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当年|87版《红楼梦》30年(3)——召将飞符

言少
2017-06-16 16:1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今年,距离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开播,已有三十载。回首三十年前的“盛况”,真如隔世。澎湃新闻“有戏”栏目分五个章节六篇文章,讲述这部经典作品的沧海桑田,本文系第三章:召将飞符。

三、召将飞符

1983年8月28日,梦幻般的顾问委员会成立,于北京饭店召开盛大集会,事实上,也相当于对外昭告——《红楼梦》剧组正式成立了。

而其实,还有一位大师值得大书特书,他并不在顾问团的名单里。说起这位大师的来头,我们得再往上溯源,简单理一下师承。

“红学”清代固已有之,以脂砚斋、畸笏叟、杏斋为代表,但民国时期的“新红学”,则由胡适、俞平伯等先贤所奠基。当时剧组请的这位名宿,就是俞平伯的学生邓云乡先生(1924-1999),他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是著名的民俗学家,又与徐恭时等人并称“上海红学四老”,著有《红楼梦风俗谭》等作。

邓云乡(右一)

1984年2月,剧组在苏州甪直初试拍序集(甄士隐、贾雨村情节),周雷亲笔致信,烦请邓云乡前往姑苏协助布置阊门外的“十里街”。

原著对“十里街”并未赘笔多言,但邓老初接任务,便诚心以待,他联系苏州画家、诗人王西野先生,参考“七里山塘”的山塘街,布置摊贩:

如卖桃花坞年画的——这里的年画,竟是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徐绍青先生所珍藏的乾隆年间的木版年画;
还有卖虎丘泥人的——这里的泥人,是苏州博物馆领导支持的馆藏清代“虎丘泥人”(这种泥人在原著六十七回提到过);

还布置了消失于苏州街头的老古董——卖赤豆糖粥的竹制“骆驼担”。

连一条仅仅在荧幕上一闪而过的“十里街”,都如此大费周章,电视剧之严谨,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小姐丫鬟公子老爷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元妃省亲、嫁娶白事这些大场面,譬如哭灵、法事、出殡、路祭,事无巨细,都需要仰赖精通历史风俗的邓老师的点拨。

由于跟随剧组时间长,邓云乡先生实不只“顾问”三两事了,于是我们会看到,片头单独为其列了“民俗指导”一席,以敬其劳苦功高。期间邓老还跟俞平伯先生多有书信往来,交流探讨拍剧的轶事。

其他工作人员的召集,还有几番曲折。就拿摄影来说,当时没有什么成名的摄影师肯加盟《红楼梦》电视剧,因为外界看来,这是一段要耗损数载的漫长征程——他们不敢妄想缔造传奇,谁也不愿浪费精力去冒险,去耽误前程。

辗转几个人选失利后,王扶林突然想起,电视剧团里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他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表演系,演过戏,配过音,也拍过《走进暴风雨》、《能媳妇》近十部电视剧,并且大都拿了金鹰奖、飞天奖,有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这个年轻人,名字叫李耀宗。

年轻时的李耀宗

但是李耀宗很干脆就回绝了,原因也很简单,他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此去山高路远,时日漫长,跟女朋友一旦异地恋,岂不耽误了终身大事?王扶林导演号准了他的脉:很简单,你若是来了,你的女朋友我也调来,当场记。

他当时的女朋友在武汉儿童艺术剧院,是一名演员,名叫“东方闻樱”,后来她不仅成了场记,更因为个性好强,精明能干,成了贾探春的扮演者,还承担了一部分执行导演的工作,与书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如出一辙。

而年轻的李耀宗更因此走马上任,成了《红楼梦》的总摄影师,他扛着摄像机,走南闯北,拍下了九千六百多个镜头。

东方闻樱

譬如化妆师,原本钦定的,是来自北影制片厂的金鸡奖最佳化妆师王希钟老先生,年轻一辈对他最熟知的作品,应该是86版《西游记》中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造型。但当时两部电视剧同时拍摄,王希钟老师参与一段时间后,渐感力之不逮,难以兼顾,剧组不得不再另觅人才。

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剧院有一出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以丝绸之路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为素材创作,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及歌伎英娘的光辉形象,并获颁文化部奖项。其后多地巡演,载誉世界,曾被媒体誉为“活的敦煌壁画,美的艺术享受”,至今久演不衰。当时演员的造型可谓惊为天人,如从壁画走出,而那个化妆师,便是后来加入《红楼梦》剧组的杨树云。

