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石齐平:“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全球化

石齐平/凤凰卫视评论员
2017-06-22 10:5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主讲人:石齐平(凤凰卫视评论员)

主题:“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全球化

时间:2017年6月10日下午

地点:广州购书中心

主办:国际问题自媒体“世界灵敏度”

凤凰卫视评论员石齐平。   赵灵敏 图

四年前的2013年3月15日,习近平正式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半年后的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出访中亚最大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一个月之后的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在当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次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提并论。这就是“一带一路”的起源。

2014年10月,北京召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中国作为东道主正式向全世界发出信息,邀请它们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一带一路”这个抽象概念之外,习近平还提出了具体建议,那就是要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邀请所有有能力的国家出资,用于“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在2015年3月31日前备妥相关资料提交,就有机会成为创始会员国。但在美国的压力下,直到2015年3月上旬,申请的国家依然寥寥无几。3月12日英国的加入改变了这一局面,其他国家纷纷跟进,形势急转直下,美国即便不高兴也无可奈何。目前,亚投行的成员国已经有77个,未来还有望继续增加。

要理解“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有三个背景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中美关系的背景。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为了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从2010年开始在政治上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个战略包括战略退缩和战略统战两个部分,前者就是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最大限度保存美国的实力;后者就是团结俄罗斯、穆斯林世界、委内瑞拉、古巴等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形成国际统一战线来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奥巴马加入了本来只有几个小国参加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并有意将之打造为高标准和全覆盖的国际贸易规则,重塑亚太乃至全球的贸易秩序。在军事上,美国有意将60%的军力部署在西太平洋,以防范中国。

二是金融危机的背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贸易因此出现了萎缩。对中国来说,来自欧美国家的贸易量急剧下滑,为了“保八”,中国一方面需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市场,而中国的商品要进入到中亚,进入到东南亚,这些地方糟糕的基础设施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自信正在恢复。对中国来说,1840年以来一百多年的不幸经历只是历史的一瞬间,中国正在回到中心位置,找回领导者的感觉。我们觉得除了关心自己的事,也应该走向世界,关心世界,为世界做贡献。

以上是对“一带一路”这个21世纪最重要战略构想的背景介绍。以下我将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四个领域,进一步阐述我对“一带一路”的理解。

全球化3.0

全球化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早年的全球化都是发生在世界某些区域的局部的全球化。真正的全球化开始于三四个世纪之前,是由英国主导的。当时的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建立了议会民主制,限制了王权,是当时世界上制度最先进、发展最快速的国家,但英国本身资源有限,市场狭小,因此需要到全世界去寻找原材料,开拓商品市场,这就是重商主义。如果那个时候从太空俯瞰全球,就会看到一艘艘商船从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出发,把最物美价廉的商品输出到全世界,也把世界各地的木材、煤、橡胶、矿石等资源运回到欧洲。

但这种做法在世界很多地方遭到抵制,人家不见得要买你的商品,也不见得愿意让你开采资源。在意识到做生意不容易之后,商船后面往往紧跟着炮舰,你不按我的意思办就打你,这就是帝国主义。可战争的代价毕竟很大,英国人渐渐革新了统治方式,想派总督和少数官员进行直接统治,这就是殖民主义。从离西欧最近的非洲开始,跨过大西洋到美洲,英法占领了北美;西班牙、葡萄牙占领了中南美洲;再往东到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和马六甲,法国占领了中南半岛,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荷兰占领了印尼。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几乎都被殖民完毕。

20世纪英国开始走下坡路,两次世界大战让英国大伤元气,维持殖民体系已经力不从心。于是美国出来了,殖民主义时代成为过去,“美帝国主义”登场,它有两大支柱:一是美元帝国主义,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是美军帝国主义,为了保证美元的信用,美国建立起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驻军。这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2.0。

到了21世纪,以特朗普的上台为标志,美国表现出不太愿意继续维持上述国际体系的倾向。那么,有没有可能的替代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的主题“一带一路”。纵观全球,“一带一路”最有希望成为3.0版本的全球化。

显然,“一带一路”首先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一方面是消除自然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消除市场方面的障碍。前者就是中国的高铁以及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在架桥铺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能力和经验,2008年,中国的第一条高铁从北京延伸到天津,不到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铁里程已经达到21000公里,并且以每年2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后者就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是东盟十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不是全世界一步到位,而是先消除这16个国家内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伴随着美国退出TPP,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

“一带一路”与“世界岛”

谈到“一带一路”就不得不提一下“世界岛”。

一百多年前的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和地缘战略家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1861-1947)向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交了一篇题为《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的论文,这是一篇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

麦金德认为,地球由中心和边陲两部分构成,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的“世界岛”是中心,在“世界岛”的周围是边陲,主要包括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和不列颠群岛。“世界岛”的人力物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也是最适合人类文明繁衍的地方,从古埃及文明到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基本都是在“世界岛”上产生的,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世界。然而由于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历史上没有一个政权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当然,过去一百多年的世界历史和麦金德的预言是相反的: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这些边陲地区发展起来了,“世界岛”上的很多文明却衰落了。这里面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交通,因为麦金德所期待的铁路网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文明的发展主要靠海运来推动。

