的东西,因为他确实有些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

达·芬奇的合作伙伴之一乔瓦尼·安布雷佐·德·普雷迪斯创作的米兰公爵户多维科·斯福尔扎肖像。

为米兰公爵打工

再看这幅画,画家是乔瓦尼·安布雷佐·德·普雷迪斯,他是非常有才气的画家,也一度和达·芬奇合作过,但是这绝对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我还让你们看,是因为画中的人物:户多维科·斯福尔扎。他的头衔是公爵,但实际上他是当时米兰的君主。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还没有统一,是由很多个城邦组合起来的,城邦之间勾心斗角,常常打仗。如果在座的各位有人喜欢《三国演义》,我会建议你们去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因为那些人物保证不会比曹操、诸葛亮逊色。包括这个户多维科。他是出了名的狡猾,但也是他把米兰打造成了当时意大利最繁荣的城市。当时的米兰有十万人,佛罗伦萨当时只有五万人口。这两个算是超级大的城市。所以你看,光是我们现在的徐家汇,可能就有当时意大利的一半人口了。户多维科这个人在达·芬奇的生命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达·芬奇都在为户多维科打工。这对达·芬奇来说,毫无疑问是最高的荣誉,因为户多维科在当时的整个欧洲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除了达·芬奇之外,还有不少一流的艺术家、科学家,都在米兰为这个户多维科打工,包括Maestro della Pala Sforzesca。这个画家的名字看似很奇怪,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忘记他的名字了,所以只好用他最著名的作品来称呼他。这个大师毫无疑问认识达·芬奇,但是他的风格却和达·芬奇大不相同,他的风格是偏向中世纪的,还受到了荷兰人的影响。达·芬奇自己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风。不过,我要大家看这幅画的最大原因是画里面的人物,户多维科也出现在这里。他跪在这里,对面是他年轻漂亮的老婆,下面还有他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他们会跪在这里?不是受刑,是当时户多维科请这位大师画这幅祭坛画的,也就是说,他们有资格被画入宗教画当中。通过艺术作品,替教会宣传教义:这在当时有钱人的圈子里面是最普遍的积德的方式,所以他们才有资格跪在这里。他们的化身可以在宗教作品里面为他们赎罪,这样一来,他们死后,统统可以上天堂,这个细节我现在先说,等会儿还会派上用场。

作为户多维科的宫廷画师,意味着达·芬奇要时时刻刻取悦他,要替他装饰房间,布置舞台剧的布景,制造雕塑,发明无数个机器小玩具来逗乐他,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替他画画。这一幅画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被发现,是粉笔画,如果真的是达·芬奇画的,那么这个肖像应该是户多维科的私生女。不是所有学者都同意这是达·芬奇的作品,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位达·芬奇专家都认为这是出自达·芬奇之手,达·芬奇的绝招也确实上场了。他的晕涂法,他对花边的偏爱,他还喜欢画的奇奇怪怪的结。

我们同样没有办法确认是不是达·芬奇画的还有这一幅画,画名是法文,因为现在收藏在卢浮宫里面。如果确实是达·芬奇画的,那么,毫无疑问,他画的是户多维科的一个情妇。在这张画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达·芬奇的拿手绝招,晕涂法、莫名其妙的结、衣服的花边,还有人物的表情。达·芬奇笔下的人物看起来都有些不食人间烟火。“Feronière”指的就是女人戴在头上的头饰,这在当时意大利非常流行。

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孩》

这幅画中的女人也戴着这个头饰。这幅画是公认的达·芬奇大作,画的是户多维科的另外一个情妇。户多维科的女人可多了,而且一个比一个漂亮。同样可见的还有达·芬奇的晕涂法,他喜欢的莫名其妙的结、衣服的花边、人的手。我一直在重复这些细节,不是想要催眠大家,而是想要大家知道达·芬奇喜欢画些什么。如果一件作品当中没有他喜欢画的东西,而且这幅画号称是他的自画像,大家是不是要怀疑那副画不是达·芬奇画的呢?

