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一带一路”视角看国家金融安全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7-05-12 11:46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5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就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举措成效相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在介绍金融行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的同时,也正面回应了社会上关于中国在“一带一路”“撒钱”的误解。正如习总书记在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提到“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中国金融安全面临的形势“稳中有忧”,中国金融在加快“走出去”,加快走到“一带一路”沿线形势复杂的国家去,管控好金融风险,对保障我国家金融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需要“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的产能与消费需求的失衡,进口与出口的困境的压力和挑战,巨额外汇储备需要科学管理。John H.Dunning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会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一般表现为正值,并呈逐步扩大趋势。2013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767美元(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根据这一理论,中国的对外投资进入大规模拓展周期。中国商务部公布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数据,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成为亮点。2016年全年,我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但与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的国家相比,中国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还有较大潜力。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开放经济体,促进“货物出海、企业出海、人民币出海”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内经济金融安全,“三个出海”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全球金融体系做支撑,需要通过构建中国自己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使贸易、投资、人民币同走出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系统。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要站在国际维度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尖锐复杂。尤其在当下,金融实力的较量,成为国与国之间较量的新战场。中国想要赢得国际社会尊重,全面提升国际地位,就需要注重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也需要找到金融助力突破口,既为市场化、国际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扩展空间,也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话语权搭建平台,最终实现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的相互转换、促进。

当前全球的经济金融体系,融资问题一直存在。全球经济增长需要市场的扩大,但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底子较为薄弱,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等原因,未能充分、有效加入当前的全球市场竞争中来,也未能得到足够的机会和动力。金融秩序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治理的框架,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美元霸权、世界银行和IMF为核心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战后对恢复全球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全球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因此,既有国际经济框架包容性缺乏,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等缺陷就显得极为突出,进而阻碍了国际经济社会治理的有效进行。中国就深受现有国际金融机构话语权不对称的困扰。

国际经济秩序和货币体系需要改革,中国需要起到的作用,是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是连接旧时代和新时代。综合来看,新时期,中国需要加速“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最好的抓手。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金融助力

当前,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口巨大。目前可提供融资的机构,无论是地区性的亚洲开发银行,或是世界银行集团,乃至发达国家ODA等,都难以弥补这个缺口。而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基础,在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和保险公司“走出去”的同时,通过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中国-中东欧基金”,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和解决方案。并有望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力量促进经济合作和互补,实现共同转型升级和长足发展。

中国通过提出“一带一路”构想,顺应了新兴经济国家经济体的发展,也加强了国际金融机构建设,增强了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中的参与度和重要性。通过多个金融组织的建立,中国也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有益补充,建设起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中的发言权和地位,同时有利于打破该地区阻碍贸易、投资、资源往来的障碍。

伴随“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也将深入推进。为了在跨境贸易结算时,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二次兑换成本,沿线国家普遍能够接受人民币作为“一带一路”跨境贸易的结算货币,其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风险没法躲避

从金融的属性看,金融业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天生蕴含风险,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也需要警惕其内生的高风险性。

政治不确定性带来政治风险。资金融通的一大敌人就是不确定性,尤其是政治不确定性。从一些评级结果上看,沿线国家有近70%处于中等风险,约1/4属于高风险国家,低风险国家屈指可数。地缘政治挑战不小。以中亚五国为例,其处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大国博弈在此地区尤为明显。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欧亚联盟”计划都与我“一带一路”倡议存在重合,而且其目的更强调通过加强区域政治控制来确保大国主导地位。同时,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也不容小觑,恐怖主义等一直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向南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印度历来就有其大国梦,而美国在南海的虎视眈眈,等等,这些政治与公共安全风险会增加金融合作风险。

金融市场运行与监管差异带来市场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迥异,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也很不一致。

机构、产品供需不匹配带来错配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大,而且项目多处于初期,投资周期长,风险也相对大,当前的融资手段和产品供给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也不及“一带一路”发展的速度。无论是机构或是资金进出都已经大为放宽,但总体金融服务能力、服务模式仍需要改进,应对更大风险敞口的风控能力也有待加强。

“一带一路”建设倒逼强化国家金融安全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机构面临不仅仅是机遇,而且是挑战。

“一带一路”不是援助性项目,是由国家发起、引导的,带动市场化商业化合作的新平台。因此,金融机构跨境业务的风控能力受到了考验。在约旦,一个“一带一路”项目是工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IFC、世界银行旗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合作,通过风险管控,经济效益很好。应依托“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境内的金融机构“走出去”,着力吸引国外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走进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投融资市场体系。

中国金融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创新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中国-中东欧基金等吸引沿线国家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各类国家专项资金,加强与其它基金的合作。加强保险体系对“一带一路”的支持。丰富保险品种,有效提供相应的风险保障。依托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大力支持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力度;加强出口融资方面的保险专项政策安排,支持面向“一带一路”出口资本性货物和工程。

完善区域协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金融监管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控和辨识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好金融创新监管协调制度;加强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合作;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理机制,形成跨境监管交流合作机制。

后记

自“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三年以来,逐渐形成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融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五通”体系。在互联互通中,资金融通是润滑剂和助推器。中国金融不仅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而且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金融业不断融入国际,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在充满风险的金融战场上强化自身机能,提高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国际视角的中国金融企业和金融人才,才能不断夯实国家金融安全的根基。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