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只有欧阳奋强这样真挚的人,才能促成87版红楼梦重聚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7-06-14 08:0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87版《红楼梦》30周年纪念活动全体总动员。视频来源:人民日报秒拍视频 责编:刘恋 林顺祺(04:17)
本文图片除有特别注明,均来自微信公众号“欧阳宝玉”

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播出。从那之后,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人心目中无法超越的国产剧经典。

相对简陋的创作条件,丝毫无损这部作品在各种细节上的考究。哪怕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在演员表演和叙事结构上也挑不出毛病。用五年的时间创作一部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史上再难出现了。

《红楼梦》剧照。

对于观众来讲,87版《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对于当时的主创们来说,这也是延续几十年的一场青春盛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影视表演的经历,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被导演王扶林聚集在一起,用了五年的时间潜心还原大观园里的世界,从此一生未曾走出。

时隔三十年,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牵头,组织了一场87版《红楼梦》三十年后再聚首的活动,邀请百余位台前幕后的主创们重聚,追忆当初的创作过程和青春岁月。三十年,当年的少男少女演员们,正值盛年的幕后主创们,如今或已天命之年,或已华发丛生,或已不在人世。

“这可能是我们剧组最后一次聚会了”,这是许多主创们共同的认知。

6月17日举行的“感恩红楼”纪念活动,将在西山植物园曹雪芹故居进行。

从活动策划,到活动筹备,到执行,中间经历种种坎坷,经费不足,缺乏宣传,也一度在网上引发各种讨论与质疑,甚至剧组的大家,虽然都挺想参与这事儿,但也会怀疑活动到底能不能办成。

这个过程里,欧阳奋强跟剧组的伙伴们费了不少力气沟通。过程艰难,但好在结果不错。6月17日,《红楼梦》三十年大聚首活动,将分为上午的剧组成员感恩活动,和晚上的音乐会进行。一开票,观众们反响热烈,活动一票难求。

对于此次活动筹备过程中的甘苦,红楼宝玉文化传媒的总经理艾兰深有体会。

艾兰与欧阳奋强

艾兰从事影视和传媒多年,与欧阳奋强合作,参与《红楼梦》一系列影视开发的项目策划。她出身文化世家,从小喜爱《红楼梦》,在她看来,《红楼梦》是她古诗词的启蒙书籍。“在儿时,《红楼梦》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伊甸园的世界。”艾兰表示,“长大了看,发现那不是一个只有清丽美好的世界,时代与现实的沉重和残酷,是更核心的东西。”能参与87版《红楼梦》三十年聚首活动,在她看来,这是缘分。

活动事无巨细,整个过程中一直是问题不断。艾兰说:“这个活动一开始,是导演找不到,预算不高,谁愿意来呢?正好我同学于蕾,她是春晚的总撰稿。她听说之后,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当即表示,没事儿,我来帮你。然后是主持人,合适的请不起。剧组内部开会,我们开邓婕老师玩笑,要不就让张国立老师来吧。邓婕老师特别认真地想了想,揽下了这事。邓婕跟张国立一说,‘家属’张国立立刻同意了。当时他在横店拍戏,说时间告诉他,他留好档期立刻回来。”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朋友帮忙,知音助力。究其根源,艾兰认为这还是作品的魅力,“大家都知道哪怕不谈商业利益,这也是一件有意义、有情怀的事儿,所以大家愿意帮忙。”

“家属”张国立将助阵音乐会

凤姐邓婕和宝玉奋强预祝纪念活动成功。

采访中,艾兰谈到了许多此次活动筹备、策划的细节,也聊到了87版《红楼梦》的前世今生,台前幕后。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87版《红楼梦》三十年聚首活动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其中映射出的更是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情呼唤。也许我们不会再用五年时间打磨一部影视作品,但经典作品和匠人精神,仍然是急需提倡和传承的。

【对话】

筹办30年再聚首:经历过一段灰暗时间

澎湃新闻:你是如何与87版《红楼梦》30年再聚首活动结缘?红楼宝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除了这个活动外,还有其他哪些后续计划与合作?

艾兰:一开始我是跟欧阳老师合作,想做一些《红楼梦》影视作品的衍生开发的事情。我家里是文化世家,有机会参与到《红楼梦》里,我觉得很幸运。在《红楼梦》影视开发合作过程中,薛蟠扮演者陈洪海老师提出想做一次三十年的重聚。于是我们就说愿意配合,但阴差阳错,陈洪海老师身体不佳做手术了。而王扶林导演还是很期待这次活动,就拍着欧阳老师的肩膀说,还是很希望能看到一次最齐的聚会。欧阳老师就答应了。

薛蟠扮演者陈洪海老师为纪念《红楼梦》播出三十年题字刻匾。图片来自@陈洪海微博

澎湃新闻:现在活动的具体内容可以透露吗?