左一史延芹(服装),右一杨树云

他与邓云乡一见面,就拿出了一篇讨论唐代仕女画眉的文章相互交流,对待红楼梦中人的妆容,更是仔细做足了功课。

从清代画家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到梅兰芳先生的“黛玉葬花”,都是古代仕女发型,而电视剧既然定了明清的朝代背景,簪花首饰,头发妆容,都费尽思量,不同的人适合不同面型,而同一个人,还分为盛装、淡妆、晨装、病妆等等,针对剧情要富于变化,又不能过分背离时代历史。

杨树云先生与沈从文、邓云乡等多位老师反复研讨,精心设计,最终,也呈现出了形态各异又贴合小说的理想效果。

尤二姐妆容对比(张明明 饰)

还有配乐的王立平先生。

当年王扶林夫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王之芙女士曾问他是否有兴趣为电视剧《红楼梦》作曲时,王立平老师当即直陈愿倾尽心力,将自己创作的黄金年华押上,为《红楼梦》谱曲。不过这一度遇到阻碍——这次的阻力来自当时文化部的一个主任,又怎么了?

原来王立平先生当时四十来岁,小有名气,当时最热门的作品,莫过于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少林少林》、《牧羊曲》,以及《太阳岛上》及《大海啊故乡》等作。其中郑绪岚演唱的《牧羊曲》,还登上了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但某些领导认为他的作品多为流行乐,是下里巴人,与兼具思想深度及艺术高度的阳春白雪不可同日而语。

薛宝钗扮演者张莉与王立平

但王立平先生态度坚决而诚恳,愿先行尝试一二,再交由专家们审慎裁定。他与王导畅谈半天,说到对红楼音乐基调的理解时,提出“满腔惆怅、无限感慨”八字,初步得到了对方的认可。王导认为他出身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具备“大雅”的专业素养,其作品又有普及年轻人的“大俗”魅力,值得放手一试。

这的确是段非人的煎熬,毕竟《红楼梦》的艺术门槛,论文字论镜像论音色,都非等闲所能触及。

要知道,明清古典小说的主要创作模式,其一是来源于众口相传的市井传说及经年的文本积累,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另一种则是完完全全的独立原创,曹公的写作经历如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饱经沧桑后,在被命运摧残后,不世出的天才,选择用文艺创作来宣泄情感重构自我。

影视剧口口声声尊重原著,那就要尊重这种作为艺术来源的“痛苦”与“悲哀”,要切身地投入到全书所构建的氛围里。

年轻时的王立平也曾认为《红楼梦》是味同嚼蜡的家族琐碎,然时过境迁,经事更多,重塑了往日刻板印象,方悟出“满腔惆怅,无限感慨”,这种感慨人世皆有,过去如是,现在如是。

以往王立平创作神速,有时一曲数日即可挥就。这次却彻底沉淀下来,用整整四年多的时间,去反复阅读小说,去解读故事角色,去冥思谱曲。

原著写人物情节,有神态对白,有穿戴妆容,有配饰道具,至于音乐,却只寥寥“轻敲檀板,款按银筝”数语,再无琐细。这种与作者写作时几乎同轨的“无中生有”,使得王立平早早便投射了自己的离合与悲欢,代入到全书的基调中。

他的再创造,是与曹公相隔百年时空的对谈,是“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摸索,初时还记挂着故事,念叨着人物,到后来,什么都没有,只剩意境,只剩喟叹。

这也是为什么,王立平会因为《分骨肉》、《葬花吟》等曲子,一再失声落泪,情难自已,他在用痛苦浇灌艺术。他说“一朝入梦,终身不醒”,四年多的凝注,简直入了魔障,有时候,都已经难分梦境真假,难分曹公彼此。

于是,我们最后终于看到,从一声长叹的《序曲》,到诠释宝黛爱情悲剧的全剧主题《枉凝眉》,到《红楼梦曲》(《引子》)、《好了歌》、《红豆曲》,到黛玉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到王熙凤的《聪明累》,探春的《分骨肉》,迎春的《紫菱洲歌》,晴雯的《晴雯歌》,香菱的《叹香菱》。这些作品,既是无中生有,又是书中所觅。