被修复12次的《最后的晚餐》

一口气看了达·芬奇笔下的这么多美女,是不是应该看看他笔下的男人了?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毫无疑问,最有名的是《最后的晚餐》。这是最近花了二十年修复之后的最新版本。要知道这幅画的悲惨命运,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画在什么地方。

这是意大利米兰的圣玛丽亚感恩教堂,这座教堂当时是户多维科的父亲出钱造的,但是达·芬奇的画并没有画在教堂里面,而是画在食堂的一面墙上。

所以,这是食堂里面,这幅画有整面墙壁那么大,画中的人物要比真人大。坐在中间的是耶稣。一开始,达·芬奇也画了耶稣的脚。十七世纪教堂决定在这里开一扇门,所以就把耶稣的脚砍掉了。后来他们觉得这扇门也没什么用,所以又把这扇门堵起来了。就这样,耶稣莫名其妙失去了两只脚,因为这幅画本来就坏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了。

五百年的时间里,《最后的晚餐》被修复了十二次,之前的十一次做得非常糟糕,多半是不入流的画家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画了一次这幅画。这张照片是1970年代第十二次修复之前拍的照片。

这是第十二次修复的时候拍的照片,一批专家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把之前的修复全部都去掉了,至于原作已经丧失的部分,也就是露出后面墙壁的部分,这些专家就用不会与周围发生冲突的颜色把它们涂满。

所以,耶稣的脸现在变成了这样。会落到这等地步其实也是达·芬奇自己的错。在他那个年代,要在墙壁上画画,最常用的是湿壁画的方式画的,就是徒弟会先在这层墙上涂上湿的灰泥,这样一来,等到灰泥干了之后,颜料就会融入墙壁之中,跟它结为一体。湿壁画的好处就是只要这面墙壁不坏,壁画本身也不会坏,但是坏处是湿壁画没有油画那么鲜艳。画家需要抓紧时间,而且一天只能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创作,也就是涂上灰泥的那些部分。更重要的是你画完了之后,没有办法做任何修改,除非你铲掉那块灰泥,再涂上灰泥,再开始作画。这些条件,达·芬奇都没有办法接受。他喜欢鲜艳的颜色,他的动作非常慢,他又喜欢改来改去。所以,为了画《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发明了自己的方式来画壁画,他混合了油画跟蛋彩画的材料。这确实让他画出了史无前例的鲜艳壁画,但是画完了不到二十年,颜料就从墙上一块块掉了下来,就变成了这样。根据学者的估计,我们现在看到的第十二次修复之后的这幅画,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是达·芬奇的原作。所以,我们怎么知道达·芬奇的原作长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第十二批的修复者他们怎么知道如何修复这幅画?

好在达·芬奇向来不缺粉丝,从一开始,就有无数个画家不厌其烦地复制这幅画,我们看到的作品应该不是最早的一幅,但应该是最接近达·芬奇原作的一幅。画家是贾姆皮特里诺。其实这只是他的绰号,他的真名我们不是很确定。无论如何,他是达·芬奇的徒弟之一,更重要的是他还可能参与了《最后的晚餐》的创作,所以这幅画非常重要。虽然贾姆皮特里诺没有画大部分的天花板,但是这幅画让我们知道达·芬奇的原作确实是五彩缤纷,而且每个人物的动作以及表情,多少有些夸张。还有,达·芬奇确实画了耶稣的脚,以及摆在桌子上的玻璃杯。达·芬奇想必在玻璃杯上花了很多很多功夫,可惜这些特殊效果现在已经看不出来了。所以,原作没能完整地保留,反而是徒弟的复制品保存下来了,这还不是这个故事最讽刺的地方。

画在教堂食堂的另一面墙壁上,也就是正对着《最后的晚餐》的,是这一幅画,画家是乔瓦尼·多纳托·达·孟托法诺,他在当时的米兰都算不上有名气,可是他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用的是最正确的湿壁画的方式作画,不到一年时间就完工了,他的画也同样保留了下来。唯一受到损坏的两处,都是达·芬奇的错。

大家还记得这幅画吗?户多维科要求把他们一家人也画到宗教作品里面。

等到达·芬奇拖了又拖,画了三年,终于画完了《最后的晚餐》之后,户多维科大为惊讶,因为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么精彩的壁画。所以户多维科就要求达·芬奇把他们一家人的形象也放在画里面。达·芬奇也就用他自己发明的壁画方式画了户多维科一家人,结果就跟《最后的晚餐》一样,颜料一块块从墙壁上掉了下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这些空白的部分。

今天我们要谈到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结构,为什么画成这样?让十三个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桌子前面用餐,耶稣孤零零地坐在桌子中间,其他十二人分为每三人一组,坐在他两边,这是为什么?是为了符合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概念。这个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达·芬奇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想到要用这种方式画《最后的晚餐》。不但如此,达·芬奇还野心勃勃,一口气画了两个场面。第一幅是耶稣刚刚宣布,有一个门徒要出卖他。大家都大惊失色,开始讨论这件事情。第二个场面耶稣开创圣餐仪式,他的手打开手掌,伸向摆在桌子前面的一块面包,另一只手伸向一个酒杯。耶稣似乎即将宣布,这块面包是他的身体,这杯酒是他的血液。从那个时候开始,喝葡萄酒、吃圣饼成了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的仪式。

