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微小报︱悼念“结束了鲁迅研究的陈涌时代”的王富仁教授

石伟杰整理
2017-05-06 12:03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5月2日晚,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早年因研究鲁迅扬名的王富仁(1941-2017)教授在北京去世,引发文学研究同行的缅怀:

@严锋:半夜惊闻王富仁老师去世,难过惋惜。王老师《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是当年在大学里引导我重新发现鲁迅的里程碑,里面对鲁迅小说的分析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王老师是第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博士,今天这个专业的博士们都应该认真读他的《呐喊彷徨综论》,看看博士论文应该怎么写。

@上海陈子善:沉痛悼念中国第一位鲁迅研究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前会长、汕头大学教授王富仁兄逝世。

@许子东:纪念王富仁教授。在八十年代,他被认为是“结束了鲁迅研究的陈涌时代”,这是很高的学术评价。我曾和樊骏、王富仁一起去拜访过陈涌。

@尹鸿:惊闻王富仁师仙逝,深感悲痛。他于我,曾经亦师亦友,影响了我对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认知。我们是同门师兄弟。他们是李何林先生的开门弟子,我们三个是关门弟子,一共三届,我们尚未毕业,李先生去世,由接任鲁迅文学馆馆长的王士菁先生带完。杨占升和王富仁老师是我们的副导师。记得那时候,富仁先生的桌子上常常堆满两个烟缸,一个装满写废的蘸水笔的笔尖,一个装满烟头。据说最终是肺癌夺走了他的生命。这些年,由于专业变化,没有机会再见面,想不到他就这样走了,而我的同届同学罗成琰更是先他一步进了天国。“我爱我师”,也爱我师英姿勃发的那个时代,我们纵论中国文化……我们纪念您,希望您的先驱形象能够长久地影响到后人!富仁师,走好。

@作家吴岩:总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不可能离去,但他突然就那么静静地离去了。1991年我跟王富仁老师首先向北师大申请开设的科幻课程,他还专门去讲了一次,切入得那么巧妙,又那么深刻,科幻在他那里,成为了分析东西方文化的一个案例。我早期的学术论文也是他推荐发表的,那篇谈论西方科幻发展四个时期的文章,辗转今天还有人说起。王先生去汕头之后,每次见到我都向我约稿,最后一次他说,我给你八万字篇幅!我的八万字还没有交稿,王先生已经离开了。许多从心底的怀念。王先生不但在学术教学几个方面帮助我,他还给我开了一个长长的单子,告知我该怎么读书提高写作水平。后来,这单子我又传给了学生。在科幻学术和创作的事业上,但愿我们能薪火相传。王先生走好,他身边的人(没有她就没有我跟王先生的合作)请节哀。

王富仁教授

在学生辈眼中,王教授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烟味人生2010:又一位我喜欢的老师去世,真是悲从中来。想几年前听老先生在我们学校的讲座,原来是准备讲鲁迅的《白光》的,到后来因为话筒不行,先生就临时决定换个可以不用话筒也能讲得很大声的话题,就这样干着嗓子讲了两个小时。至今想来都是莫名感动!愿先生一路走好!

@杨葵:深夜惊悉王富仁老师病逝。当年高考报志愿,第一志愿北师大,第二志愿北大,遭到几乎所有人嘲笑。我自有道理∶当时志在现代文学研究,这一领域当然这俩学校最好,但是北大的现代文学老师大多年事已高,而师大集中了一批中青年骨干,其中主将就是新时期第一个现代文学博士王富仁(导师李何林)。话说高考完,一直忐忑。某天上午,家长先后收到王富仁、蓝棣之的电话,提前透露北师大已录取。也正因此,上学后和这俩老师最亲。一直关注王老师著作,直到他开始鼓捣“新国学”,我看了一点,不以为然,才开始忽略。这两天要来集中瞧瞧,他后来走到哪儿了。王老师特别能说,水泼不进那种风格。有次和另一个现代文学学者闲聊,他刚下火车,哈欠不停,问他缘由,说不幸和王富仁同一软卧包厢。我明白这话的意思。转念又一想,问道∶不对啊,王是不用你插话就能说单口儿的呀,你就听着呗。这位听我说完,一脸苦笑道∶听着也很累啊……

@马步升:王富仁老师给我讲过两学期课,都是中外文化比较。他是北师大教授。王老师讲课什么材料都不拿,浩浩荡荡两小时,磕绊都不带打的。学问好,口才好,好老师。上第一次课他自我介绍说,王富仁,姓王,为富不仁。不过名不副实,有仁,不富。那时候他名震华夏学界。二十多年了,再无联系,只知他南下广东了。看到他去世了,我心里很难受。遥祝老师天国安详!

@桑克:怀念王富仁老师。至今记得他讲课时的山东乡音,记得他在世界禁烟日率领全体男生抽烟以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记得毕业多年在大街上偶遇,他向我呲出刚换的雪白烤瓷牙,我说你认识我吗,你冲我乐?他说你不就是桑克吗?最近写诗没?虽是师生,但是交往并不多,然而好多旧事仍历历在目。 

@刘春:惊闻王富仁教授去世,我没见过他,80年代在《文学评论》上看过他很多文章,尤其关于鲁迅的。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现代文学博士,我上大学那会儿,现代文学研究是一门显学,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出现了很多名人,黄子平、陈平原、许子东、陈思和等等,北大和华东师大是当时的两大重镇,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启蒙主要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现代哲学两个渠道完成。可惜,这一切都成为背影。今天,我们走进了小时代。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