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美国总统又要毁约?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虞涵棋
2017-06-01 22:20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华盛顿当地时间5月31日下午6时05分(北京时间6月1日6时05分),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特宣布,将在当地时间周四下午3时(北京时间6月2日凌晨3时),在白宫玫瑰园宣布决定——是否退出巴黎协定。而多方媒体证实,这个决定会是退出。这并不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在气候问题上反悔。16年前曾上演极其相似的一幕:一位新上任的共和党总统宣布前任民主党总统签署的国际气候协定作废。

16年前的那个气候协定就是《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人类有史以来通过控制自身行动以减少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第一个国际文书。1997年12月,包括美国在内的公约缔约方在日本京都就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即《京都议定书》)。协议规定,39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之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2%,其中欧盟国家减排指标为8%,美国为7%,日本减少6%。

协议有一个生效条件,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

2001年3月,新上任的小布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为由,宣布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这一度使《京都议定书》的生效进度陷入僵局,直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协议,才凑够了两个“55”。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两任美国总统作了相同的抉择。不过,两次选择的背景并不完全一样。

“绿色”前任

特朗普和16年前的小布什一样,都面临着一个“绿色前任”留下的一大摊子“绿色”遗产。

克林顿-戈尔一直被视为美国政坛最“绿色”的组合。自入主白宫以来,克林顿政府就带领美国参与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成为这一议题的世界领导者。

而奥巴马政府则是在国内几天就会出台一项绿色新政,在国际上也积极与一些大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尽管他留下的许多新规在强制力上都有问题,但他在《巴黎协定》谈判和签署过程中都明确传达出了积极的信号。

面对这些遗产,小布什和特朗普都在竞选阶段就早早摆明了反对的态度。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直斥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发誓上任后就退出《巴黎协议》。当选后,特朗普接连起用与油气行业渊源颇深的人士执掌环保署(EPA)和能源部(DOE)——两个与气候变化关系最大的部门。在财政预算方面,特朗普也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种种举措都是在“浪费钱”。

小布什虽然不像特朗普一样是个彻头彻尾的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但也从未掩饰自己不喜欢《京都议定书》。2000年,作为参选人的小布什在被问及气候问题立场时说道,他会严肃地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但反对《京都议定书》。小布什对《京都议定书》并不约束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指出减排会严重损害美国经济。该言论当时引发了广泛批评。

从小布什退出《京都议定书》时给出的理由来看,他主要在考虑经济问题。首先,当时美国经济并不景气,能源短缺,他并不想让情况进一步恶化。毕竟,他的父亲老布什就是在经济问题上败给了克林顿,导致连任失败的。如果既要履行《京都议定书》,又要保住美国的经济增速和美国人民的饭碗,就要使用大量的天然气。可当时美国的天然气储量和基础设置都不能支持这一点。

此外,小布什也曾指出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不足,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他虽然声称会正视气候变化问题,但始终倾向于自愿方式和市场激励手段,反对强制性措施。

《巴黎协议》的总统行政令

而小布什和特朗普宣布退出协议时的情形还是有所差异的。

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之前,1997年6月25日美国参议院就以95票对0票通过了“伯德·哈格尔决议”,要求美国政府不得签字同意任何“不同等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有具体目标和时间限制的条约”,因为这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虽然这份决议并不具有强制力,却明确传达了参议院反对《京都议定书》的信号。

鉴于参议院的反对态度,1998年11月12日,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只是象征性地签了字,克林顿政府没有将议定书提交国会审议。在小布什宣布退出后,美国最终成为了唯一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

与《京都议定书》不同,虽然奥巴马当时以总统行政令的方式批准了《巴黎协议》,绕过了参议院的投票过程,但《巴黎协议》名义上已经获批。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向联合国同时交存了本国《巴黎协定》批准文本,对全球形成了重要的示范效应。特朗普要撤销这样一个总统行政令,也需要走漫长的立法程序。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