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故事|35岁参加77年高考的陈利国:我的梦想还来得及

鲁中晨报-鲁中网
2017-06-05 17:25
中国政库 >
字号

“不能说我是1977年那届高考年龄最大的考生,但比我大的不多。不能说我高考的道路最坎坷,但比我坎坷的不多……”6月4日上午,张店金晶大道与华光路路口附近一小区,记者见到了75岁的陈利国老师,他轻轻地翻开一本已经发黄的书,小心翼翼地打开,仿佛动作稍稍大力点就会碰碎里面的纸。“这就是改变我命运的那张纸!”指着这本书最后一页贴着的“紧急通知”,陈利国坦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潮流不可抗。抱着这样的心态,陈利国终于在35岁那年走进了高考考场。

赶上三年自然灾害 无奈放弃学业

1942年12月,陈利国出生在博山区白塔镇南万山村。陈利国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尽管家中兄妹7人,但陈利国的父母支持他上学。小学、高小、初中,陈利国上学非常顺利。上初中时,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成绩却非常好。

“学医是我的梦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考上医药大学。”陈利国说,他1959年初中毕业,本准备读高中、考大学,可是却遭遇3年自然灾害,作为家中的老大,他只能暂时放弃上学。“那时候要推着煤去邹平换地瓜干吃,来回一趟就要三四天,那时候真是苦啊……”提起当年的情形,陈利国仍然记忆犹新。

因为年龄小,他只能跟着同村的大人,大人们一天走多少路,他必须得跟上,饿了就吃点地瓜干充饥。虽然渴望读书,但家里确实太困难了,陈利国想,他必须撑起这个家,读书的念头他从未放弃,只是暂时搁浅。

推迟婚期为高考政策改变梦想搁浅

1963年,生活不再那么艰难。此时,陈利国和翟艳芬的父母将他们撮合到了一起,很快,志趣相投的俩人领取了结婚证。

“领了结婚证,不办婚礼就不算结婚。那时候考大学不能结婚,我就和她商量能不能先不办婚礼。”陈利国说,当时他也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疯狂,但他不甘心,因为他的医生梦从未断过,他想对自己有个交待。没想到的是,翟艳芬同意了他的要求。“虽然我没上过高中,但那时候外语允许免试。”陈利国说,1963年冬天,他全力备考,整整一个冬天,他几乎很少离开书桌,有时候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1964年高考招生简章出来了:外语不允许免试。陈利国看后犹如晴天霹雳,从来没学过外语的陈利国只能放弃高考。

22岁上高中备战高考高考却被取消了

放弃1964年的高考不代表放弃高考、放弃自己的梦想,还有一条通往高考的道路——考高中。1965年,22岁的陈利国如愿考上当时的淄博第十八中学(原淄博师范学校)。

陈利国的高中生涯只持续了3个学期。至今,陈利国还完整地保存着高中三个学期老师给出的评语。原本,陈利国曾消极地认为这就是自己学业的终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全面停课,高考也被取消。

“这对我来说就是‘灭顶之灾’,那时我已经24岁,妻子已经等了我3年,高考居然被取消了……”提及当年的一幕,陈利国感慨万千。“潮流不可抗!”面对高考被取消,陈利国安慰自己要重新振作起来。

1966年毕业,1968年拿到高中毕业证后,陈利国决定把欠妻子的补给她,夫妻俩举办了婚礼。“结婚那年我已经26岁了,在那个年代是大龄女青年……”翟艳芬说,虽然等了5年,陈利国却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但只要丈夫有梦想,她就愿意支持他。

同年,有一定文化功底的陈利国担任了村里学校的负责人,教初中生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一心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的陈利国心里空荡荡的,但回到现实,他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必须要在学校教书,挣工分养家。

35岁不晚我的梦想还来得及

1977年深秋,恢复高考的消息,让很多人喜出望外。陈利国那颗刚刚平静的心再次掀起波澜。可是他不符合报名条件。“要30周岁以下,还不能结婚。那时候我已经有三个孩子了!”“老陈,参加高考吧!”1977年11月23日,至今,陈利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一天,他去开一个学校负责人的会议,会议结束后,一名小组长这样对他说。

当时,陈利国苦笑了一下说:“别取笑我了,我都35岁了,仨孩子的爹,被条件卡住了。”这时,小组长递给他一份“紧急通知”,上面写着,“省招生办接教育部通知,对66年67年两届高中毕业生,表现好的凭毕业证或原学校介绍信即可报名。年龄不限……”陈利国拿着这份“紧急通知”看了好几遍,又读了好几遍。“我真的可以高考了?”拿着“紧急通知”,陈利国赶紧跑到高考报名点报名。当时需要交一寸照片,可是他却没准备。突然想到曾经和朋友有一张合影,他便把自己的头像裁成一寸照片。贴好照片、填好表、交5角钱,报名过程异常顺利。

回到家后,拿着准考证,陈利国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参加高考了。“35岁还不晚,考上大学,我的梦想还来得及……”陈利国说。

一心想要救死扶伤阴差阳错成了教书匠

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备战高考,而学校的课程却不能停,陈利国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深夜,陈利国家的窗户总是透着亮光。1977年12月10日,终于等到了高考的日子。虽说是仓促上阵,但陈利国仍然很有信心。陈利国对高考作文题目《难忘的一天》印象特别深刻,他写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那天。“‘文革’结束的那天,我心里真的太痛快了。”因为发自肺腑,陈利国觉得作文写得非常流畅。两天的紧张考试很快就过去了,陈利国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心里却若有若无地期盼着什么。

1978年春节过后,陈利国终于等来了结果,他被通知去填报志愿。他知道,只要能填报志愿就是考上了,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陈利国的第一志愿填的是山东中医学院,第二志愿是昌潍医专。同时,他还选择了服从调剂。因所报考的学校对年龄都有限制,陈利国最终被聊城师专录取。他是1977年海眼公社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这对他、对他的家人而言,都是无限的荣耀。

大学毕业后,陈利国被分配到鲁山中学(现博山四中)任教,半年后又调往博山九中。虽然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但阴差阳错却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陈利国心中虽有遗憾,却也慢慢地喜欢上老师这个职业。因为工作中勤勤恳恳,几年后,陈利国成为博山九中的副校长,并于2003年1月退休。

现在,他很喜欢写诗,也经常会发表些文章。更多的时候他喜欢拿出自己收藏的这些老照片、自己上学时的一些资料翻看一下。那份“紧急通知”更是被视为珍宝。“云泥踪迹半生尘,回首重山一梦新。院内栽花花未开,园边插柳柳成荫。阴差阳错终成器,尺短寸长堪塑人。月色溶溶眠意淡,天光如水点迷津。”这首《风雨人生》是陈利国诗文集的卷首诗,是他写给自己的诗。 

(原题为《35岁考生的坎坷赶考路 一张紧急通知帮他圆梦》)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