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去年二孩需求者就诊增五成,专家:高龄助孕需孕前评估

澎湃新闻记者 肖蓓 通讯员 袁蕙芸
2017-06-17 13:25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浦江生殖医学论坛暨2017 IFFS国际生殖学术研讨会”今天上午在上海拉开帷幕。论坛宗旨是“拓宽生殖医疗思维,接受新一代医学挑战”, 2500余名代表到会共同研讨当前世界研究的主流,探索生殖医学的未来。

大会主席、国内著名生殖专家陈子江教授指出,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开放,35岁以上的高龄女性要想怀孕的话,会面临怀孕难、流产率高、并发症、畸形发生率增高等问题。故而,加强二孩生育的管理,重视孕前评估至关重要,应对双方生育力、健康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高龄女性生育风险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开放。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6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统计,2016年,有二孩需求的患者来就诊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0%,不孕患者平均年龄较2015年增长1.7岁,其中40岁以上患者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子江教授指出,“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后,生育需求的集中释放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医疗、教育、就业、收入等各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问题。从医学和社会学观点来看,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5-29岁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5岁;男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5-35岁。35岁以上女性要想怀孕的话,会面临怀孕难、流产率高、并发症、畸形发生率增高等问题。

据英国人类生殖与胚胎管理局公布的《不孕症指南》报道,35岁女性生育能力仅为25岁时的50%,到40岁时下降到35岁的50%。35岁后唐氏综合征和其他遗传缺陷风险显著增加。流产风险从30-34岁时的12%,上升到35-39岁时的18%。35岁以上女性孕期妊高征、贫血、妊娠糖尿病、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等风险增加。有生育需求的高龄女性增多、生育力下降、出生缺陷发生率增加、生育风险增加等,都是医疗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故而,加强二孩生育的管理,重视二孩生育孕前评估至关重要。孕前评估包含三个方面:

1)生育力评估:对男女双方都进行评估。女方主要是卵巢储备功能和宫腔环境的评估,包括卵子的质量与数量、子宫有无器质性病变等;

2)患者基本健康状况评估:有无基础性疾病存在,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有无发生妊娠期合并症的倾向,以及“后剖宫产”时代带来的相关妊娠风险等。

3)心理上的评估:随着年龄增长,妊娠概率降低,流产风险及生育畸形后代风险增加,对助孕失败需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此外,高龄患者成功生育后对子代的抚养及教育也会是长久的挑战。“二孩”政策的放开给妇产科领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二孩生育孕前、孕期,以及产时、产后的临床管理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有待临床重视及规范。

医疗与心理的双重挑战

高龄女性的二孩助孕,对辅助生殖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上海市不孕不育诊疗中心和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仁济医院面对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陈子江教授指出,在医疗方面,开展高龄患者生育咨询及遗传咨询业务,强调3个增高的风险(不孕率增加、流产率增加、出生缺陷儿增加),加强3个检查项目(孕前检查、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查及产前检查)。

针对高龄女性助孕采取个性化方案:不轻易放弃珍贵卵子,卵巢低储备患者首选温和的微刺激方案;做好产前胎儿和母体的筛查和检测:一旦怀孕,建议进行优生咨询和产前诊断,可根据情况选择唐筛、羊水穿刺或无创产前诊断等;针对辅助生殖中多胎妊娠的现象,更关注单胎妊娠:控制胚胎移植数目,提倡单囊胚移植。

另外,IVF助孕(试管婴儿)技术,需距离上次剖宫产2年及2年以上;早孕期B超随诊,除关注异位妊娠的问题,还应了解胚胎植入部位与子宫疤痕的位置关系,警惕胎盘疤痕部位的植入。

同时,高龄二孩助孕,对整个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对家庭的心理建设至关重要。陈子江教授指出, 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二孩政策放开后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以家庭为治疗单位”,充分考虑家庭因素对不孕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轻不孕症患者及家庭的压力。对每个患者采取一对一个案沟通:深层沟通,适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仁济医院对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做好高龄患者妊娠风险的宣教,使患者充分知情,并能够正视年龄,学会坚持,懂得放弃,根据医生建议慎重选择辅助生殖技术。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