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惨贺岁档,该怪谁?

2022-03-08 13: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斑马消费 徐霁

2022年贺岁档到底有多惨?

春节7天的电影票房不及前两年,情人节的几部片子口碑垮塌,元宵节档期直接因为没放假而彻底熄火。2022年正月总票房不到百亿元,比2018年、2019年、2021年同期都低出不少。

因疫情和影视行业调整,这几年电影作品质量整体下降,连贺岁档也没有太多佳片可看。发行方们策略保守,导致各大档期单一题材扎堆,影响了多元化贺岁档原本的吸金能力。同时,电影票价不断上涨,也劝退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导致今年正月的观影人次达到近年最低。

没有好电影-没人去电影院-影院运营效率下降只能涨价-去电影院的人更少-行业发展不力大家都没钱-没有好电影……杜绝这样的恶性循环,才能提振电影市场,让贺岁档继续闪光。

最惨贺岁档

年过月尽。悄无声息地,这个近几年来最惨的贺岁档,终于接近尾声了。

贺岁档起源于香港,后引入到内地电影市场,现在指的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初的电影档期,大约在八九十天左右。

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宣告中国内地贺岁档的开启;冯小刚黄金创作期熄火,贺岁档从2003年开始陷入沉寂;直到2010年《阿凡达》上映,合拍片和引进片重新带火了贺岁档,2016年之后便进入成熟期。

2020年中断、2021年恢复之后,2022年贺岁档表现如何?

斑马消费根据行业实际情况,选取了农历正月的30天来进行分析。这个时段,是贺岁档的黄金时间,包括了春节、情人节、元宵节等最核心的节点,能够代表贺岁档的整体情况。

2022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三十,也就是2月1日-3月2日,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合计95.61亿元,不如2021年正月的118.35亿元,甚至还不如2018年和2019年同期的113.71亿元、105.7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均未包含服务费。2017年初开始,影院收取的服务费被正式计入总票房,但这笔费用不参与最终的票房分成。

而且,单月不到百亿的票房成绩,其中还有票价上涨的影响。观影人次的下滑,更为严重。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2022年的正月,电影票分别售出了2.31亿张、3.18亿张、2.78亿张、2.84亿张、2.17亿张。

说这是近年来成绩最差的一届贺岁档,毫不夸张。

分阶段来看,今年大年初一至初七的春节档表现平淡,总票房不及2019年和2021年;情人节档也不行,仅收获票房4.83亿元,元宵节档期更是因为不放假而彻底消失了。

前几年的正月,不说天天总票房破亿,再不济也能以5000万元保底,但是几天之前的正月尾声,居然出现了跌破3000万元的情况——偌大中国市场,去年日均电影票房1.29亿元,随便哪个日期拎出来,三五千万都算少的了。

除了总票房、观影人次之外,贺岁档疲软的另一个表现是,今年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爆款。

《长津湖》拿下57.75亿元票房,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冠军之后,其续作《水门桥》被寄予厚望,当时有人喊出60亿元的目标票房。然而,《水门桥》虎头蛇尾,称霸贺岁档一个月,截至3月6日,也只拿下39.41亿元票房,没有大惊喜。

只有小意外,比如最初大家并不看好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奇迹·笨小孩》,截至3月2日,票房分别达到25.11亿元和12.40亿元。

不过,他们加起来,也没有达到前几年的那种盛况。那才是贺岁档神仙打架的时期,2018年《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不同题材各显神通,2021年《唐人街探案3》稳坐钓鱼台,却让《你好,李焕英》成功逆袭,票房双双突破40亿元,最终这两部电影就拿下百亿票房。

问题出在哪里?

疫情反复、消费不振等宏观因素之外,贺岁档的首要问题,出在发行环节。

以前的贺岁档,都是不同类型的电影同台竞技。就拿2018年的春节档来说,《红海行动》战争、《唐人街探案2》悬疑、《捉妖记2》玄幻,都是吸金利器。

但是到现在,市场坐看单一题材一家独大。去年12月贺岁档预热期,《误杀2》、《扬名立万》、《古董局中局》、《门锁》,包括引进的《007:无暇赴死》,刮起了一波悬疑片小高潮。

《长津湖》从去年9月30日上映一直到今年1月8日才下线,从十一档打到贺岁档。紧接着,《水门桥》在春节档声量领跑,导致市场对《狙击手》也充满了信心,再加上关注度不高的《跨过鸭绿江》,战争片在贺岁档的市场份额从未如此之重。