另外,这幅画特殊的地方是达·芬奇用了透视法,画了非常立体的效果,打开了这个食堂的空间。这座狭窄的建筑物可以延展下去。在画的最里面,达·芬奇还给这面墙开了三个小窗户。

要想知道透视法是怎么运作的,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这幅作品——《三博士来朝》。大家应该都有猜到,达·芬奇并没有完成这件作品,这只是达·芬奇非常多没有完成的作品当中的一件。

这件作品的草图,跟我们刚刚看到的画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达·芬奇的毛病:喜欢改来改去,要研究出事情的方方面面,他才愿意开始动手。就算真的动手了,也很有可能会突然停下了,因为他碰到了之前没有想到或者不知道的东西。他就会钻牛角尖,去研究这件新东西,以至于注意力分散,没有办法完成之前委托给他的任务。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抱有好奇心。这毫无疑问是他最值得钦佩的地方,但是也是他的致命弱点。回到这幅画,看到这些格子了吗?这些直线延长下去,都会集中在一个消失点上。这些横线都需要按照比例,越画越窄。这样一来,你就有无数个小格子。透视法怎么运作呢?比方说这个格子是后面的格子的两倍大,那么站在这个格子里面的人,也必须是站在后面的格子的人的两倍大。这种透视法的原理,在文艺复兴之前,没有一个人知道,所以那些画家就算画得再好,画面也不可能逼真,因为不成比例。

最爱做的事是发明与设计

有一种巨大的筒子在美国的工厂区可以看到,我相信国内也有。巨大的筒子里面可以装各式各样的东西,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些筒子是在做什么。我给你们看这张图和这个来自美国商业管理的术语——silo mentality,也就是筒仓心态的意思。这个术语讽刺的是我们现在这些人都像一个个单独的筒子,我们只关心自己的小范围内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不闻不问。当然,这不是达·芬奇。达·芬奇对所有的东西都感兴趣,都愿意花时间研究。所以他所有的东西几乎都知道。有些领域他爬到了顶尖,比如说绘画,有些他只是在最基础的地方打转,比如说数学。不得不说,大家都以为达·芬奇非常厉害,其实他数学非常糟糕,加减乘除他只有前面三个还说得过去。但是这并不重要。凭借着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更不用谈他的天赋,他依然可以成为一个一流的工程师。

他发明了非常多奇怪的东西,据说他还发明了一个会走路的机器狮子,可惜这些东西没有留存下来。这样的图片在达·芬奇的笔记本里也随处可见。根据估计,他大概记载了两三万页这样的笔记,可是现在幸存于世的只有六千页左右。

达·芬奇写给户多维科的求职信。

在达·芬奇那个年代,艺术家的地位非常低,所以当达·芬奇写信给户多维科向他求职的时候,他强调的是,他知道怎么样制造武器,他说他还懂建筑,可以帮户多维科造桥。在这封信的最后,他才勉强承认他其实也会画画和雕塑。我给你们看这封信的最大原因,是因为这是我们一般人写西方语言的方式,就是从左边写到右边。达·芬奇这里也是这样写的。可是他平常自己的写法,写给自己的笔记,是从右写到左的,不但如此,他还把所有的字母反过来写。从右写到左,应该跟他是一个左撇子有关系,只有这样子写,他的手腕才不会沾到笔墨。至于他为什么要把字母反过来写,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一个合理的解释。一般的说法是为了保密,达·芬奇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偷窃,但是我猜这应该不是最重要的理由,因为连他的买菜单都是反过来写的。更正确的说法可能是达·芬奇这样写,是因为他想要与众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的意大利几乎没有人留胡子,达·芬奇就偏要留,而且留得那么长。当时佛罗伦萨的男人衣服颜色穿得都非常朴素,但是达·芬奇偏要穿紫色和粉红色的衣服,这两个颜色是他最喜欢的颜色,光凭这一点,大家都可以判断出他的性取向。

达·芬奇没有受过什么正式的教育,好处就是没有老师逼他改掉把字母反过来写的习惯,更没有人逼他用右手写字画画,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用左手是被视为不正常的,一定要改过来的。

达·芬奇是一个左撇子,确实替后来的学者省去了非常大的麻烦。因为左撇子画画的方式会和右手画画的人有些不同。以这一幅素描为例。这是油画的草稿,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脸颊这个部分,放大之后,是这样的线条,左撇子的人涂一块地方的方式和用右手的人是不一样的。

