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十件陶瓷值得你看:上海博物馆陶瓷馆私人观展推荐(下)

王嘉勉
2017-07-03 11:0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六、 南宋 郊坛下官窑瓶(关键词:官窑)

坦白说,个人认为这件官窑瓶从艺术角度来说没有太多的亮点,釉色灰白,不是官窑典型的粉青釉。但是我还是得向大家推荐这件藏品,因为可以把它作为开启认识官窑这一概念和其他官窑的钥匙。

首先梳理一下官窑及相关概念。官窑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官窑是与民窑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由官府经营、产品由官府支配的窑场。而狭义上的官窑窑场是有具体所指的,分别是北宋汴京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与修内司官窑,但因为北宋汴京官窑至今没有可靠的考古证据证明其存在,所以目前官窑狭义上一般仅指南宋官窑。

与官窑相关的还有两个概念叫贡瓷和御窑。在北宋末年“京师自置窑烧造”之前,唐宋的宫廷与各级官府日常所用瓷器,都是由几个著名窑口进贡的,分别有巩县窑、越窑、耀州窑、邢窑、定窑、汝窑等。这些进贡的瓷器就叫贡瓷。比如前文提到的越窑秘色瓷,定窑“官”字款白瓷等。这些当时知名的民间窑场除了烧造贡瓷外,主要产品还是民用商品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生产的贡瓷会有一部分次品作为商品流入市场,甚至连汝窑都是如此(宋 周煇《清波杂志》:“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以此可见,宋代瓷器的官民界限也许并不像我们之前意想的那样森严。

而御窑就完全不同了。它是官窑的一种特殊类型,仅见于明清两代。独特处在于产品专供御用,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加有皇帝的意志、受皇帝干预,主要表现在器物品种、造型、釉色、纹样等方面多视皇帝喜好而定。明代御窑的残次品会当场砸碎就地掩埋,绝对禁止流入市场。清代前期文献记载不详,估计是和明代一样管制极严;到雍正朝有所松动,残次品会由皇帝赏赐备用;到乾隆朝,为了回收成本,残次品会在景德镇折价处理。

下面我们来欣赏南宋官窑的神品佳作。

南宋 官窑青瓷鼎式炉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这件官窑炉堪称绝世佳品,太过有名,甚至在1999年汇集了日本众多宋瓷名品的《神品宋磁展》图录中都独占鳌头,被作为封面器物呈现,可见它的艺术水准和重要程度。这件官窑炉器型古朴,两耳挺拔,炉腹圆润饱满,曲线婉转;在釉色上是典型官窑的粉青釉,釉呈失透状,温润内敛,有玉质感。而遍布全器身的开片纹路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两者在这一件器物上形成了微妙的融合统一,美感无穷。

可惜去日本静嘉堂文库看这件炉子的实物不太方便,不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类似的鼎式炉,仅在开片和釉色上稍逊几分。

南宋 官窑粉青釉三足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官窑作品在市场上流通极少,历年来每次现身都是当年艺术品市场的盛事。对于收藏家来说,能遇到一次参与竞拍官窑的机会也是殊难再得。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2015年4月7日 香港苏富比,成交价1.1388亿港币

南宋 官窑粉青釉纸槌瓶

2008年4月11日 香港苏富比,成交价67,527,500港币

这两件官窑瓶,在目前为止的全球宋瓷拍卖价格排行榜上分列第三和第五,可见其分量。

七、南宋 哥窑贯耳瓶(关键词:争议)

这件贯耳瓶的器型比较少见,它来源于战国以来宴饮时的投壶。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是一种以矢代箭、以壶代侯的小型的射礼,是一种“筵席边的射礼”。但这种模仿投壶的造型仅是因为仿古的意趣,因为无论从大小或材质来看,瓷质的贯耳瓶都不适合作为投壶使用,所以在当时是用作陈设类的器具。

如这件贯耳瓶所见,传世哥窑最显著的特征是釉面开片、纹片细碎,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有所谓“金丝铁线”的判定标准。

目前所见的传世哥窑器型多样,多为仿古或时兴样式,有各式瓶、炉、洗、盘、碗。器胎有厚薄不同之分,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几种,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从胎质釉色看来,不像是同一个瓷窑生产,年代应该也有早晚之别。

