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画界的一次“湖上雅集”:在西湖边写意,做中国画的事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17-06-15 09:3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我们在杭州,在西湖,做中国画的事,做西湖画会的事,心生欢喜。”

正在西湖之畔的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邀请全国各地数十位画家,共展出作品近百件,邀请画家均为在中国人物、山水、花鸟画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虽然作品风格迥异,个人面貌独特,然而共同的特点是文人气息浓厚,多为写意之作,注重笔墨与文脉的传承。展览同时还举办了研讨会与清赏活动,或许这并不仅仅是一次画界的雅集,同样也是一次关于反思当下中国画与文人心性的集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文人雅集,古已有之,近年来传统文人画日渐觉醒,雅集日盛,而其中,西子湖畔的雅集因集湖山之美似乎更具古韵与自在之趣。由西湖画会、子瞻文化主办,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传灯文化等协办的“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这些天(6月8日—6月18日)正在西湖之畔的杭州国画院美术馆(北山路38号)举行,展览邀请全国各地数十位画家,共展出作品近百件,邀请画家均为在中国人物、山水、花鸟画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作品风格迥异,文人气息浓厚。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西湖之畔的杭州国画院美术馆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展览现场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画家交流现场,87岁的丁立人先生在作画

此次展览是西湖画会举办的第三次全国名家邀请展,也是子瞻文化成立以来主办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大展。西湖画会秉承“同人同聚,和而不同”的交游为艺原则,近年来通过数次个人邀请展和群体邀请展,向艺术界传达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当下大多数展览不同的是,此次展览更加注重笔墨与文脉,讲求真正中国画的正脉与气韵,也更加注重文人心性的抒发,参展者大多心声气相通的同道中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并不只是一次画界的雅集,同样也是一次关于当下中国文化与中国画反思与探讨的集会。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展出的作品

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画家金心明在展览序言中表示,“‘道’即大道,天地阴阳,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和根本。中国人讲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用‘理’来阐述‘道’。中国的哲学,到中国的文化,到中国的艺术,都沿着这条脉络延续,演变而来。中国画离开了‘道’和‘理’,其实也就谈不上所谓的中国画了。我自己对于中国画的未来特别不看好,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学人,哪怕是艺术家,也已经堕落到‘做一个功成名就的画家’的地步了。‘理’且不讲,枉论‘道’哉?我们在杭州,在西湖,做中国画的事,做西湖画会的事,心生欢喜。”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现场的菖蒲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展出的作品

一些画家表示,现在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的人组建或参与到民间社团的活动当中来,这是书画艺术的本性上的回归。以前可能更多的是出于对工作的一种要求,而在当今社会,艺术中能够回到本心的东西会渐渐展露出来。

87岁的老画家丁立人认为参展年轻画家作品不少都有着独有的风格,他回忆起他60多年前在西湖之畔美术学院求学的往事,他说,他当时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求学不是认地方,而是认人,认林风眠先生而填的,可是一入学就未见到他,当时就失望,不久就离开。

参展者顾村言认为,西湖画会这样有生气有文气的艺术社团的产生与杭州的湖山有关系,“只要是深入中国的传统里,对于这样的画会,可能都有一种感觉,其实很早以前就认识,包括很多画作,虽然人未必认识,但感觉却是老朋友,其中就是因为有很多心性追求都是相通的,这涉及文脉、心性、笔墨等中国画的关键词。这在于中国画是一种人学,追求的是人的心性的自由与情怀,从这一角度而言,中国画必定需要有中国文人的艺格,这里面无论是画境还是笔墨在我看来都有对自由心性的一种揭示与向往,中国历史上一直需要这样的一种释放。过去的文人画家雅集,不仅仅是雅集,也不仅仅是吟诗作对、切磋学问,也会有种种情怀寄隐其中。”

“湖上雅集”的展厅面对的西湖

画家陈子游说,在当下工笔画盛行的年代,在真正的写意画在受排挤的当下,西湖画会这些年所做的事有目共睹,写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密切,画家的精神与品质,一定绕不开真善美三个字,画画的目的,最基本的是自娱,而后是实现理想,最后是成就自我。

研讨会中,一些画家认为,当下中国画的定位到底是什么,中国画家到底为什么在画画?中国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有很多问题其实是需要厘清的,中国画至少从宋元以来其实是文人化的,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传统,但从根本上分析,中国画何以逐渐疏离匠人化的艺术,而追求抒发情感的文人化艺术,“雅集其实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画一个根本的问题——如何见道与文化修养问题。”

湖上雅集现场,欣赏洞箫。

雅集研讨会

也有研究者认为,从20世纪来看,一些重要的画家雅集已经成为研究美术史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比如1920年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926年的湖社等,西湖画会前面也有一些基础,比如午社,“一部中国美术史离不开雅集,西湖画会从民间角度来做这样一些事情,也可以上升到美术史的层面,希望他们能不断地坚持。”

主办方子瞻文化的负责人叶邦建与陈岳任表示今后将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国界同道的探讨与集会给予支持。

昆曲表演

当天,参展画家还就中国画家雅集与笔墨进行了研讨,并举办了古琴昆曲品赏与笔会交流活动。

“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在西湖之畔的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举办
会聚于西湖画会与“子瞻文化”的全国各地艺术家

