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隧道》:不一样的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

滚筒洗衣机
2017-05-26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国际象棋有32枚子,对弈双方各执16枚,布局不同,结局各异。电视剧亦是如此,同一个题材,交到不同的编剧和演员手中,搓揉出来的团子,也晶莹剔透,各有各的模样。
以轰动一时的“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为原型,加上穿越时空这一噱头,《隧道》一出街,难免让人联想到tvN的口碑剧《信号》。如今《隧道》播毕,笔者也终于有机会摸着良心说一句——

这是一个有别于《信号》的,好吃的团子。

1986年,生活在一个小村庄的重案组刑警朴光浩(崔振赫 饰),正被一宗扑朔迷离的女性连环凶杀案弄得焦头烂额,谁知在追踪嫌犯的过程中,他在一个昏暗的隧道突然被袭击,醒来后却穿越到了30年后,即2016年底。一筹莫展的朴光浩只得顶替了同名同姓的警察身份,留在2016年继续调查这宗悬案。

1986年出生的崔振赫是个大器晚成的演员,演技过关,颜值在线,从《需要浪漫》《九家之书》到《继承者们》,演的配角总是闪闪发光,主演的《急诊男女》《命中注定我爱你》《傲慢与偏见》口碑也不赖。只可惜际遇差了些,同龄的李敏镐们早早成了韩流砥柱,而他却在职业上升期选择服兵役,又因膝盖手术不得不转业、更换所属社,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期,直到遇上了《隧道》。好歹剧本不差,口碑稳住了,收视也达到OCN有线台少有的6%。

在这一点上,男主角朴光浩和他本人的际遇有些共通之处。家有美娇娘的小刑警,深陷奇案,被迫掉落到全然陌生的另一时空,然后是同样漫长而看不到头的寻家之旅。

与《信号》的古今双线破案路数不同,《隧道》的破案时间集中在2016年底到2017年初的短短数月,穿越集纳了过去的案件信息,对记忆和现实的改变则没有《信号》那么明确,所以剧集集中在几宗杀人案件之间的关联性,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朴光浩、金善载(2016年的刑警)、申在伊(2016年的犯罪心理分析师)这三位主角之间的关系也渐渐浮出水面,并且和观众预设的三角恋大相径庭。

OCN的剧集一向重口味,《隧道》也不例外,朴光浩面临的其他案件血淋淋的程度并不亚于华城连环杀人案,主角亦一度落入凶手的圈套,难以挣脱。如果说前几集节奏尚在观众预料之中,那么从第十集开始,整部剧则进入全线开挂模式,令人欲罢不能。如果拿本文开头的棋局作比喻,《隧道》全篇宛如三场国际象棋比赛——

过去vs现在

过去破不了的悬案,如今有了先进技术,就一定更容易破获吗?

1980年代拿着小笔记本,一家家街访的破案模式,相较于如今的全球联网追踪,显得古朴又稚嫩。但看似笨拙的方法,往往最管用。现代警方在刑侦过程中,难免会有惰性和盲区,忽略互联网、监控录像和计算机之外的特殊可能性,剧中的几位同僚也吃了这个亏。“案子是跑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这个刑侦观念的转变,或者说是办案初衷的回归,在剧集中后期更加明显。

犯人vs警方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道家推崇的三重精神境界,被疑犯运用地如鱼得水。藏在阴暗处固然隐蔽,藏在阳光下更难寻觅。犯罪模式可以分析,犯罪动机可以追踪,而匿在“阳光下”,恰恰是犯罪嫌疑人最为机智的一步棋,若不是临时出现的“捣乱者”,怕是以三位主角的智商,也未必能猜到凶手的真正身份。

自己vs自己

《隧道》破案的关键是人,三位主角恰恰代表了破获悬案的三大要素:朴光浩代表刨根问底的执拗,金善载代表理性分析的智慧,申在伊则代表跳出框架的局外思维。这是破案一方。

另一方面,犯人也在跟自己打架,他杀人,向神父告解,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是渡人,是替天行道的圣灵,而他杀害的,都是该死的人。然而穿鲜红色的迷你短裙,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就活该被杀吗?大众媒体对杀人犯家属的紧迫盯人合理吗?

涉及教堂、上帝的部分,在剧集的最初几集便有交代,结尾将他绳之以法的决定性证据,也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从故事架构和大方向的逻辑来看,《隧道》是一部合格的刑侦剧,熟悉这个类型电视剧的观众,很容易能从案件中找到《CSI》《信号》《刑事侦辑档案》,甚至《名侦探柯南》《金田一少年记事簿》的影子,亦能看到它本身独特的地方——所有的案件、人事物,都集中在“华城连环杀人案”。没有一个案子是废笔,看似独立存在,实则环环相扣,前篇看似冗长一度令人想弃剧的种种细节,到了剧末均有了合理的解释,令人恍然大悟。单单这一点,对新人编剧来说,是不容易的。

唯一值得再细细推敲下的,是男主角在过去和现在往返时,对时间轴上具体事件的改变,是否起到了蝴蝶作用?关键的杀人证据,如果跟着穿越,那么证物本身的作用是否不复存在?或者它会像《九回时间旅行》那样,以另一种方式刷新剧情?这就是后话了。

我喜欢这部剧,不仅仅因为它破案的节奏感拿捏得刚刚好、感情戏也不拖泥带水,更因为它在案件结束后,没有忘却对受害人家属的人性关怀——

当年的华城连环杀人案早已过了诉讼时效,可是对每一个亲身经历过案件的人来说,这道伤痕不一定就能如童话故事里描述的那样,因时间的逝去而渐渐愈合。在关注案件本身的血腥暴力之余,是否更应该关注那些受伤的心呢?如果早一步抚慰了那些孤独的灵魂,能否避免下一个悲剧呢?

毕竟剧外的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棋落无悔,人生亦然。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