因此,哥窑虽然被归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其实关于哥窑的准确年代和窑址所在至今仍有较大争议。其中哥窑概念又需要区分为文献记载的哥窑和传世哥窑实物两种。

奇怪的是,考察宋代的文献却不见哥窑的记载,直到元明时始见。

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记载:“乙未冬(公元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嘉靖年间王士性《广志绎》记载:“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脚,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

明万历年间的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所谓官窑,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这几个文献均提到杭州,其中后两者还明确提到了凤凰山,说哥窑与修内司官窑俱取土于凤凰山下。

而流传于龙泉地区的哥窑传说则有不同记载。最早出现哥窑传说的文字记录,见于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陆深的《春风堂随笔》,其后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和其他文人笔记都有类似的记录。这些明代乃至后世文献中的哥窑传说认为哥窑是南宋时期龙泉地区一个叫章生一的匠人所烧。

从考古材料来看,历年来出土的传世哥窑型器物的年代基本为元代,甚至有晚到明初的,关于哥窑传说的真实性受到了有力的怀疑。那么究竟有没有宋代哥窑,如有,宋代哥窑的窑址在哪?

2002年的“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数与会专家同意“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就是困扰陶瓷界、考古界多年的哥窑窑址,哥窑产品是南宋灭亡以后窑工仿烧南宋内窑(修内司官窑)的产品”这一观点。但也有部分专家并不认同,其中有认为哥窑与老虎洞毫无关系的,也有认为老虎洞元代地层只解决了部分传世哥窑的出处,还有许多类型的传世哥窑窑址待考。不过学者们基本同意,也许将传世哥窑中不同类型的品种分别划归到不同窑口,作为它们的一种类型,而非将传世哥窑视为一个独立窑口,这样更能解答目前存在的众多问题。

近年浙江的几位专家认为龙泉地区发现的黑胎青瓷就是宋代哥窑,也就是说,认为宋代哥窑存在,且窑址在龙泉。但这一观点学界尚有争议,在此不多论述。

因此,虽然同在五大名窑之列,但与汝、官、钧、定四窑相比,哥窑本身欠缺公认的学术支撑,业内对如何判断哥窑的年代和鉴别特征尚存疑问,因此过往拍卖成绩并不算理想。

南宋 哥窑葵口盘

2015年12月2日 香港佳士得 流拍

近年市场上关于哥窑的最大新闻就是2015年12月香港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其封面的南宋哥窑葵口盘流拍。

这件拍品的流拍可谓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为了给这件作品造势预热,佳士得花费了大量财力人力。而且早在2004年的纽约佳士得,这件作品就曾拍出过1,463,500美元(折合约一千万人民币)的天价。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11年后估价在4000万港币也并不算高。所以大部分圈内藏家和佳士得自身都不理解,这件作品品相一流,又是流传有序的传世品,有过拍卖和多次展览出版纪录,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事后交流下来,圈内普遍认为是目前哥窑在年代窑口认定上的争议导致潜在买家犹豫不决并最终放弃。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可能也说明了现在的艺术品市场中,藏家愈发谨慎,更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再盲从国际大拍卖行了。

八、南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关键词:礼器与变迁)

在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厚古薄今”的文化意趣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因为玉器、青铜器最受时人追捧,龙泉青瓷便多以这些器物为造型蓝本进行烧造。比如这件模仿良渚文化玉琮造型的青釉琮式瓶,另外还有模仿青铜器造型的簋式炉、樽式炉、鬲式炉等等。由于注重坯体轮廓线的柔和流畅,边角修饰的利落简洁,南宋龙泉窑的器物在气质上体现出刚柔相济、古朴典雅的美。

我们欣赏这件琮式瓶,除却造型上的美,更重要的是藉由此来领略它背后所体现的古代中国的“礼器”艺术及其变迁。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玉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瓶子的模仿对象——玉琮。玉琮的造型一般为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口、足大小相若,器身四面以凸起横线装饰,器内圆而外方,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从中我们可知,玉琮在古代的祭祀礼仪中是用作祭祀大地的工具。

