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赞比亚关押中国公民事件背后:没有赢家的斗争

黄正骊
2017-06-27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黑渣山,旮旯屯

来到赞比亚铜带省基特韦市,你不得不经过一座“黑渣山”,它由弃置的矿土堆成,已经成为今日基特韦的地标。基特韦是赞比亚第二大城市,也是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通往刚果(金)的必经之路,而吸引着人们络绎不绝到来的,是深埋在地下的一件宝藏——铜。人们不断挖出矿土,形成地面的坑洞。筛选后的渣土被倾倒在一起,形成黑渣山。于是,黑渣山就成了一种被人为反转后的大地景观。

离黑渣山不远处是旮旯屯。

旮旯屯是基特韦的中国人对Garneton区的戏称。因为当地语言的关系,基特韦的一些地名和路名翻译成中文后颇为可爱,比如卡鲁鲁西(Kalulushi),比如起步撸马(Chibuluma),比如恰恰恰(Cha Cha Cha)。但其中仍是旮旯屯(Garneton)最为亲切,身在异乡的华人说起“旮旯屯”,就像夏天里吃冰淇淋一样,可以把焦躁乡愁都搁在一边。

位于赞比亚铜带省的一座“黑渣山”。作者摄

在旮旯屯附近的街巷里,隐藏着一些小型炼铜厂。基特韦大多数的私人宅院都院墙高筑,院门紧锁,大门从马路退后好几米。从马路上几乎看不出院子里的奥妙,而其实院墙背后的景观相当质朴:黑色的矿渣占据了院子的一半,沿着院墙盖起一列一层楼的板房,华人老板和员工的办公室、食堂、会议室、寝室、储藏室、盥洗室,就在这一溜板房里。条件好一些的厂子盖起一些简易的四合院,食堂里的菜色花样多一些、桌子大一些。与这些日常生活一墙之隔,就是冒着烟的“印钞机”:矿渣从机器的一端走上去,高纯度的铜从另一边走出来。机器的轰鸣声伴随着刺鼻的气味蔓延在院子里的空气中,另外一边是黑色的废水池。

基特韦的铜矿产业由来已久。在经济总体欠发达的赞比亚,城市人口达到了40%以上,这就有赖于铜矿产业的悠久发展历史。从1920年代开始,来自英、美、南非的公司就已经在此开采铜矿了。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华人也来到了这里。赞比亚的华人数量达到几万人,除了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公派人员外,也有相当多的华人经营着私有企业。他们在这里定居,有的从事农业、有的从事旅游服务业。与他们比起来,置办选矿和炼铜工厂的前期投资不小,回报也颇为丰盈,不过也并不是一把钱撒下去就高枕无忧了。在基特韦经营选矿厂和炼铜厂的老板们有着自己难念的经。

国际铜价并不稳定,曲线的每次上下波动都牵动着华人老板们的神经。工厂的空气环境、基特韦的生活条件,都能让人抱怨不停,人工的管理也很成问题。许多华人工作生活不分家,当地人并不拥有这样的工作文化,因此当华人埋怨当地工人效率低的时候并不是无的放矢。想从国内带一些好管理好沟通的职员,又因为当地工人的反对和移民局的规定而困难重重。因此,小型矿厂的企业者多少都有一些“私人渠道”去打点相应的监管部门。此外,安保问题也要提上日程。在一个依赖铜矿产业生存的城市,院子里黑黝黝堆着的矿渣无异于一沓沓现金让人垂涎欲滴。

即使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正当企业者准备松一口气,海外投资与生俱来的高风险也可能会从不知道什么角落跑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给人当头一棒。

基特韦一家小型的炼铜厂。左边是经过提炼的“原铜”板。作者摄

突然的抓捕

北京时间2017年6月3日开始,一条关于赞比亚基特韦的新闻开始在国内各大新闻网站滚动出现。

当地时间6月1日下午1点,赞比亚北部铜带省恩多拉市移民局、总统办公室派遣执法人员、带着持枪的当地武警,走进基特韦和邻近的钦戈拉市的7家中资民营矿业公司,抓捕了31名中国人,其中包括1名为孕妇和其他4名女性,并将其先后关押在恩多拉市警察局看守所和基特韦卡芬萨监狱。

抓捕发生后,赞比亚华人一片愕然。现场人员说,在实施抓捕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存在暴力执法的行为,在不提供抓捕文件、证据的情况下,对在场华人不作身份甄别、一律实施抓捕,这种行为前所未闻。此后,涉事人员的亲友开始四处求助,驻赞比亚使馆以及在赞华人自发组织的华人华侨总会也都分别开始了公关工作。

