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两周年:盛名之下,仍“挑战重重”

澎湃新闻记者 陈珂
2017-07-05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江苏首个、全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2周岁了。

两年前,南京江北新区被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级新区,一时间被赋予多重功能: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这些“光环”的背后,则意味着国家和区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曾经的“荒地”能否蝶变为“黄金地”,曾经的“落后生”是否会赶超成为“领头羊”,外界一直在关注。

7月1日,南京江北新区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坦言,江北新区获批两年来,成果众多,但同样“挑战重重”。

发布会现场

在中国坐标中重新认识江北新区

据官方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南京江北新区的诞生经过了4年的时间。

2011年7月,南京市首次启动建立江北新区可行性研究。 2014年6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申报设立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

至此,我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成立,为国家发展大棋局又添一枚棋子。

当时的批复文件中,对江北新区的定位是: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联动发展”,逐步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

在此之前,一江(长江)之隔的江北区域,一直是南京发展的短板和“洼地”。南京要“跨江发展”的口号也喊了10多年。

即便如此,占南京37%土地面积的江北新区,人口占南京的1/5,其经济总量目前却只占南京的1/7。

而跻身“国家级”,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其战略地位。国务院在批复中说道,南京江北新区是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对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对此解读说,江北新区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字形交汇处,东承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域,西联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的重要节点。

这也意味着,南京江北新区不仅是长三角和东部沿海的重要节点,还要成为向西带动安徽、长江中上游城市等中西部地区的开放门户。

据《新华日报》报道,江苏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完全改写对江北发展的定位,“江北不是辅城、不是副中心,发展江北不再是缩小差距,而是要打造整个南京发展的新引擎,提升南京城市能级和地位”。

“南京在未来国内城市版图中占据何种地位,南京在长三角的地位能否巩固,南京能不能扮演好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江北新区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该负责人说。

围绕“新”字做文章

7月1日南京江北新区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罗群介绍,两年来,该区着力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罗群说,江北新区的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着高于江苏省、南京市平均水平的良好势头,推动新区发展实现了顺利开局,新区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2016年江北新区GDP达1839.63亿元,同比增长8.5%——外界注意到,这一增速比南京市GDP增速仅高了0.5个百分点。

不过,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正在不断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力争今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速达到15%。《南京日报》报道说,若按这样的增速,预计到2020年,江北新区占南京的经济总量比重将达到1/4乃至1/3,成为扬子江城市群乃至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据介绍,目前江北新区制定了自主创新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十条政策”,在人才引进、众创空间建设、科技金融等方面加强扶持。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激励下,两年来,一大批科创孵化器、众创空间迅速成长,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

目前,江北新区已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签约合作,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建“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与英国剑桥大学筹建剑桥大学中国(南京)科创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落户新区。

“努力将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全省未来创新策源地、引领区、重要增长极。”罗群说,江北新区要围绕“新”字做文章。

为了破除一直制约着江北新区的发展的交通短板,罗群介绍,两年来,新区已累计建成滨江大道等各级道路20余条、50余公里,中心区“四横五纵”主干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地下综合管廊一期10公里已经建成。

今年的6月25日江北新区发布了《江北新区城市规划编制成果汇编》。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未来规划了过江通道有19处之多。如若实现,江南江北的交通阻碍将不再是问题。

“成绩单”下的挑战

面对已成立两年的国家级新区,罗群也承认,当前江北新区也面临许多挑战,两年前困扰新区的难题仍然存在,“比如体制问题。”

目前,南京江北新区的总体规划范围包括浦口区、六合区及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江北新区以超级“管委会”的模式运行,而其所在区域的实体行政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部分街道)也独立运行。如何从更高层面统筹各行政区域的资源、协调其利益关系,实现深度融合、整体效能最大化,也颇费思量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也曾在有关新区的研讨会上说,制度成本是新区绝不该被忽视的高昂代价。“江北新区平台众多,最近刚整合两园、两街道为直管区,但从长远看,江北新区尽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整合将极大降低制度成本。”

其次是交通问题。尽管建成了一些轨道交通和快速、高速路设施,但对于与南京主城区和周边的联动依然不够。

再是民生配套,医疗、教育等资源匮乏。文化、商业等设施体量更无法与主城区相提并论。

上述这些资源配备不齐,就意味着难留住企业与人才。“过去东大和南大就选址在江北新区里的高新区,2000年左右迁走了,为什么?就是城镇化水平不够,城市功能没有齐全。”南京江北新区规划国土局局长陈家祥对澎湃新闻说。

不过,这种状况也一直在改善。陈家祥介绍,新区目前的规划以“产、城、人融合”为理念。

“新区整个生态环境本体很好,但它是一个带状形式,中间被很多山体所割裂,因此我们的一个任务就是想怎么把空间布局的形态和山水相结合,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从而打造一个宜居、有活力、使人气能迅速聚集,使创新空间、城市空间、人的居住空间能和谐统一的可持续的城市。”

以新区内的高新-大厂片区为例,陈家祥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该区定位为科技研发中心,周围有山,区内有小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中心,地铁、过江隧道就在不远处,所运行的产业也在进行提档升级改造,一些不符合该区定位的厂商陆续被迁出,让高科技的力量进去。

“实现产城人融合的理念,让人安下心来生活工作。” 陈家祥表示,去年一年该区吸引了两千多家企业落户,其中有200家是之前因为环境不好搬迁出去,而现在又回迁的。“城市功能完善了,人家看到了规划看到了前景。”

“每一个城市有他的发展定位和山水风貌特征。作为江北新区,这样一个发达地区大城市边缘区域,同时承担国家功能战略,没有现实可复制的样本,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适合它发展的路径。” 陈家祥对澎湃新闻说。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