我们考察古代中国各种材质的礼器,会发现它们多以小型的体量、精致的造型和脆弱的质地为特征。这与其他文化中的礼仪器物,如强调庞大和坚实的金字塔、强调庄严恢弘的神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种反差被知名美术史学者巫鸿先生称作“反纪念碑性”。在他的著作《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三联书店2017年1月)中,对这种反差背后的共通点有精彩的论述:“……它更重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凝聚了巨量的人工劳动和特殊的技术性(technology)……它的功能在于显示对人工和技术的‘浪费’及该器物所有者所拥有的‘浪费’这些人工和技术的权力。因此它可以成为社会地位以及政治、宗教权威的象征物……在对劳力的消耗和作为权力象征物的意义上,这些器物的内在逻辑与古埃及的金字塔可以说是相同的,但是二者的外在表现截然不同,一个显示为庞大的纪念碑建筑,另一个则显示为小型的可携带的礼器,我称之为‘微型纪念碑’。”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审视诸如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以及一些从兵器演化而来的华丽仪仗用具,我们就明白了研究和欣赏这些脱离实际功能的礼器,要关注它们身上凝结的大量人工技术以及背后的权力象征。

说回这件琮式瓶。琮演化为一种瓶,始出现于南宋,南宋官窑和龙泉窑均有生产。瓷质的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而中空,上下通透,而瓷制品加了圈足和底。虽然琮式瓶在器形上是模仿玉琮而制,但和前文那件贯耳瓶一样,更多的是仿古的意趣,作为一般陈设瓷使用,而非当作礼器之用了。

因为烧造量较大,市场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南宋龙泉窑琮式瓶的身影,比如今年四月的香港苏富比拍出了一件,成交价为150万港币。

南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2017年4月 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150万港币

九、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关键词:釉色)

龙泉窑瓷器为人称道的还有它的釉面特征。南宋时期,龙泉窑成功烧制了清雅秀丽、青翠莹润的粉青和梅子青釉,把釉色和釉质美感发挥到了极致。粉青釉和梅子青釉其实在化学成分上是一致的,也都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粉青釉的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导致在釉层中存在着大量未熔融的石英和气泡,这使得光线在釉层中发生强烈的散射,让釉面呈现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般的美感。而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较高,处在强还原气氛中,所以釉色青翠,釉层清澈透明,如同翡翠。

如前文所述,从造型上来说这件鬲式炉是模仿青铜器的瓷器作品,但这里我们重点关注它的釉色,这是一件比较标准的梅子青釉作品。可惜照片实在难以还原上博这件鬲式炉的真实色彩和美感,所以想要准确领略这件器物的美,还是要到上博亲自欣赏体会。

这件器物值得注意的还有它的“出筋”部分,即腹部凸起的延至足部的那三条棱,凸起处釉较薄,有意识地显露出其白色的胎质。使釉色出现了浓淡不同的自然过渡,使器物显得更加立体,这是龙泉窑青瓷渲染釉色青翠和胎质纯净的特殊技法,烧制难度很大。

另外,展柜中这件器物边上还放了一片瓷片标本,我们可以从瓷片的断面上看到龙泉青釉惊人的厚度。我们知道,瓷器一般都是单次施釉,因为釉富有流动性,瓷胎表面只能挂住薄薄的一层,所以大多数瓷器的釉层都比较薄,断面上看像是一层硬膜。而南宋龙泉为了增加釉的厚度,提高青釉的美感,进行了釉料配方的改进创新,在之前石灰釉的基础上改进出了石灰碱釉,增加了釉的黏度,使釉层厚而不流。再加上多次素烧和多次上釉的技术,终于烧出了釉层饱满丰润、富有玉质感的作品。

我曾开玩笑说上博这片瓷片上的釉的质感简直像果冻一般,让人忍不住想舔一口。

日本对龙泉瓷器极为珍视,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均有出色的龙泉青瓷珍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茶碗“马蝗绊”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重要文化财传承:足利义政(1436-1490)——吉田宗临——角仓家——东角仓家——室町三井家

这只茶碗论器形和釉色都属龙泉窑中的上乘之作,而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它的传承经历和相关的一段逸闻。