48小时过去,被捕人员依旧和其他已经审判的犯人一起,关押在条件恶劣的当地监狱里,其中也包括那名孕妇。赞政府拒绝执行公开审讯、拒绝保释在押人员,也拒不给出合理解释,留给外界一片猜疑的声音。6月3日,国内媒体开始报道这一新闻,外交部也开始着手进行交涉。

6月4日,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林松添紧急约见赞比亚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晚间,外交部发言人召开记者招待会交代此事、谴责赞方做法。此后,有消息称赞比亚政府承诺释放在押人员。

6月5日早上,赞比亚监狱传来消息,被扣押华人反应赞比亚移民局要求华人签字认罪,并要在护照上盖“遣返”章将所有人员“释放”回国。31个人拒不签字,因此也无法释放。

当地时间6月6日,正在非洲访问的中国高访团到达赞比亚。早上8点,中国驻赞使馆人员、中国有色集团代表、中华商会代表、赞比亚华人华侨总会代表再次走进恩多拉移民局长办公室进行交涉。两个小时以后, 31名被扣押同胞完成合法离境手续。下午三点半,经历了六天五夜“莫名其妙”的扣押,31名华人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自始至终,赞比亚政府并没有给这次事件一个正式明确的交代,网上的指责谩骂也不绝于耳,不过身陷其中的华人都非常清楚,这场声势浩大的非法抓捕行为并不是空穴来风。

吃人的采矿场

5月29日凌晨,在铜带省的一个大型采矿场,赞比亚警察发现了前去偷矿的团伙,数量多达五十人,双方发生了冲突,冲突中一名偷矿人员被击毙;更早前一个星期,警察在另一个矿场击毙了又一个偷矿者,而这群20多人的团伙中,甚至有不满十岁的孩童。这些在别人的矿场偷矿或在废弃的矿渣山中取矿,通过黑市交易卖给小型矿厂的人,在赞比亚被称为“杰拉波”(Jerabo)。杰拉波们在很多人看来从事着不法的业务,但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被生活所迫,在渠道有限的资源型经济发展中谋生。

就在枪击事件的第三天,铜带省省长Lusambo在新闻媒体中表示:杰拉波是谁?杰拉波是我们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正为小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Lusambo这一表态让原本态度明确的冲突变得复杂起来。铜带省当地就业大量依赖于铜矿企业,而几个大型矿厂大多是外资企业,他们在发展中独占鳌头,本地人一直没有主动权。铜带省在赞比亚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支柱,而外资的铜矿企业在当地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赞比亚的十个省中,铜带省人口仅次于首都卢萨卡,在“一人一票”的选举中是“民意重镇”,这一事实又为矿上冲突蒙上了一层阴影。

发生50人盗矿团伙冲突的采矿场属于孔科拉铜矿公司。孔科拉原属于英美资源公司,是最早在铜带省开采铜矿的公司之一,几易其主后,现在被源自印度、在伦敦上市的“韦丹塔资源公司”控制。孔科拉是赞比亚缴税最高的企业之一,也为赞比亚提供了高数量的就业岗位。近年来,孔科拉的矿场常常受到“杰拉波”们的侵扰,对于这一问题,孔科拉不断给政府施加压力。

而与孔科拉这样的大型企业相比,小型的选矿厂和炼铜企业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他们最明显的弱势就是没有自己的铜矿,原料需要从外部采购。“黑渣山”就是这些小企业重要的生存食粮之一。在铜带省的其他地方,还有多个黑渣山,这些黑渣山属于一些大型矿企倾倒的“尾矿”。因为铜带省的矿土含铜度数很高,大型采矿场可以挖到2-5度之间的铜矿,筛选剩下的度数低劣的矿土就被视为矿渣倾倒在这里。但是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0.5度的矿土都可以提炼出高纯度铜,因此,这些没有人要的“黑渣山”就成了小企业的囊中之物,杰拉波们再次身先士卒,他们旁若无人地进入这些黑渣山采集矿渣,然后转卖给小矿厂。久而久之,一条缜密的生产链就建立了起来。

