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19年,为什么上海大部分影院在虹口区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06-08 09:3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汤惟杰在讲座上。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之际,6月4日下午,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家协会理事汤惟杰做客长宁图书馆,为市民们解读“光影中的上海城市记忆”。

当时上海是中国电影的中心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汤惟杰首先通过图片的方式带大家寻访上海最早的影院。
根据他的统计,1919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内仅有9座电影院,而且有趣的是,“这9家里有三分之二在虹口,另外3家在黄浦和静安”。
汤惟杰认为产生这样的分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经营一个电影院要考虑成本,黄浦和静安地皮非常贵,寸土寸金,但是在公共租界的北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范围,海宁路、四川北路、乍浦路,地价可能只是市中心地段的1/3或者1/5。对于一个做生意的商人来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成本上的差别。”另外汤惟杰也指出,虹口尽管地价便宜,但是人口不少,日本侨民、广东籍移民,都在虹口大量聚居。 
这9家影院中,有4家属于在上海经营电影放映业的西班牙商人雷玛斯,两家属于葡萄牙籍俄国人郝思倍,两家是中国人自己开的,另外一家是日本商人开的,统计下来,7家属于外国人,两家属于中国人。
报上刊登的徐园放映“西洋影戏”广告。

不过在汤惟杰看来,上海放第一部电影的地方很可能既不在上述这些影院,也不是很多学者所认为的私家园林徐园。

1896年徐园曾在申报登广告称园中增加一项新的娱乐项目“西洋影戏”。后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把电影叫影戏,因此1960年代的时候中国电影史认为在徐园放的西洋影戏就是电影,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最近十多年,很多研究者质疑上海第一部电影放映的地址不是在徐园,而是在礼查饭店。因为后来学者发现在当时那个时间段里面,有两样东西被中国人叫做‘影戏’,有一种是后来的电影,还有一种是幻灯片。申报上徐园的影戏有可能是幻灯片,因为没有进一步的资料说明,这个影戏是会动的。”
但1897年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对礼查饭店的放映活动却有详细报道,其中明确写到“影戏”中的影像会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电影,而不是幻灯。” 
始建于1908年的虹口大戏院是上海第一家电影院,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影院。
“后来大家发现这个信息可能不太可靠,可能别的城市有比上海更早的电影院,但这不能影响到另外一个结论,上海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
汤惟杰说,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史差不多约等于上海电影史,超过90%甚至95%以上的电影影片是在上海制作。
电影成为上海人确认自己身份的一个标记
电影技术进入上海以后,这些影像开始记录下这座城市,和市民发生重要的联系。汤惟杰认为,这种联系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娱乐生活,而是成为上海人确认自己身份的一个标记。
“譬如说我可以想象,1960年代后期,去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他们在相对比上海落后的地方开垦生活,彼此之间偶尔遇到一起以后,会不会谈论在上海读书活的细节?电影会不会是他们回忆当中重要的内容?”
始建于1908年的虹口大戏院是上海第一家电影院。

此外,很多在上海拍摄的电影,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光影和生活。1937年沈西苓的《十字街头》片头全是故意拍歪的高楼大厦,是对当时上海的想象。《马路天使》开篇全部是霓红灯,上海给人的感觉是灯红酒绿。

1948年沈浮导演的《万家灯火》则描述了上海市民当时面临的生活境遇。上官云珠扮演的蓝又兰和蓝马扮演的胡智清是一对夫妇,有一个女儿,住在一间局促的房子里。丈夫在上海一家银行里当一个小职员,生活勉强维持,但这时,母亲带着他的弟弟妹妹到上海投靠他。
“在几十年里面,这个话题真的是上海市民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的生活境遇。”汤惟杰感慨,因为上海是移民城市,这些新上海人和自己的乡土之间总有割不断的联系,“无论你个人在上海是成功还是很普通,总是有乡下的亲戚。他们来投靠你,来寻求你的帮助,这就构成了上海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或者上海人生活当中一个线索。这些乡下亲戚的到来反而更强化了‘上海人’的意识。上海人烧饭不用柴火,用煤气,之前大家日常生活都是如此,但是因为乡下亲戚来了以后觉得很新奇,一下子反而强化了上海人在现代都市生活的意识。”
1985年吕丽萍参演的《张家少奶奶》则反映了“上山下乡”运动中离开上海的年轻人的回归之痛。吕丽萍饰演张家少奶奶欧阳瑞丽的小姑子张文影,她下乡之后遭遇挫折精神失常,欧阳瑞丽想法设法照顾她。但“文革”结束后,张家被抄家产被归还,张文影却不念旧情与欧阳瑞丽争起了财产。
“有了钞票,这个家反而鸡飞狗跳。1980年代前期,在那样的历史境遇下,很多上海家庭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包括类似像小姑子这样的年轻人回来以后要成家,住房,几乎成为每一个上海家庭的矛盾焦点。”时隔30余年,回头再看这些电影,能回忆起很多之前的生活。
《万家灯火》有一个经典镜头,屋内是几口人局促的生活,他们身后的窗外,就是黄浦江畔的高楼大厦。
“前景是每个日常人的生活,后面是高楼大厦,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上海的样子。”汤惟杰说。
    校对: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