据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伊藤东涯于享保12年(1727年)所撰写的《马蝗绊茶瓯记》一文记载,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安元初年(1175年左右,约中国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日本的一位当权贵族平重盛向南宋京城临安的育王山(玉龙山)寺庙布施了大量黄金,住持佛照禅师以此龙泉茶碗作为回礼赠之。茶碗东渡日本后几经流转,最终为室町幕府第八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政获得,由于此时该茶碗流入日本已有二百余年,在流传过程中底部出现了裂痕,喜好艺术的足利义政对此颇感遗憾,于是派遣使者携带茶碗重赴中国,希望当时的大明皇帝能赏赐一个类似的,或者照此重新烧造一只。可惜此时明朝的龙泉窑已开始衰落,无法烧制出如此出色的青瓷茶碗。无奈之下,中国匠人只能使用金属锔钉将裂痕补好。茶碗送回日本后,足利义政重见此碗,见茶碗外壁补上的金属锔钉如同硕大的蝗虫卧于碗上,不由连呼“马蟥马蟥”,并大为赞赏其精妙的锔瓷技艺,从此该茶碗便以“马蝗绊”之名声震东瀛。此茶碗后由足利家流传至角仓家,最后由三井财阀捐赠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作为一件传世瑰宝珍藏至今。

对于龙泉青瓷的痴迷也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欧洲。

欧洲各国文献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Celadon),将龙泉青瓷的色泽风韵与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的男主角雪拉同的美丽服饰相媲美,这一称呼沿用至今。

近年公开市场上出现的龙泉青瓷数量较多,每年都有不少精彩的器物亮相。去年10月香港佳士得的小拍上出现过这么一只鬲式炉,可供参考。

南宋 龙泉窑青釉鬲式炉

来源:2016年10月4号 香港佳士得 成交价75万港币

这只鬲式炉在器形上和上博这只几乎相同,釉色属于粉青范畴,与上博的相比这只的釉色相对淡雅。但因为有条冲线(釉面如头发丝般的裂痕),所以价格也相对较为亲民,仅有75万港币。

十、金 钧窑天青釉八角龙把杯(关键词:审美意趣)

关于钧窑,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早期钧窑与汝窑的关系,官钧的年代问题等,在此囿于篇幅不再展开。

较为常见的钧窑经典器型还是以各种官钧器为主。官钧指在清宫中作为花盆、盆托等实用器存在的钧窑瓷器,釉色多为玫瑰紫、海棠红、天蓝、月白等;由于底部多有一到十的汉文数字刻款,也被称为数字钧。

官钧由于存世量多,作为实用器在清宫中也不觉金贵。因为是标准的官造,虽然工艺精致、无可指摘,但多少让人觉得刻板无趣,缺乏赏玩意味。所以在上博展出的钧窑器物中,我推荐大家欣赏一下这件龙把杯。

此器杯身作八角形,直口,浅腹略鼓,腹以下渐收,平底。杯一侧附一环形把,把上塑一龙首。器内外施天青釉,釉色乳浊失透。口沿釉薄,下腹部及底露胎。

这件龙把杯小巧精致,规整的八角形的杯身在工艺上也较为不易,尤其是把上塑的小小龙首可谓点睛妙笔,只取一个龙首,不塑龙身,有种设计得精心而又克制的意味。这种杯子当时应该是作为酒盏使用,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古人在日常用品上的巧思和审美意趣。类似的作品还有下面一例:

金 钧窑窑变紫斑龙首水盛

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

这件龙把杯的龙首细节更清楚,杯内外有钧窑标志性的大块窑变紫斑为饰,可以说是绝品了。

由于钧窑烧造时间长久,产品存世量巨大,所以在高古瓷市场上较为常见。历年来价格较高的钧窑作品是频繁在市场上露面的各型号官钧鼓钉洗,价格较为稳定,视品相和釉色差别,价格在几百万人民币不等。

近年因为文人审美和茶道概念而受热捧,价格扶摇直上的钧窑作品是几只民钧紫斑小碗。

北宋/金 钧窑天蓝釉紫斑小碗

2015年12月 香港佳士得 成交价640万港币

这件小碗造型隽秀,盈盈可握,修足精致规整。器表的天蓝釉盈润光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釉上的玫瑰紫斑,这种窑变紫斑纯属天授,非人力可控;这只小碗上的紫斑如同晚霞变幻,又如雨雾氤氲中的山水美景,见者无不动心陶醉。

虽说只是一个民钧小碗,但是有如此的艺术成就和可供赏玩的审美趣味,拍到这个价格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