艾兰:上午是一个感恩互动活动,都是剧组内大家一起发自内心去回忆和感恩,感恩曹公,也感恩王导。王导和大家会在现场回顾当年的故事。也会有欧阳老师关于87版《红楼梦》的一本新书的发布会,大家会在活动上互相赠送礼物。像一个大型的同学会。

晚上音乐会开场,张国立老师会配合王立平老师以《好了歌》开场。音乐会中间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朗诵环节,叫“群钗遇黛玉”,大家一起回忆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老师。王导为大家选的段落很有意思,是黛玉进府那一段。“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大家读起这些,来回忆黛玉,追忆晓旭老师。老师们对于这个节目非常积极,有些老师还在国外暂时回不来,她们就建了微信群,在微信上排练。

陈晓旭饰演林黛玉

澎湃新闻:用现在流行的话说,《红楼梦》算是大IP了,但如今说起IP就是网络小说和游戏改编,少见经典改编,对于经典名著,你认为它在IP改编上有商业优势吗?

艾兰:《红楼梦》本身作为一个IP的基础,是有足够多的人知道《红楼梦》,了解这部作品,但是否能够改编成功,其实是在于它有多少改编后的呈现,能触动到当下年轻观众的内心。

不可否认,《红楼梦》是很难改编的,它本身就非常宏大,在这个IP改编中,我们还是会尊重原著,其次才是追求跟年轻观众的互动。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红楼梦》。我们看到的87版《红楼梦》,也是有它的时代背景。它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开始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国内大众影视娱乐重心从电影慢慢向电视倾斜时,有一批优秀的新电视剧在这个时代诞生了,那是一个匠心之作。

而我们现在接触到当年那些创作者,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当年在做《红楼梦》时的态度和做法。这个匠人精神是我们希望能传承的。而我愿意和欧阳老师去合作《红楼梦》的影视开发的原因,是因为他传承的是87版《红楼梦》的创作精神,而不是在当下浮躁的环境下去做一些盲目的项目“上马”。

林黛玉和贾宝玉

澎湃新闻:这次活动的筹备可以说一开始并不顺利,可以讲一讲这个过程吗?其中主要遇到的是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艾兰:欧阳老师接手后,首先要找到的是一个承办演出的公司合作。一开始欧阳老师想的还比较简单,当时想的是电视台,因为很多电视台都想要做红楼三十年的活动。但是实际去谈的时候,就有些坎坷了。因为电视台无力去承担我们希望呈现的百余位剧组嘉宾的回归,这是一个很大的费用。同样,当时也有一些商业合作伙伴,一开始很愿意参与,但一听到这么一大笔费用,就退缩了。这是我们经历的最灰暗的一段时间。

后来很感激的是,有一家南京米漫文化传媒得知这件事。米漫本身是做古风的东西,它们是比较二次元的一家公司,2016年在北京鸟巢做了大型国风主题演唱会,他们团队非常年轻,很多都是90后。他们的老板本人出身古琴世家,他一听这件事,觉得很有情怀,就表示无论如何都想参与。合作之后,我们决定做一次众筹。去年《西游记》做过一次众筹音乐会,效果很不错,当时是摩点网做的这件事情。我们也是和他们合作,他们有一群固定的受众是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化。摩点的众筹主要也是一些游戏动漫的东西,所以这次很有意思,原本我们以为《红楼梦》应该是一些传统媒体,传统平台,传统企业愿意进行合作,但这次我们的合作伙伴都是比较年轻的、二次元的团队,这也为我们之后做《红楼梦》的影视作品带来了信心。

欧阳奋强团队汇报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进展情况。

做《红楼梦》IP衍生品,原著一定要尊重

澎湃新闻:对于经典名著在网络时代的推广和运营,你的看法和经验是什么?在碎片化阅读、二次元当道的今天,你看好年轻群体对于经典名著衍生成产业链的热情?也许他们对经典有怀念有敬畏,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见得会为再创作和改编买单?

艾兰:首先原著本身的东西,一定是做精品化的解读,但其他的东西,我们可以做年轻化的解读,因为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在做《红楼梦》IP衍生作品的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原著一定要尊重。然后才会有更多的人去认识它。当时有一个调查,整个中国百分之六十的人都知道《红楼梦》,那知道《红楼梦》,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接触,去解读。我们可以去建构起更多的方式和渠道,让大家去认识和理解《红楼梦》里可以给大家带来观赏的愉悦和文化熏陶的东西。

澎湃新闻:关注“欧阳宝玉”微信公众号,除了大众熟知的演员老师们的消息,也有幕后工作人员的介绍。历时久远,是如何联系到这么多当年的主创来参与这次活动?

艾兰:欧阳老师很早之前就想通过一个方式,来纪念当年大家一起经历的87版《红楼梦》的往事。所以有了这个公众号,这次他的新书《1987,我们的红楼梦》,他为了这本书采访了几乎剧组的每一个人,大概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做这个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次能聚齐100多位当年的主创,也是在欧阳老师采访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比如说采访了a老师,a老师可能会告诉我们:我还知道b的行踪,然后我们才联系到b,而这位b老师可能已经很多年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外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够请来一百多位剧组嘉宾参加我们的活动,这里面欧阳老师确实花了很大的心力。

澎湃新闻:在几十年前的有限条件下,能有这么多精彩的花絮、手稿、剧照、创作细节保留至今,最大的功臣是谁?这些资料收集的过程是否有波折?

