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之春丨谭盾新作《敦煌遗音》"复活"敦煌壁画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05-12 09:52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采访 廖阳 编导 莫琪 摄影、视频编辑 薛松(02:25)
久未露面,作曲家谭盾即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开一场远古、怀旧、朴素的音乐会——“海上-天上-心上·丝绸之路”。

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参演项目,5月13日,谭盾将携上海爱乐乐团登台东艺,带来几部中国首演的作品。几部作品或多或少都与丝绸之路相关,其中最惹人关注的,当属谭盾作曲、即将世界首演的《敦煌遗音》。

谭盾创作《敦煌遗音》,缘起于三年前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看到的展览《敦煌遗书》。

谭盾

在此之前,他曾赴敦煌旅游,无意间听到一个故事:1900年,王道士在敦煌扫出来一个洞,洞里全是唐代的经文、乐谱、绘画,他以一块大洋一篓的价格将这些宝物卖给了探险者,余下之物被清政府运到了北京——也就是谭盾在展览《敦煌遗书》里看到的内容。

看展时,谭盾渐渐有了做《敦煌遗音》的想法。

“被王道士卖掉的那些经文、手稿、乐谱,都去了哪里?”谭盾开始全世界寻觅敦煌遗产,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还真找到了不少。

最让他感慨的是大英博物馆。博物馆恒温馆藏着14000册敦煌手稿,全是唐代的文物。其中一本《心经》,全文266个字,一字都不缺,字上还配满了乐谱和舞谱。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乐舞谱,“你读了谱可以还原唐代的音乐和舞蹈。”

谭盾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排练。  薛松 图

谭盾随后向大英博物馆馆长讨要《心经》的手稿,馆长答应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待把《心经》上的乐谱、舞谱翻译出来,他要保证该作在大英博物馆首演。

“我同意了。”从那时起,谭盾开始逐一研究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手稿、经文,而他碰到的首个问题,是怎么把这些手稿翻译成音乐。

在此期间,日本学者林三谦,中国学者叶栋、陈应时、庄壮等人的研究成果,给了他不少启发。然而,几位学者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去研究、整理这些手稿,谭盾大概是第一个从作曲的角度去翻译的人。

“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编译。”谭盾说,这些手稿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节奏,只有音符,“你要回到中国诗歌,唐诗宋词的平仄韵律里去寻找乐韵。”

音乐翻出来了,用什么乐器来演奏,也是一个问题。想来想去,谭盾感觉现下的乐器都不对,“我就想了一个办法,从敦煌壁画里寻找灵感,把画里的东西抠出来。”

敦煌有4500多幅与音乐有关的图画,不仅详细描摹了敦煌古乐队的情形,对各类乐器也有贴切的呈现。比如,敦煌壁画里无数次出现过的脚踏鼓。

“古代用脚踩鼓的传统在哪里?”对脚踏鼓追根溯源的过程中,谭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坐船到了泉州。一上岸,他就发现泉州保留了诸多唐代音乐的踪迹,而在泉州民间艺人那里,他也找到了压脚鼓——以脚踩鼓,就会有“哆来咪发”的音调跑出来。

因为这些研究,谭盾写出了唐代压脚鼓《水鼓子》——这便是《敦煌遗音》里的其中一首曲子。在敦煌壁画里,美丽的女性都会把脚部涂成白色,演《水鼓子》时,谭盾亦要求演员身穿白服,脚部涂成白色登台。

敦煌壁画

再比如“反弹琵琶”,多数人只在敦煌壁画里想象过反弹琵琶浪漫飘逸的模样,但谁都不知道,真正的反弹会是什么样。部分原因在于,琵琶太重,不易手持,想反弹也弹不了,“超过一斤,演奏员就HOLD不住了。”

除了重量,还有形状的问题。敦煌壁画里的琵琶多是葫芦状,也是巧,在朱家角一个小铺子里,谭盾遇到了一个硕大的葫芦。劈开后,他把葫芦交给了上海民族乐器厂,六个师傅跟着搞了一年,做出了两件琵琶:一件重九两,一件一斤多,乐声均动人。

“反弹琵琶在敦煌壁画里是非常飘逸浪漫的,我想它在音乐上应该很炫技,就像喝酒喝到半醉,神魂颠倒,完全是梦的境界。”顺着这个感觉,谭盾写出了反弹琵琶《飞天》。

那么,由谁来演呢?在上海民族乐器厂,谭盾找到了施文卿,“她身上有一种古典的气质,特别温顺,内心文秀,懂诗文,是难得的人才。”

不久,施文卿就被送到北京舞蹈学院,跟着老师学起了敦煌舞姿,“老师们对舞姿很有研究,但是出不了声音,我说我把声带来了,你教给我形。施文卿学了很久,回来就有了反弹琵琶。”

除了反弹琵琶《飞天》,谭盾还为敦煌壁画里的五弦琵琶写了一曲《长沙女引》,同样交由施文卿演绎。

施文卿排演《长沙女引》。  薛松 图

这把五弦琵琶的琴身,来自谭盾在泉州搜罗到的一块明代老木头,琴弦则来自日本。因为国内的弦易断,谭盾专门跑到日本找弦。在京都、奈良之间的一个小村庄里,他发现了一户祖传八代只做唐弦的人家,“我问弦能不能做成白色或无色的,他们说不行,唐弦一定要用黄丝做,因为唐人认为弦是佛陀的声音、禅宗的声音,代表人与大自然的禅意。我说那还是不改好,所以弦是黄色的。”

唐代压脚鼓《水鼓子》、敦煌反弹琵琶《飞天》、敦煌五弦琵琶《长沙女引》,三首曲子搭建起了《敦煌遗音》的雏形。据了解,《敦煌遗音》将分上、中、下集,即将在上海首演的是上集。

谭盾当下最大的梦想,是借着敦煌计划,逐一还原敦煌壁画里的唐代乐器。现在,他已经恢复了稽琴、五弦琵琶、反弹琵琶、压脚鼓,而他的目标是恢复12件,为什么是12?“还是跟中国的传统有关,12在中国是季节,是生命,是生肖。”

谭盾还计划在未来两三年推出一个敦煌古乐团,演奏员12人,全在地毯上演奏,全世界巡演时只奏敦煌遗谱和遗音,“让全世界听听盛唐,听听丝绸之路的声音。”

《敦煌遗音》只是谭盾十年“敦煌计划”里的第一步。未来,他还打算把中国56个民族的各种唱法编排成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协奏曲,分10部,演10天10夜,“为中国的歌唱家,为中国原生态做一点事。”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