位于铜带省的一个大型采矿场。作者摄

位于铜带省的一座大型黑渣山,人为挖出的坑洞清晰可见。作者摄

然而从法律的角度看,这些“黑渣山”并不真的是没有人要的废料回收站,尾矿也是有所有权证的。据报道,十几年前赞比亚国有矿业公司曾经把一部分尾矿山打包兜售给了孔科拉公司,由于孔科拉对低度数的尾矿长期无暇管理,没有及时解决政府手续的问题,多年后矿业局认为孔科拉放弃了这部分尾矿的所有权,又将其卖给其他私有企业,于是就出现了一矿多证的现象。这样的产权矛盾,在不发达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并不鲜见。在最近一起纠纷中,由擅长私自采矿的“杰拉波”们组成的“铜带省矿物加工公司”为了争夺一座黑渣山的产权起诉了另外三家公司,其中包括一家中国企业和赞比亚国有矿业公司。

所有权的问题、外资企业的压力、就业率的挑战、国民经济的发展、警察和团伙的冲突、地下交易的猖獗、民意的挑战,这些问题和高度数的矿土一样,在铜带省翻来覆去地交织在一起,从一个个小雪球变成了一座座黑渣山。这些矛盾中所蕴含的能量是不可小觑的,随时有可能酝酿出更大的冲突,它也像一把剑,悬在铜带省华人矿产企业的头顶上。

6月1日,这把剑刷的一声掉了下来。

抓捕发生后的两天,赞比亚各大报纸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铜带省警察局抓捕了31名外国人,他们涉嫌教唆年轻人甚至9岁儿童偷矿,为自己的非法采矿行为提供便利。”这一条新闻既回应了孔科拉公司的质询,又抵消了沸腾的民意,它背后交织的复杂关系网呼之欲出。6月6日,当31名华人以合法合规的名义坐上了归国的飞机,又一条消息蔓延在赞比亚媒体:“31名非法采矿者被驱逐出境。”

位于基特韦的一家华人私营企业经理办公室的桌上插着中国和赞比亚国国旗。作者摄

铜矿:谁的宝藏?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被捕的31名华人与孔科拉的采矿场之间存在任何联系。被捕的华人中甚至有人不会说英语,无法与当地人正常沟通,更不要说教唆了。那名孕妇是去赞比亚探望先生的,一个月之前刚到赞比亚。但是在华人被遣送回国之后,讨回公道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有人抱怨大使馆和外交部没能更好地维护在赞比亚的华人企业形象,任由英文媒体错误的信息误导群众。但是从事危机管理咨询的专业人士表示,遇到此类问题,正常的方法首先是保障涉事人员的人身安全,其次是要妥善解决冲突,最后才是追求真相、伸张正义。

面对埋藏在地下的矿藏,真相和正义都变得荒诞起来。这些地球上与生俱来的“宝藏”,与二战之后形成的新的地缘政治相遇,他们对于所属国家和参与其中的人来说究竟是恶之花还是善之果,就很难说了。我们只要往赞比亚的周边看一看。铜带省往北走就是铜储量更大、度数更高、其他金属矿藏也非常丰富的民主刚果。这个国家自二战结束以来就没有太平过,九十年代以后,据估计有五百万刚果人死于与争夺矿产有关的内战和冲突。赞比亚往西是石油之国安哥拉,其内战从1975年持续到2002年,石油持续地成为冲突政党置换武装力量的重要资源。直到今天,丰富的矿藏也没能为这两个国家带来富裕。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就业率起伏不定,腐败不断滋生。31名华人被捕事件、偷矿者被击毙事件,他们都是非洲矿产丰富地带矛盾冲突的一个缩影。在石油价格暴涨的20世纪中叶,尼日利亚人曾经像中国人感谢改革开放那样感谢上帝的馈赠——石油,然而不久后他们发现,石油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上帝把石油送给他们的时候,并没有说清楚把它送给了谁。

对生长在铜带省的大卫来说,铜就跟他没什么关系。大卫是华人选矿厂的一名会计兼司机。他读书成绩不错,也有上进心,因此他的老板资助他上夜校,获得会计师的学位和资质。他非常敬佩他的老板,认为他“远离家人在外打拼,背负养家糊口的责任和赚钱的梦想”,十分不易。对于他的慷慨,大卫既敬佩又感激。他希望自己能好好攒钱,在基特韦开一个教会计的学习中心,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帮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对于“发家致富”后是否还会从事铜矿产业,大卫有自己的想法。“铜是属于那些大人物的事业,跟我没关系,”他说,“我只是恰好出生在一个叫铜带省的地方,可是对于这一点我能又怎么办呢?”

(作者简介:同济大学博士,城市研究者。2017年3月在赞比亚调研华人企业一个月。)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