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阿里网商大会给出新零售路径:“互联网制造”塑造新供给

2017-07-11 21:07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在某种意义上,正在杭州举办的2017全球网商大会似乎是专门为了重新定义“网商”这个词汇而筹备的。

2004年,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提出了“网商”这个词汇,用以代表通过互联网来创造商业的原住民们,网商时代拉开帷幕。

以此为始,过往十余年,这个庞大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从无到有,再至无所不在,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商业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从2004年第一届网商大会至今,网商群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正如观察者所言,当某个新兴社会群体蓬勃而生时,或许需要一个宏大的名字来凝结,一如“网商”的出现;而当这个群体已经成为商业运行乃至社会本身的构成时,符号的意义已经并不大——他们始终存在,并将持续升纬,正如潮流之本身。

因而,在又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即将开始的这一刻,网商这个名字注定将会被放置于一个新的语境之中:从去年开始,他们最大的凝聚者阿里巴巴集团开始提出以“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和新能源”为代表的五新战略,用以密切推进中国宏观运营中的供给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经济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他们正在成为商业的本身和供给侧改革的主角。

新网商元年

对于从事商业活动的运营者们来说,2017年上半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宏观经济的政策性调整仍在继续,有关投资和生产力之间的微妙互动正在影响各行各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这个国家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超越以往的影响着方方面面。

该被捕捉到的数据没有被人忽视。2017年7月,商务部发布了《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年)》。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的商品零售额接近2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2016年下半年以来,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情况明显好转,实体零售出现结构性回暖迹象。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是这两年来零售行业最让人振奋的信号之一。

分析者说,这或将终结一个争论,即互联网商业和实体零售之间到底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还是相互融合并促进的关系——这几乎是过去十余年来,随着网商这个词汇出现以后,中国零售商业中永恒不止的话题。

自2004年“网商”概念首次出现以来,伴随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深度融合,网商群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网商群体取得了不平凡业绩,网商的能力和价值不断增强并通过各种渠道为大众所认可。目前,中国网商营业规模逐步迈入十万亿量级,网商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帮,从业者数以千万计。网商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争议一直伴随着他们。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2017天下网商大会现场

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经济体,阿里巴巴集团的运营者们一直试图终结这种无谓的争论。商业始终还要回到商业,或许没有人比他们更合适来证明当互联网遇到商业,之间将会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他们将这种蓬勃而又持续的商业变革定义为“新零售”。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数字商业和实体商业充分融合,新零售正在重构一切商业要素,也重构了网商概念。在供应链、全渠道、线上线下融合、物流、金融支付等各个领域,今天的网商已经无处不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群体,也是商业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新零售就是人、货、场的重构。在走向新零售的过程中,所有网商(人)都面临着重构的挑战。

而这就是当下的现实。商务部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个趋势的存在——当互联网和商业之间的化学反应充分发生后,壮大的并不仅仅是网商本身,而是和商业相关的一切生产力要素----这种趋势一旦确立,就不会逆转。

而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证明了随着新零售的密切推进,发生在供给侧的改革是如何改变商业生态的:供给侧改革带动新的制度和政策供给,以及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和创造的潜能,从而找到新的供给,刺激需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毫无疑问,对于新零售语境下的网商们而言,他们正当其时。

从新零售到E--Ebusiness

在某种程度上,杭州这场全球网商大会背后隐喻了一个更深的内涵:今时今日,网商已经不是一个群体概念,而是新的生产力概念。

马云在月前的底特律阐述了他的理解。在那场被称为“历史性时刻”的大会上,马云在恳求世界关注中国的同时,悄然输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那就是“E-business”。

网商大会现场,马云跟央视主持人张斌对话

“互联网是中小企业的机遇,别想着互联网只有电商。”马云说,“把它看作e-business,它不只是销售,让法国人为你做前端设计、中国人负责制造、非洲人采购原料。过去20年只有跨国公司能够拥有这样跨境营商的生态系统,但今天有互联网我们就能做到,大企业过去20年能做的,中小企业今天用互联网也能做到。过去20年大企业有资金去投资IT、在全球开设办公室,今天中小企头通过互联网、以e-business的方式也能做到,以一种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方式去实现。”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憧憬,而是一个事已至此的必然。

