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安徽明中都遗址毁旧建新,官方公信力在哪

田野/微信公号“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2017-05-23 11:45
舆论场 >
字号

5月15日,微博认证为学者、作家的博主张宏杰称,安徽凤阳明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现场有工人“用电钻把完好的旧砖起掉”换上新砖,“把真古迹修成假古迹”。截至5月18日17时,有关明中都遗址“毁旧建新”的新闻1473条,报刊文章64篇,论坛帖文65篇,微信1350篇。

舆情发展脉络

明中都遗址被指“毁旧建新”舆情走势图

舆情产生:5月15日下午,曾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畅销书的作家、学者张宏杰在其个人微博发帖称,他近日在安徽凤阳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城墙的一处修缮工地中,有工人用电钻将旧砖起掉,换上新砖。遗址维修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技术人员,工地上堆着一大堆古砖,约有三米高。并在微博上发布了相关视频。还有工人告诉张宏杰,有刻字的砖几千元一块。微博一发出,引发网民关注。

舆情发展:当日21时,凤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中国凤阳转发张宏杰微博,回应称当地已安排有关部门调查情况。22时左右,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发文表示,当地已暂停施工,已要求省相关部门尽快核实。

舆情高涨:5月16日凌晨,@中国凤阳发布调查结果,遗址维修各项方案均按照规定报呈国家文物局审定批准后实施,由于部分浆料及城砖非常坚硬,錾除困难,所以工人使用了电钻。对于“买卖古砖”一说,官方称系工人向游客炫耀城砖价值,不存在倒卖现象。

5月16日至5月17日,张宏杰发布多篇微博批评该回应,直言这种推卸一切责任的回复,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诚意。《光明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此事,关于文物修复的话题引发公众聚焦。

舆情持续:5月17日下午,安徽省文化厅在其官网发布通报回应称,省文物局协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凤阳县文广新局就该工程相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该工程存在着施工操作不够规范、施工管理不够严格、监理不到位问题。凤阳县文广新局已第一时间下达停工通知。

网民观点倾向性

网民观点倾向性(抽样:342条)

质疑当地的文物修复工作(33%)

@越越特芹菜:这到底是毁文物还是在修文物,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那些老工匠坚持的就是修复如旧的原则,怎么到这里就变了味?

修复文物背后是否有猫腻(29%)

@李佳佳Audre:为何那名工人敢如此口出狂言,现场的城墙真的是以前老城改造留下的吗?古砖乱弃,令人心寒。

反思现在的文物修复工作(22%)

@大鹏育儿:某些城市也是这样,修缮古迹变了味道,随着旅游产业的大热,但凡沾有文化、名人、古迹的地方都被仿古包装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仿造而出的景观。

爆料人是否有炒作之嫌(9%)

@天人合一:文保确实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爆料人连发微博,真的有点怀疑这么做是不是也为了让自己出名,有一点炒作的意味。

舆情反馈

明中都遗址被指“毁旧建新”事件,让有关文物修复的问题再度走入公众视野,《新京报》引用专家观点认为,遗址修缮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2014年11月国家文物局《关于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皇城中轴线部分遗迹本体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明确规定,保护方案编制过程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以现状保护为主,注意控制工程规模、范围和强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称,凤阳县本次遗址修缮工作的技术细节还有待考证,古砖到底有没有流失也有待查实,但现实中确实存在古砖容易流失的问题。修缮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古建筑过去的状态呈现出来。这个过去状态可能会有不同时代的取舍,但一定不是依照现在的建筑方法来修。

堂皇的维修理念与劣质的施工实践之间的背离,也是导致文物维修每每沦为文物破坏的重要原因。澎湃新闻发表社论认为,有关方面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可能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情况,这其中,也不排除工人为了作业的方便,擅自扩大拆除范围、替换比例的可能。事实上,公众每每质疑文物的修复,并非多余。近年来,尽管很多地方都强调“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但在具体施工操作中,往往难以落到实处,一些修好的历史建筑簇新得令人生疑。当下,随着“文物古建也是生产力”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启动了文物维修计划,这是一件好事,但好事要做好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重申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严格遵循作业程序与规范,并尽可能多结合文保专家的意见,真正做到既能加固文物,又能最大限度留下历史文化信息与历史风貌。

舆情观察

5月15日,关于安徽凤阳明代中都城文物修复的消息,与此前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被修成“不好看”的水泥路一样,迅速引发网民围观。

网民评论关键词

随后,凤阳官方发布微博及时回应,不仅披露了文物维修的施工方资质,也解释了工人何以用电钻、刻字城砖价值等事宜。通过分析该条微博下617条有效评论,发现官方回应并未完全赢得公众的信任。有网民认为,回应有推卸责任、欲盖弥彰之嫌:其一,施工现场杂乱不堪,工人操作仍有野蛮粗暴之嫌,很难看出剔除的完全是残破的城砖;其二,有没有倒卖城砖,似乎也不能以“没有发现”来断言,而是应该外化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其三,“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对残缺部分修补加固”,也应该有明确标准,不能演化为大量的拆旧换新。面对官方说辞,爆料人接连发布微博,回怼其说法,一时间双方对立情绪高涨,舆情热度不断上升。

如何修复城墙还有商榷之处,但如何修复破损的官方公信力,如何得到公众认可,迫在眉睫。建议涉事单位:1.在省级单位介入调查的情况下,后续发布调查结果时,可由高层级部门发布信息,增强官方公信力。比如,5月17日,安徽省文化厅发布通告,称明古城修复存在野蛮施工,这一权威发布,对舆情回落起到了重要作用。2.程序化、套路式的官方回应,难免让一些网民感到冷冰冰、硬邦邦。民间有很多自发组织的文保志愿者,涉事方在后续的文物修复过程中,可以让这些志愿者参观修复过程,增加官方的主动性和舆情处置的人情味。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风靡一时,呈现出“文物医生”的精湛技艺和他们代代相承的匠人精神,让普通大众为之一振。文物修复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时而曝出文物修复不善的事件,让公众感到痛心。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一批古建专家在河北、山西古建上爬上爬下的执着身影,犹在眼前,而今的文物修复工作要拿出更多的诚意。

(原标题为《 明中都遗址“毁旧建新”,官方公信力在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