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网:“上海阿姨“的果敢之举,激活众人的公德心、正义感

光明网评论员/光明网
2017-05-13 16:47
舆论场 >
字号

光明网评论员:这两天,一段“上海阿姨怒怼吐痰男”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5月11日下午3时许,一名年轻男子在上海地铁四号线车厢里数次吐痰,同车的一位上海阿姨见状,既有指责,又有规劝,还掏出纸巾擦拭痰渍。可“吐痰男”非但不听劝阻,反而当着大家的面继续吐痰。随后,几名热心乘客合力斥责,“吐痰男”被赶下地铁。

从视频中看,那位戴着眼镜的上海阿姨气场强大,完全没有一般人对于此类失德行为欲言又止的畏葸,而是张嘴就说、伸手就擦,一派客厅女主人的坦荡自然。她入情入理的规劝、批评,使得“吐痰男”尽管有所不满,并继续吐痰示威,却也不敢有更激烈、更暴力的对抗。而当更多的人被她带动,“吐痰男”只好羞愧地离去。

“上海阿姨”的表现,赢得了广大网友一叠声的称赞、一边倒的声援。有人还将“上海阿姨”与“北京大妈”相比。只不过,这位上海阿姨显得更平和、更生活化。你看她,态度虽然明确、坚决,但难得的是,并无刺激性言语。即便“吐痰男”无视其规劝,继续我行我素,她也只是克制地说,“你太过分了、太过分了”“你是存心的”等。难怪有网友说,这位阿姨“有素质有腔调”。

现实中,可能许多人都目睹过类似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只是选择了沉默。这并不代表没有是非心、缺乏正义感,而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习惯公开表达不满。毕竟,从是非心、正义感到付诸行动、主张权益,还有一段过程,涉及很多考量,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但正是众人的隐忍、克制,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传递给了个别人错误的信号,助长了这些人在公共领域的失德乃至恶性行为。多年前,著名作家龙应台有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发人深思。其实,多数人并不是不生气,而是没有把气愤表达出来,或者说,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志。

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阿姨”的果敢之举,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你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我不满意,我就要批评你。”有了她的良好示范,很多人的公德心、正义感也被激活,积极加入谴责者的行列,进而引发社会共鸣。“小扣而大鸣”,这一良性互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公共意识的训练与养成过程。

公共意识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公共生活的不断刺激、碰撞中逐渐找到边界与路径的。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法规的设限、惩治,是一种硬性规训。例如,《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在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渣,乱扔纸屑等杂物。违者由轨道交通企业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但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定,而罚则也不可能精准找到每一个违规者。这就使得许多人心存侥幸。

可见,在硬性规训之外,还需要公共生活的每一个参与者加入维护规则的行列中来。面对种种不良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诚恳批评,进而形成一种人人遵守规则的公共舆论氛围。这实际上是一种软性的约束力,与责罚比起来,可能不显山不露水,但实效更明显。吐痰事件是这样,其他诸如见义勇为之类的事件,同样如此。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中,器物层面的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而思想意识、精神文化层面仍有待提高。“公共”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更没有很好地体现为身体力行。只有每个人都像“上海阿姨”那样,自觉维护公共空间秩序,把自己当作公共空间的主人,对破坏秩序者主动规劝,公共意识才会多起来。与此同时,生命个体的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原题为《多些“上海阿姨”,多些公共意识》)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