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旅游“网红”多少是造假大亨?手把手教你识破谁在刷数据

2017-05-06 15: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平凡的尤物先生/TBO旅游商业观察

在自媒体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粉丝经济也愈演愈烈,广告主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自媒体账号,而自媒体经纪公司动不动就放出旗下拥有数百个网红资源的话也是见怪不怪,这一点在旅行圈更是常见。

然而在自媒体变现与营销“经典案例”频繁出现的背后,到底有多少“网红”涉及数据造假的话题,也同样惹人注目。最近,身为旅行圈大V以及知名环球背包客的平凡的尤物先生为我们呈上一篇自媒体数据打假报道,下文为第一人称叙述。

“数据造假,早就是一个产业了,我工作室里微博的数据维护名单拉十页word都拉不完。”

“嘿,能不能给我看看?”

“别开玩笑了,你自己就是做自媒体的,我当然不能给你看了,但你可以给我随便看几个号,我可以立刻告诉你他的数据是真的还是假的,其实有方法的。”

这是前天晚上,我与一位“造假大亨”的对话。

无论是微博号还是微信公众号,所谓的数据造假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装点门面”——微信的“门面”即点赞数、阅读数、评论数,且由于微信平台的特殊性,如果不调取后台数据,公众号数据造假相对而言更难察觉,这也是很多广告主认为微信公众号广告投放“更靠谱”的一大幻觉来源。

而微博数据可以造假的部分则包括转发、评论、点赞及粉丝数——虽然看似比微信多了一个选项,但它的识别反而相对简单、有迹可循。事实是,大家都喊着微信公众号效果更好,但微博广告投放的数量还是远大于微信,这也是让很多网红走上数据造假之路的一大诱因。

那数据造假的流程是什么呢?刷粉?早就过时了。说起来其实也非常简单。博主找到造假团队,确定每条造假量(点赞、转发、评论的个数),付款,发布内容,数据制作开始。

而在这个过程中,靠数据造假接广告的博主往往使用的是套餐服务,他们通常不会选择某条微博进行造假,往往选择的是长期服务,比如一次购买五十条微博,或者按照时间,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数据量购买,这可比肯德基的快乐儿童餐都贴心。让我们先从最基本的说起。

一、粉丝数据造假

如果一个人足够用心,打开微博,找一找那些挂着旅行头衔的KOL,就会发现很多“大号”都有类似嫌疑。但人的智力分为三六九等,造假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数据造假是在侮辱观众智力,而有的几乎能以假乱真。比如某位博主成名很早,可谓是圈内大佬级人物,粉丝数逼近百万,但如果你打开他的微博页面、随便看一下数据,你就不免有一种智商被戏弄的感觉。比如这种:

满怀着期待去一个大型商场,但没想到来到了一个停尸间。这与其说有一种被欺骗感,倒不如说是尴尬感更多。

二、直播数据造假

数据作假可不是百万大V的特权,有不少“未来的大号”,可是削尖了脑袋通过造假拼命往上爬。某位博主拥有50多万的粉丝,如果你随便翻翻他的微博,不难发现这位长相帅气的旅行博主,微博数据非常“扎实”。当然,拥有五十万粉丝却依然没有成为金V,这事儿本身就很诡异。

但最让人惊艳的还是他的直播数。三十一条评论,却有着八十万的播放数量,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反差萌吧。

面对这种案例,用粗糙点的比喻这就是你去了曼谷最大的洗浴中心,妈妈桑告诉你他们有100位姑娘任你挑选,但等你坐下来仔细端详的时候,发现九十九个都是人妖,是假姑娘,有真材实料的,只有一个。

你愤怒地拍桌摔杯,告诉老鸨这实在是不符合商业道德,这是虚假广告,这是欺诈!

老鸨无奈摇头告诉你:“小伙子,为了生存啊!”

三、转评数据造假

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如果你愿意花上一段时间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破绽能轻松识破。我就再给诸位讲个故事。

在十点半的时候,距离某位博主的游记发布时间已过去六小时,而九点是新浪用户上线的一个小高峰,但这篇游记的数据停留在可怜的4/4。但仅仅在数小时后,情况发生了逆转:转发和点赞突然就三四百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孤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发布前一小时或几小时毫无动静,但之后转发开始毫无征兆地出现。不得不说一句,活太糙。

我们曾经都以为网红的走红之路是用内容铺设的,是靠用户忠诚度来维护的,但谁又能想到,这条路上,很多人却试图使用数据造假的方式来上位,苦苦维持着表面的那份“得体”。这样违反商业道德做法,真的能尝到甜头吗?天道酬勤,这句话在做数据造假行业也同样有效,只要假的久,dreams come true。

从一些不可描述的途径,我获得了一些公司的投放名单,90%以上的旅游大号都符合该特征。识破谁在刷数据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粉丝数庞大,但评论点赞数是否稀少?

2、观察直播,视频播放次数是否有不正常记录。

3、转评数量的产生周期是否存在疑点?(包括有些机器人评论就不再吐槽,还是留个面子)

4、广告互动量和平日微博互动量是否持平?

按照这个逻辑,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可能是广告主自己刷转发?有没有这种可能?

我们客观来说绝对存在这种可能,但做过广告投放的人一定知道,即便存在自己刷转发数的广告主,但这些人只是少数,所以让结论更加严密一点,应该是:如果这个博主的每条广告都与平常发布的内容基本持平,则必然为假数据。因为网红的核心是内容本身,当产品脱离内容时可能依然会有阅读量,但不会产生大量的互动,如果互动数与平时正常内容持平,即可判定为数据作假。

也有人会问为什么这种现象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抵制,原因也很简单。数据造假不止对于旅游圈,对于整个移动新媒体平台作用都如同一块遮羞布,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抛弃这块遮羞布,而行业新人同样不敢公开说话,因为他们也想着分一杯羹,这成了一种规则,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开口说,把场面搞难堪。而在这个恶性循环过程中,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态度端正的内容传播者,以及付费做内容投放的品牌本身。

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要发起一波道德审判,这既无必要,亦无用处,而是想要提醒媒体、公关及广告从业人士如何选择确认可信的合作对象,筛除数据造假的毒瘤。在金钱与利益的世界里没人相信童话的存在,但即便没有童话,底线还是要保留的。

本文经“旅游商业观察”微信公众号(ID:ph1240888257)授权转载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栏目,原文略作修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