由此回溯到2004年6月,阿里巴巴在杭州世贸大饭店召开了第一届网商大会。那一届的主题是中国企业商务模式变革。马云提出了“网商”概念,并将2004年定义为中国电子商务元年。他认为这次大会召开的意义非凡:“只有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成功了,电子商务产业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被打开。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网商以及伴随着网商的种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开始如潮水一样浩浩荡荡不可逆转。

从底层开始的结构重构是最稳定的,分析者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经济运行的最核心基础设置之一,而E-business的出现则意味着新的生产关系的诞生。

首当其冲的是话语权的转移。十几年前,网商改变的是某种商业形态,而随着E-business的成型,新网商们将改变的是某种商业趋势——当商业世界的话语权从数百件跨国公司手里逐步让渡到中小企业手里之后,构成商业社会的基础因子悄然发生在化学反应,新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开始出现,进而促动了制度和商业的创新,而这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核心要素。

正如马云所提及的,中小企业在全球贸易中大放异彩的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过去20年,只有大公司有能力全球化发展,但今天的互联网能让每个中小企业都做得到,“通过互联网你就能够参与全球竞争”。

这亦是供给侧改革中最微妙的一环:通过微观主体的创新和创造,简单的扩张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到了建设质量经济和高附加值经济的时代。而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价值机制可以灵活地调节供给和需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这才是新网商们所面临的最大机遇——当E-business的趋势树立后,接踵而来的将会是Made In Internet。

2017天下网商大会现场

Made In Internet

一些神奇的事情正在发生。加拿大的龙虾、美国的樱桃以及即将到来的美国牛肉,正在成为普通的中国消费者美味餐点,中国的强大制造业带来的丰富产品正在成为欧美生活必需品,双向的商业流通跨越重洋和意识形态的壁垒,在全球化的体系内畅通运转——而这只是最近十年来最细小的一些变革,只是因为互联网这样的基础设施的存在。

马云说,“以前我们称之为Made in China为或者Made in 印度、Made in 法国,以后不会存在纯美国造、中国造,可能是设计是美国的,组装是中国的,卖向的是全世界的。原来只有大企业可以做这些东西,今天由于互联网,每个人都可能做这样的事情”。

没有什么比商业更加伟大的力量可以重塑和改变这个世界。正如分析者所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代表了新的生产力要素,并进而塑造了新的生产关系。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不可逆转的由底层驱动的制度和商业创新,正如我们现在所深刻体验到的新零售时代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这毫无疑问最终对应的将是宏观经济中最微妙的两个端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反应。这就必须要会看回中国正在推行的供给侧改革。通常的理解是,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在于通过对供应的调整从而有效的掌握并匹配需求侧的实质性需求,这就意味着必须用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合作和制造来对应和拉动需求,因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去库存”等词汇才会如此的人尽皆知。

而新网商群体和新零售体系的存在和发生,恰如其分的进入了这个宏观的经济语境,而且创造了全新的可能----当市场对应的需求从中国的纯内需扩展至全球化需求匹配,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经济学者们说,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创造和商业创新,而互联网和大数据是再也合适不过的载体,“最好的改革源自于对未来的精准把握”——而互联网以及能够有效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带来的全球化分工和国际合作,将会全面推动源自中国触及全球联动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这所有的理论基础,都将指向“Made In Internet”——马云说,“未来30年,不是纯互联网公司决胜的时代,而是利用好互联网的公司会成功。如果我们能够支持600万、6000万中小企业进入全球化时代,这将带来极其迅速的改变”。

换而言之,这亦将是新网商们的时代。

马云说,“我们提出的Made In Internet,它会影响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你的商业模式,重新思考你的消费者,重新思考你的供货商,重新思考你的整个物流体系,你的融资体系。今天做得越好的企业,越要进行反思。不管你今天做得多好,都要重新理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将会是一个基于未来的新时代。这一届的网商大会正在证明这一点。

而就在筹备之初,阿里巴巴的工作人员们就悄然给网商前面加了一个“新”字。是的,从今年开始,他们开始叫“新网商”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