此次展览的参展画家包括陈十田、罗剑华、曾三凯、吴香洲、陈经、丁立人、丁比凡、唐吟方、姚震西、朱京生、凌中翔、吴涧风、宋陆京、沈伟、余久一、王犁、章耀、金心明、顾村言、明瓒、邢庆仁、方土、贾庄、齐剑南、孔戈野、陈子游、李水歌、李学明、申晓国、周松、毕学军、杨中良、吕三、刘墨、崔海、隋牟、吴浩、王松、孙霖、一真、成军、陈远、石桥、罗方华、戴少龙、何兴泉、柳青凯、雨石等。

西湖画会雅集图册

此次为迎接全国各地来参展的画家,西湖画会与子瞻文化还策划了“悠然见南山——西湖画会六人展”,在西湖画会(西湖区下满觉陇26号)展出章耀、陈经、余久一、金心明、吴涧风、凌中翔的书画作品。

展览现场首发的《西湖画丛》第六辑(西湖画会年度画家特辑)及《西湖画报》第13期(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专辑)

与此同时由西湖画会出品的《西湖画丛》第六辑(西湖画会年度画家特辑)及《西湖画报》第13期(湖上雅集·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专辑)也在展览现场首发。据悉,西湖画会近期已策划多次全国名家展,前不久还在四川都江堰的四川浙商美术馆与江南忆庄园酒店策划了“西湖销夏”第三回展览,并出版了相关丛书。

———————————

延伸阅读

参展画家丁立人:林风眠不在,我选择离开

87岁的丁立人先生在湖上雅集现场所作绘画忆旧

我始终抱着这个观点:“千万别以心爱的事当专业养活自己。”我爱艺术,我把艺术供在心里,不能用它来赚钱,即不能以卖画为生。因此,不能进画院、进美协、进……为了使心爱的艺术保持纯洁。人是要生活,当靠其他手段获得。从这点来讲,学点其他技术、本领是有用的,人不能一根藤吊死。我学生物便是另一种技术、另一种本领,学了这个,我便能进入科学院研究所,便能养活自己,自身活了,心中的艺术便不会死了。

未进科学院,觉得科学院很神秘。进入之后,方知科学和艺术相通,两者都是学问。但,两者是全然不同的领域,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画昆虫标本图,要求极为严格,画苍蝇,蝇腿上几根毛,毛的长短,几根长,几根短,几根粗,几根细,它们排列角度,弯曲弧度都得画正确,用微米尺量要做到准确,虫子身上每个部位都得如此,差一点马虎不得,马虎就不科学,甚至美化一点都违反科学,可说是工整到极点,任何工笔画都及不上它,望尘莫及。

说到物理,牛顿三大定律,其中一条,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两力相等,这是物理的规律,只不过在平常生活、工作中显示不出来,而在具体的昆虫画上则不同,很明显它体现在我身上。我画昆虫画,画得太工细了,画的时间太长久了,一种沉重郁闷感油然而生,它实在是一种力量,这力量压在我身上,不,是我的心里。压长了,透不过气来。处于这个当口上,要么灭亡,要么爆发,结果爆发,我的写意重彩画就这么出来了,应该说特大写意、超重重彩画,它是在不被工细的昆虫画中毁灭、消亡中的爆发,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出来的。

昆虫画有技巧,这技巧没用,等于素描没用一样,有用的是一种精神力量,内在的一种张力,它冲破表面的平静,突然显现出来。于是,我的古代人物题材的重彩画应运而生,没有人指使、强迫,连自己都无计划,就这么不经意中它出现了。如果我不是在昆虫所,不画工笔昆虫画,我能否画重彩画?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除了在昆虫所工作,我还搞过玩具设计、家具设计,烧过火炉,还烧了三年柏油,差点儿烧出皮肤癌来。就教书一行,我教过小学音乐、初中美术、高中生物,还给农村夜校教扫盲班,也从事过出版社工作,还教过一阶段大学,可谓五花八门,五花八门却是生活的实在,非常具体真实,自然也是老实。从宇宙观看,时间如流水,个人生活如蜻蜓点水,根本不可能深入,自以为深入的亦不过皮毛,行旅匆匆实在是人生的确切过程。由于此,我从不嫌道路曲折、生活坎坷,我总是乐呵呵的好受,好心情。一切都新鲜,从不分高低,一切都自然,都属应该,天赐的。还有上大学、填志愿,我不择专业,不择学校,看重地方。我要去一个地方,这地方我向往,我便填这地方的大学,比如南京大学,南京是六朝古都有意思。后来想去青岛,青岛是德国人租借过的,一家一架钢琴,有意思,我便填山东大学(那时山大在青岛)。唯有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名中国美术学院)不是认地方,而是认人,认林风眠先生而填的,可是一入学就未见到他,我就失望,不久就离开,我是想马上离开,但办休学手续麻烦,拖延了三个月。

进美院一趟也好,收获是美术可以自学,唯有自学可以自己找食,不要老师喂。这样,有助于自己图式的形成。■

    校对:王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