如果说许镜清老师为《西游记》创作的音乐表征各异、天马行空,有传统民乐,也有时代电音,那么王立平先生这一十三首歌,却全部用了古琴、二胡、琵琶等古典乐器,委婉而哀怨,一以贯之的“共情”,是红尘甚嚣后的天地空寂,是深入骨髓的“曲终人散”,如同晏几道晚年回忆——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为了寻找这几首歌的演绎者,王立平同样“疯魔”,他舍却那些成名的歌者,他不需要这些歌手居高临下的姿态,不需要他们已经风格定型的唱腔,他要全新的嗓子,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也要为《红楼梦》量身定制。

在长春的一次联欢会,他偶然发现了长春一汽的化验员陈力,她从小学京剧,嗓子条件好,未经特别的专业训练,纯真而青涩,恰恰满足了王立平的要求。他让她加入了演员的训练班(后还扮演了“柳嫂”一角),切身感受《红楼梦》的氛围,他逐字逐句教唱,发音吐纳,抑扬顿挫。筹备期间,陈力的丈夫因癌症过世,所以她后来的演唱更是声情并茂、柔肠百结,成就了一段段不朽的天籁。

邓婕、陈力(中)和陈晓旭

如同挑选主题曲的演唱者,在选角上,领导与剧组也作出了一项让人跌破眼镜的重大决定:大观园的少年男女,不选名人明星,全部由新人出演。

这在当时,不啻平地惊雷。

当时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由谁出演金陵十二钗,譬如王熙凤,甚至有人提议,让刘晓庆出马。可是选新人的报道一出,意味着大家将看到一群素不相识的草根出现于荧屏,那些影坛红星,什么刘晓庆、李秀明、姜黎黎等等女星,全都看不到了,这似乎是一个不顾收视率的盲目举措。

当时的剧组,就是在如此压力重重的情境下,做出了一个个争议百出的决定,尽管眼前未必是云开月明。

而这次的选角也是铁了心,原因无他,其一,实在是经费有限——事实上,为了克服这点,剧组演职人员已然身兼多职,扮演贾政的马加奇、扮演南安太妃的孙桂珍均是副导演;贾敬饰演者韩准、钱大人饰演者任大惠都是制片主任;贾母的演员李婷、贾赦的演员李颉、贾雨村的演员刘宗佑、甄士隐的演员王忠信(同时也是《西游记》里的太白金星)均是培训演员的表演老师;而负责选角的助理王贵娥、夏明辉,则分别扮演了尤氏及邢夫人。

至于卜世仁、彩云、多姑娘、贾蔷、林之孝家的、司礼等戏份较低的配角,更是由剧务、场记、美术、剪辑等直接兼职担纲。置景道具服饰早已占了经费大头,再请明星,实在不划算。

甄士隐(左上,王忠信)、贾雨村(左下,刘宗佑)、贾政(马加奇)、贾敬(韩准)、贾母(李婷)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红楼梦》里的少年男女们多在妙龄,很多角色刚出场时,甚至只有十岁出头,他们纯良烂漫、心无渣滓,譬如原著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贾宝玉与林黛玉在床上互相嬉笑,又不见淫见色,唯有两小无猜、天真无邪,这是那些久经名利场的明星无论如何装嫩不来的。而新演员表演经验虽少,但鲜经人间烟火,清水出芙蓉,自有天然的质朴与纯真流露。

1983年筹备组成立后不久,剧组就在正月十五那天,拥有了第一个演员于洁——后来在剧中扮演玉钏(她同时还是剧组的美体设计师)。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演员的消息通过《大众电视》等媒体更加广泛地散布开来,中国第一次大范围的电视选秀正式拉开帷幕,帷幕后,无数豆蔻年少、芝兰秀发,俱各整理好妆奁行囊,预备着逐一登场。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欧阳宝玉”

本文参考文献:《红楼梦》(百二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再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冯其庸主编)/欧阳奋强《记忆红楼》/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王贵娥《宝黛话红楼》/邓云乡《红楼梦忆》/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冯其庸《冯其庸文集之解梦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看电视剧〈红楼梦〉及其他》/吴素玲主编《王扶林电视剧导演艺术论》/刘耕路、周雷、周岭《红楼梦——根据曹雪芹原意新续》/李希凡《宝黛爱情悲剧与黛玉之死——看电视剧〈红楼梦〉所想到的》/胡文彬《梦里梦外红楼缘》

作者言少,微信公众号“言少的江湖”(微信号:yanshaojianghu)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