艾兰:其实87版《红楼梦》的很多老物件还是丢失了很多,当年的三位监制,现在只剩下胡文彬老师还在世了。我们在整理的时候,发现以前的拷贝、资料、花絮已经很难找到了,服装道具也是辗转很久后,也不知道在哪里了。

资料多数都是来源于各位主创自己保存的。现在我们能看到的87版红楼服装设计史延芹老师的设计手稿,就是史老师亲自保存的。

史延芹老师保留的服装设计手稿。这一幅是宝玉。

黛玉

王熙凤

刘姥姥和板儿

澎湃新闻:此前新世相与果麦文化合作出版的青春版《红楼梦》,微信平台发售,当红歌手主题曲助推,可以说是玩转了当下新媒体和网络营销的套路。买账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有人认为此举重新引发年轻人对名著的热情,有人认为“轻阅读、世俗化”的营销套路是对名著的不尊重,让阅读名著变成社交媒体上的“竞赛”。你怎么看?

艾兰:其实青春版的《红楼梦》,它能解决一部分人的文化需求。但他们没做到品质的认真,这我觉得是不到位的,他们在宣传中提到修订了多少内容,参考了多少古籍,但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在处理名著改编和再版上,这是缺失的地方。就是产品本身有一定的问题,所以会引发议论。这个其实是当下很多影视作品创作中也存在的问题。

澎湃新闻:经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尤其是《三国演义》在b站等视频网站上有着大量的鬼畜视频,这似乎是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或者解构方式。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艾兰:在接触过程中,我感觉其实90后的年轻人,他们对传统文化是敬畏的。比如在《红楼梦》音乐会会有王立平老师的13首组曲,那像米漫那边的年轻孩子们就表示,这13首组曲他们是不希望去改编的,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很经典了,他们觉得可以用他们的表达方式去讲年轻人跟红楼梦的关系。所以他们重新创作了《少读红楼》和《梦里不知身是客》这样与《红楼梦》相关的歌曲,也会在这次活动中呈现。这就是年轻人对《红楼梦》的概念,《红楼梦》对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不愿意去改编神圣的那一部分,但是他们可以去解读,可以去有自己的表达。年轻人对于经典作品,是有回归和怀念的趋势的。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对于中国孩子的影响,我们都看美剧韩剧,但能触动孩子们内心最深处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在当下这个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

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和王扶林导演

澎湃新闻:影视版《红楼梦》不只1987年这一版,比如2010年那版,比如许多其他的《红楼梦》影视作品。但评价都不如87版。你觉得这里面有没有观众接受度的原因?

艾兰:也许会有一定的定势思维的问题。但10版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角色上的,比如有人评论,宝钗不那么像宝钗,黛玉不那么像黛玉。那为什么87版会像呢?因为王导的创作方式是他用很长的时间去培训演员,培训的过程中,去观察每个演员的个性。这是我在接触到87版的老艺术家们后,所惊奇的: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性格、关系,和87版红楼梦戏里对应的角色很像。比如欧阳老师组织这次活动,大家都说只有他能做出这样的事。因为宝玉在大观园里是最受宠爱的那个,是个老好人,欧阳老师就是个老好人。他的性格非常好,他在平衡剧组大家的关系时,他是很真心的。王导说欧阳老师和贾宝玉一样,是一个真挚的人,没有杂念。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促成这样的事(指活动)。所以这是很神奇的。

他们是在这部戏里把自己很真实的东西展现了出来。王导选角色的时候,就是选得很质朴的人。而我们现在的演员已经很难有那种质朴的状态了,所以大家总会觉得,缺了点什么。缺的就是那种做事踏踏实实的状态。我们现在影视作品拍摄,短平快,就算服装道具能比当时到位很多,但人不到啊,大家表演的状态不在。

现在网络作家的创作状态是浮躁的

澎湃新闻:但之后很多87版《红楼梦》的演员都没有从事这个行业了。

艾兰:那是时代的问题,当时社会上并不认为演艺是一个大多数人能长期从事的事业,很多人演完这个戏,后来从商了。

澎湃新闻:也许这反而是他们演得好的原因。现在的演员把表演当成职业,而那个时候的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是想人生中多一段难得的经历,而非看成谋生的方式。

艾兰:也许是。不是像其他电视剧可能就是从演员培训班或专业演员中选拔,当时王导选演员的时候,选的大多不是影视演员,王导这个做法是剑走偏锋的。很多主创没有觉得自己会拿演戏做终生的职业。而且那个时候是改革开放变化最快的时代,做一个商人还是做一个艺人,自然是商人在当时看上去,是当时现实情况下更正确的选择。

澎湃新闻:目前影视创作从经典作品、网络小说寻求灵感和生机,也许映衬出的正是文学的衰落?

艾兰:现在真正写小说的人少了,但写网络小说的人特别多,这是一个市场行为。以前我们真正的作家是为了表达而写作,而现在网络作家很多是谋生的手段,当商业介入时,我的创作要求是一天要完成多少量,甚至能够不原创的,我也可以不原创了。整个创作状态是浮躁的。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影视创作都是如此。

    校对: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