达·芬奇想要替户多维科制造武器,他设计过一种巨大的弓。他设计的另外一个武器,也是我最喜欢的。是一些可以转动的刀子,当马骑得飞快的时候,这些刀子可以把敌人割得四分五裂。就像现在的车,引擎可以设置在车子的前部或者后部,达·芬奇的这部刀车也是一样,刀子可以装在马的后面或者前面。

说实话,这些武器可能都没有办法使用,好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真的找人制造了这个巨弓,但是它一拉就断了,因为这么大块的木头完全没有弹性。至于这种刀车,只能在平地上开,而且一碰到树或者是特别肥胖的敌人,可能就会卡住了。但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达·芬奇竟然会设计武器,这确实非常讽刺。传说中的他是吃素的,因为他不忍心杀生。还有一则关于他的传言,据说他每次在街上走路,看到有人在卖鸟,就会跑过去买鸟,然后打开笼子,放那些鸟自由飞走。这样的一个人,居然会想要替一个暴君制造武器,这确实匪夷所思。不过,精明的户多维科也没有把达·芬奇设计的这些武器当一回事。他应该非常清楚,达·芬奇还住在佛罗伦萨的时候,就已经恶名昭彰了。所有委托给他的任务,几乎都没有完成,所以户多维科也不会把防卫国家的大事交给这样一个人来处理。

没有被重视当然也是有好处的,因为没有被逼着画画的时候,达·芬奇有时间去研究他感兴趣的东西。在他的人生大半辈子里,达·芬奇都想要发明一台飞行器。我见过的一幅早期飞行器设计中特别有趣。达·芬奇在这里没有画出翅膀,但是这个人非常努力地向前冲,他想飞起来。即便用现在的科技,他可能也达不到他的愿望,但是这确实是减肥的非常好的方式。

达·芬奇也设计了非常多的翅膀。2003年,还真的有人用了达·芬奇设计的翅膀飞了起来,不过他们大量改善了达·芬奇之前的设计,而且飞行只是像风筝一样,在天空中滑翔。所以,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飞行。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用绘画来思考的人

我们再看这一件作品,毫无疑问,这是达·芬奇所有笔记本里面最有名的一页,大家似乎也都认为这件作品非常深奥,透露了宇宙的秘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所有达·芬奇作品当中最容易理解的一张图片。首先,这个名字,《维特鲁威人》,这当然不是达·芬奇取的。维特鲁威是古罗马的一个建筑师,他写过一部关于建筑的大作,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被发现。虽然他讲的是建筑,但是这本书里面有一段写道:人的比例也和建筑物一样,有理想的比例。这个想法在当时的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红,非常多的艺术家都相信这一套,所以上下这两段文字记载的就是这种理想的比例。比方说,下面就有一句,达·芬奇说,如果你打开双手,手尖和手尖的距离应该是那个人的身高。至于圆圈和方块,虽然达·芬奇的数学很糟糕,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试图解决一个实际上没有办法解决的数学难题,也就是如何画出一个圆圈,面积会跟一个方形的面积一模一样。这个问题看起来就非常无聊,我也不确定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用途,但是好几千年以来,非常多的西方数学家都和这个谜题较量过。最后,反而是数学非常糟糕的达·芬奇,用他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自己的画技解决了这个难题。达·芬奇说,一个人的身体,这样举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圆形,这样站着的时候是一个方形,所以一个人的身体既是圆形,也是方形。

在我自己看来,达·芬奇最有创意,但是也最常被忽略的反而是他对医学的贡献。为了画出这样的图,达·芬奇解剖了非常多的尸体,他又有严重的洁癖,所以他做这样的活儿是非常痛苦的,而且那个时候的设备也非常差。他解剖了一具又一具尸体,和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不同的是,达·芬奇这么做,并不是为了画出更逼真的人体,而是因为他就是对人的所有器官感兴趣,他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运作的。这样的图片在达·芬奇之前,据我所知,没有人画过。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医学书,都没有插图,就算偶尔用了一张,你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东西,至少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是这样。但是达·芬奇的画却让你一目了然,和现在教科书里面的画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为什么达·芬奇会画出这样的画?就是因为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在语言方面,他也没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头头是道,所以他必须用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这也是他思考的方式。所有没有办法用图片解释的,达·芬奇似乎都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他才没有办法理解哲学,他觉得哲学家不过是在耍嘴皮子,做不出实际的贡献,因为哲学是没有办法画出来的,只能用说的。达·芬奇对图片的依赖,或许也算是一种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把达·芬奇打造成历史上最不平凡的艺术家。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实录,讲座原题为《达·芬奇的秘密》,本文标题系编者所加。)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