几年前有一部很有名的纪录片叫《大国崛起》,总结分析了人类历史上九个大国崛起的过程,这九个大国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可以看到,这九个国家都是海洋强国,分处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岸。因此,迄今为止大国崛起的历史,也就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岸的历史。

而“一带一路”的推进就有可能将麦金德的预言变为现实。麦金德认为,铁路的出现已经大大降低了治理的难度,当欧亚大陆被密集的铁路网覆盖时,一个强大的大陆国家将会在“世界岛”上崛起。而“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就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座很多人很有可能会在有生之年看到,高铁从云南延伸到中南半岛,再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然后到印尼,再从印尼跨海到澳大利亚。英国和日本也都有兴趣参与“一带一路”,这意味着麦金德提到的四个边陲地区中有三个有望和“世界岛”连接起来。如果再能在白令海峡上修建跨海铁路的话,那么美洲也就和“世界岛”连接起来了。

“一带一路”的军事意义

再从军事上看。从1840年开始,中华民族有差不多一百一十年,命运急转直下,受尽列强欺凌,这是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不愿回忆的一段屈辱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世界观。但从更长的历史区间看,这其实只是一个偶然。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富有和强大才是常态,我们有两千多年应该都是世界第一,汉唐的荣光自不必说,宋朝虽然在军事比较弱,经济上却非常富有,GDP占世界的60%。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GDP仍然占世界的32%。

但是,中国在军事上的落后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四百年已经注定了。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装备最齐全的海军,约有各种船舶两百余艘,人员和武装部队近三万,每次下西洋往返时间约两三年之久,其中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有“九桅十二帆”,其“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但此后不久,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在限制对外贸易的同时,海军也急剧衰落。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高度重视海军的建设。1979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济南号”时为海军写下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题词,并提出“我们在太平洋要有发言权”。但当时中国国力弱,一切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近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12月,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出发到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时隔六百年后第一次重新回到那里。日前,中国的首艘国产航母001A仅用三年时间就完工下水,下一艘国产航母或许也会以外界想象不到的速度完成。届时中国将拥有三艘航母,形成一艘战备巡逻、一艘用于训练、一艘在船厂进行维修的基本格局。而要形成战斗能力,光有航母还不行,舰载机、侦察机、护卫舰、驱逐舰、潜水艇、人造卫星等也都在不断发展中。中国正在力争成为第10个海洋强国。

在我看来,“一带一路”至少有八个组成部分,除了亚投行、高铁、RCEP、人民币国际化这四个经济方面的内容外,还有其他四个部分和军事相关,包括远洋舰队、南海吹填造岛、吉布提(未来可能还有其他地方)海军补给基地和北斗导航系统。(吉布提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的国家,2016年估计人口约84.7万人,国土面积2.32万平方公里。——编注)

文化输出的历史经验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文化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这方面,中国还在摸索的过程中。在这里我想举两个历史上的例子: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人抓住,还和匈奴女人生了孩子,前前后后花了十三年才回到长安。张骞使团里有一百多人,很重要的一个人是匈奴人堂邑父,他担任着翻译、护卫、向导等多重职务,如果没有堂邑父的忠诚护主,张骞极有可能就此命殒高山荒漠之中,那么玉门关以西的世界对于汉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会是一片空白。

一千四百年之后,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大家都知道郑和是云南的穆斯林,却很少有人知道郑和同时是受过戒的佛教徒。在那个时代,交通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很少,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事情很多。郑和的多重身份,为他和沿线国家打交道提供了很多方便,帮助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时代的变迁决定了,与英国、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相比,在中国版全球化中,文化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已经具备了很多优势条件,如果再能发挥和整合在宗教、人文、民族等文化方面的优势的话,效果一定会更好

中国要注意避免美国犯过的错误

当然,“一带一路”的推进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几个问题我觉得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是要注意避免过往的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分化、文明冲突等弊端。全球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优点是资源优化配置,缺点是容易拉大贫富差距,这个问题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美国其实也做了一些制度方面的安排来防止,比如设立世界银行,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但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近些年来全球很多地方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去年以来发生的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让人意外的事情,都和贫富差距的扩大有关,说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还有就是恐怖主义形势严峻和文明冲突的加剧,不同宗教从此前的相安无事到今天的互不相容,和美国推进全球化的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在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处上是有优势的,那就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 1975)所谓的“天下主义”,不强迫不强加,这一点要注意发扬。

第二是不要再犯美国干涉别国内政的错误。美国在全世界驻军,喜欢干涉别国内政,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别人。这种前车之鉴中国要注意避免,韬光养晦、不强出头、有所为有所不为都还是需要的。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在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国际治理机制的形成过程中,都要注意吸纳其他国家的参与,注意听取不同意见。

第三,要在自信中找到谦虚。近年来,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正在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过去的不幸和凌辱正在远去,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正在快速恢复。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国人也能从自信中找到谦虚,戒骄戒躁,努力成为合格的大国国民。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