同类型、同题材电影互相带货,当然是发行方们的首要考虑。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个堪称倒退的趋势:大家的策略太过保守,一旦有商业大片定档,其他电影撤档了事。打不赢,就跑。

这直接导致了贺岁档电影类型的寡淡,劝退了相当一部分观众——要不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贺岁档最初主打的喜剧片,可能一部都没有。

能够正常上映的电影,因为疫情、影视行业调整等原因,这几年整体质量也出现了下滑。

今年情人节档期,主打电影是光线的《十年一品温如言》,还有两部小公司出品的《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

小情侣的钱也不好骗了,这三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分别为2.7、4.8和3.0(满分10分)。

胖东来奥斯卡影院,推出了电影不满意退半价的活动,这是对正常电影市场产品质量的信心,但如果行业低迷持续几年,恐怕就连河南商业之光也要感到胆寒吧。

当然,今年贺岁档最大的阻碍,还是电影票价涨幅过猛,其中以春节档为甚。

中国电影票价高吗?很高,算下来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差不多,如果对照一下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我们看电影绝对算是很奢侈的消费了。

而且,这几年电影票价,还处在不断上涨之中。2017年-2022年(除掉2020年)的正月,中国电影市场的月均票价分别为34.28元、35.73元、38.07元、41.69元、44.14元。

再加上5块钱左右的服务费,今年正月的平均票价达到50元左右。其中,市场最火爆的正月初一,平均票价达到56元;而2018年、2019年、2021年的同一天,分别为39.1元、45.1元、49.1元。

这还是被三四五线及以下城市的相对低票价平均了,在消费人群扎堆的一二线城市,春节假期的热门电影票价已经动辄一两百元。

今年的观影人次成为近几年的低谷,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之后,“史上最贵春节档”、“电影票价疯涨劝退900万人”等话题直接冲上热搜。

杜绝恶性循环

中国人口基数、对文化消费及出海的支持、其他文化消费场景的弱化,决定了电影市场的广阔空间。

所以,即便中国电影银幕数量早已达到全球第一,市场仍然在不断开展产能建设,就是为了满足即将到来的电影消费盛宴。

大方向毋庸置疑。接下来,就是逐步调整到位的时间窗口。

对于制作方来说,就是回到最本源,做好内容。电影市场越发展,最核心的那批受众,观赏水平越高。

今年韩寒的第四部电影《四海》,失望的核心受众在社交媒体上打出差评,直接导致票房滑铁卢。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制作方的核心IP和核心内容,更具商业价值,就像博纳影业的大国题材,万达电影的唐探系列等等。

前几年行业诞生了一批专门广撒网的电影投资公司,看起来好像投中了不少爆款,但最终收益率值得警惕。

比如说,连续投中《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2》、《我和我的家乡》的文投控股,近年影视投资制作业务毛利率始终为负。另一个靠拼盘业务崛起的行业新秀耳东影业,则不断陷入资金黑洞的争议。

对于发行方来说,更多的还是需要敬畏市场。

当我们走进电影院,选择看一部什么电影。我们以为这是自己的决定,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被电影发行所左右。从投资制作到发行上映,从定档、营销、渠道、排片甚至是票价,每一步都充满了电影幕后公司的算计。

从早期的“我想拍一部电影”到影视工业化后的“观众需要一部电影,我们来把内容做好”,是影视行业的一种进步。

这几年,博纳影业的大国题材,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商业上的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院线一向是影视行业话语权最重的一环,因为它们掌握了电影生产消费环节最终的实体场景,无可替代。

万达电影以院线起家,逐渐带大了万达影视,还投资了等待A股上市的博纳影业。中国电影的核心同样是旗下的三大院线。

这几年观众骂电影票涨价,其实电影院也是一肚子苦水。作为行业中唯一的重资产板块,前期投入巨大,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再不涨价,都快开不下去了。

而且,这几年在疫情等因素的冲击下,满座率一年不如一年,全国影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在下降。2017年-2022年(除掉2020年)正月,中国电影场均票房(不含服务费)分别为953.40元、1198.81元、932.61元、1021.60元、771.08元。

于是,影院们只能不断提高服务费,补齐收益。价格的上涨又导致观影人次下降,影响运营效率。

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存在于院线环节,投资制作、电影发行,每个环节其实都已经浮现出这种苗头。

只有院线带头,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才能带动行业走向良性循环,水大鱼大。

如果这些点都做到位,那么,剩下的就是等待观众排队走进电影院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