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神剧凭啥火了16年?

2022-03-03 1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笔下长青 书单

(备注:本篇不涉及任何地域歧视和女权问题,大家图一个开心就好!)

《乡爱14》大结局了。

尽管遭到不少吐槽,但许多人的下饭时间,还是留给了它。

于月仙去世,刘能回归,情怀当然是原因。

但不是全部的原因。

从2006年开始,至今14季,《乡爱》的真实、热闹、东北味儿,已无须赘述。

今天只想谈一点:对女性角色的尊重。

象牙山的女人

在多数国产家庭剧里,制造冲突的角色,都给了女性。

正室斗小三,婆媳斗法,几乎是标配。

表面上,女性角色个个衣着光鲜,颜值在线;

但到了男性角色面前,似乎总是处处显露着心机。

内核如此肤浅,对女性角色的尊重,自然也站不住脚。

相反,只会让人加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而《乡爱》不同。

看似又土又俗,但却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

剧里作妖、讨人厌的角色,几乎全部由男人担当。

号称象牙山「三巨头」的谢广坤、刘能、赵四,一个作,一个滑,一个怂。

顶流富豪王大拿,因为老婆一个来历不明的生日蛋糕,就闹着不「破案」不罢休······

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谢永强,一句「爹,你咋来了呢?」的台词,硬是说了好几季。

更别说宋晓峰、大个儿这些人,要么满嘴跑火车,要么压根让人怀疑没有智商······

真不怪有些后来入场的观众吐槽:「这里面就没一个正常人」

反观里面的女性角色。

「豆腐西施」王小蒙,为了儿子成长,提出跟谢广坤分家。

任凭谢广坤砌墙又装病,她转头就租房子和丈夫住了出去。

象牙山的妇女闹离婚,永强娘也跟着学,不给谢广坤做饭。

广坤不服,跑去跟别人媳妇儿学做饭;

结果,永强娘把教舞蹈的老头儿叫到家里现场教学,谢广坤只能认怂。

在《乡爱》里, 谢大脚敢一下把刘大脑袋掀翻到地,王云一句「没有离异,只有丧偶」的人生格言,更是直接出圈儿。

这里没有婆媳矛盾,婆婆和儿媳常常站在一边;

这里的女人,不管年龄几何,都有男人追求。

有网友留言:

「谢大脚是我第一次在电视剧看到,原来还有编剧愿意把一个中老年农村妇女写成女神,不将其面目可憎化的。」

更有人感慨:「就凭谢大脚是象牙山村女神,这部戏就领先了。」

其实,回看《乡爱》系列,你会发现,它常常在不自觉中,对女性角色给予了尊重。

都说艺术源自生活。

《乡爱》能做到这点,也许正是因为,现实里东北女性的高家庭地位。

去年,李雪琴在《象牙山爱逗团》里就提到:「在东北男的做饭,女的等吃。」

之前网上也有个话题被热议,叫#春节女人不能上桌#,让许多女性都有共鸣。

但我一东北同事看了之后,只说了一句话:「不让上桌能给你把桌子掀了······」

一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

其实东北女人的强势,也有着独特的原因。

新中国第一批职业女性

2018年,一份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显示:

在各地女性对家庭收入贡献方面,大连女性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占比达到45%,位居全国第一。

第二名是哈尔滨,占44.7%。

而同年另一份离婚率报告显示:

全国城市离婚率前4名里,东北占了3个。

「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是东北女性对于婚姻态度的内心写照。

两组数据对比,似乎得出一个结论,即:女性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越大,离婚率就越高。

而它没说的潜台词就是:经济独立,成了女性在家庭地位的底气。

东北,恰恰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解释。

早在建国初期,东北就成了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之子」的光荣称号。

那时候,在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诞生了一大批国企,也产生大量新的岗位。

而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东北地区的老百姓。

不用再受体力限制,女性也纷纷走进工厂,很多家庭都成了国企的双职工,同工同酬。

新中国第一批职业女性,就这样诞生了。

当女性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不再靠丈夫养着,在家里的话语权,自然也随之提高。

《乡爱》里的刘英,曾是个丈夫在外面乱搞,也只会忍受的软弱妇女。

但有了自己的花圃之后,她也终于敢冲着老丈人大喊:

「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去干自己的事业,我有自己的理想,我难道是生孩子的机器吗?」

都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挣钱能力也决定家庭关系。

此外,当时的东北人身为国企员工,要严格遵守纪律,想要升职加薪,道德素质也不能差。

要是有男员工在外面乱搞,或者敢在家打老婆,一旦被人知道,纷纷就会被「社死」,升职想都不要想。

其中,就包括对当时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男女都是宝贝。

以至于很多东北人都是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外省的人多数都有兄弟姐妹。

而国企的待遇,也让当时的东北家庭不愁孩子上学,下一代受的教育多了,愚昧的思想就少了。

这也让东北,至今都是全国文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

你可能想不到,根据2018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辽宁文盲率比北京低,黑龙江文盲率比上海低······

不得不说,许多当下让全职主妇觉醒的女性核心思想,东北女性几十年前就有了。

当然,独立的经济能力,还只是东北女人的底气之一。

娘家,东北女人的坚强后盾

提个问题:

如果你的女儿嫁人后,在婆家受了委屈,作为「娘家」,你会怎么做?

安抚?沟通?劝说?或者压根不觉得是事儿?

大抵就是如此了。

但正如一名东北网友的留言:

「东北真是没有家长会对女儿说,要孝顺公婆,对丈夫要忍;基本都是,他们家人要是敢说你,爸去把他家给砸了。」

是的,一个东北父亲的做法可能是:「爸去把他家给砸了。」

东北女性家庭地位为什么高?

娘家给的底气,这是其二。

这也是东北人普遍拥有的观念。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现在的东北人,并非东北土著居民,他们大多都是「闯关东」的后代。

100多年前,从外地而来的灾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东北。

为了生存,他们和野狼抢地盘,和熊瞎子抢苞米,就为了能吃口饭。

至于「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传统的宗族观念,根本没人在意。

所以从那时开始,东北女性就很自由,她们不依附男人,思想也是平等的。

我听许多东北的朋友都说,东北的女儿,往往都会被当成儿子来培养,不能唯唯诺诺:

「谁敢欺负你,削他。」

所以,你如果有东北的女同事,你会发现像搬桌子、给饮水机换水这种体力活儿,她们一般都不屑找男生帮忙······

如果你谈了一个东北的女朋友,可能会被警告:「你打我一下试试,老娘今天就跟你同归于尽。」

因此,在东北「打老婆」的事儿,不太可能发生,不被老婆打就算幸运,最不济也是互殴。

要知道,全国唯一一家关爱男性的家暴庇护所,就开在沈阳。

然而,要说东北女人的这种强势,东北男人怎么看?

答案可能只有三个字:没毛病。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以下三条:

「家里的钱给媳妇儿管」

「是爷们儿就有个爷们儿样」

「敢打女生,给你能耐的」······

这就是为什么,纵然东北经济的辉煌不再,但这种骨子里的男女平权思想,一直留到了今天。

比如,你会发现,在东北没有叫招娣的;相反,叫胜男、亚男的名字却有很多。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类话,也许你在别的地方经常听到,但在东北,没人这么觉得。

相反,在东北,「娘家,永远是孩子坚强的后盾。」

「这世界上比东北爷们更爷们的,是东北娘们,如果东北男人是王,东北女人就是王中王!」

类似这样的段子,在网上到处都是。在博人一笑的同时,也何尝不让人倍觉温暖?

尤其是在女权被频繁谈起的今天,我们经常说,女性应该活成什么样子。

也许,东北女性的样子,就是一个榜样。

真心建议,全国推广。

原标题:《又土又俗,这神剧凭啥火了16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