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匠艺研究丨当代核雕三十年

2022-03-31 12: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袁牧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核雕,虽然曾经只是指掌之间不登大雅之堂的“奇巧”玩物,但和其他“玩物”相比,而今堪称 “国宝”。

当代 大钊《赤壁游舟》

称核雕为“国宝”,并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因为除了德国德累斯顿珍宝馆里展出的一颗上个世纪由德国人在樱桃核上创作的微雕和波兰波兹南皇家城堡博物馆里展出的一颗橄榄核雕外,到目前为止,本人尚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人进行过果核雕刻。有趣的是,上述两件核雕作品,德国的樱桃核雕刻并非只是为了艺术审美而创作,主要却是为了展示微型雕刻工艺。而波兰波兹南皇家城堡博物馆里展出的核雕,从其展品标签的说明中得知,它还是1900来自中国的无名氏作品。

波兰波兹南皇家博物馆藏核雕

从有限的史料中我们得知,最早的核雕大约诞生在明代的中期,我们在中学课本中读到的《核舟记》中记载的核雕,已经相当成熟和精美了。

核雕最初的诞生自然离不开驱灾辟邪招祥纳福的功利性目的。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原初的去灾纳福功用慢慢被观赏性所取代。这从明代几篇记载核雕的文章都不约而同地记述了“核舟”这一题材中就可见端倪。最初 “渡越苦海”的信符性质的“核舟”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就慢慢转变为以观赏为目的的“东坡泛舟”内容了。

《赤壁游舟》局部

当代核雕赏玩之风的兴起,也就三十年左右的时间,相对于五百多年的核雕清赏把玩历史而言,可谓弹指之间。三十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核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裂变期。当代核雕从式微到复兴,从传承到创新,从悦目到赏心的更替转换,无不踏着时代的节奏而变幻。

上个世纪末,当苏州舟山的核雕艺农们拿着自己雕刻的核雕作品南下广州,北上京津推销自己产品的时候,市场上还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核雕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多亏了他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用魏学洢的《核舟记》当教材,为市场做着核雕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当代 郭普《茶马古道》

本世纪最初几年,核雕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爆发式增长。那个时候,嗅觉灵敏的商家们寻藤摸瓜找到了苏州一个位于太湖之滨的小村庄舟山,挨家挨户地收货订货。那时村子里面家家户户都在做核雕。火爆的市场产生了强大的磁铁效应,吸引了来自周边村庄甚至全国各地雕刻艺人的加入。一时间,村子里面人头攒动,卖货的、买货的熙来攘往,做包装的,送快递的忙忙碌碌。走进村子,听到的只有“沙沙”的雕刻之声,看到的则是在一片琳琅满目的核雕招牌下面熙来攘往做买卖的人群。

当代 张冬《高僧像》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生产力严重不足的供需矛盾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换,当苏州舟山村的核雕生产规模无法保证市场需求时,代工便应运而生了。素有“木雕之乡”美誉的浙江东阳,不仅有着庞大的雕刻师队伍和精湛的木雕技艺,还有一套手工作坊的现代化生产和科学管理的流程。核雕一旦在那里落户,就成了现代化手工生产流水线上的雕刻产品。

生产方式的改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解体传统工艺。尤其是“电脑数码雕刻”技术的运用,不仅仅割裂了传承了五六百年的核雕技艺,而是彻底瓦解了建立在传统雕刻技艺之上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

在本世纪初的几年中,以橄榄核为载体的罗汉头和其他诸如八仙、观音、钟馗、关羽、绿度母等传统宗教和历史人物题材为主体的苏式核雕曾经风靡全国。在经过了一波爆发式的增长之后,橄榄核雕慢慢由苏州向周边地区扩散,雕刻题材也有所拓展,一些历史故事、风物景观、蔬果草虫也成了核雕的表现主题。

当代 王蒙《九世同堂》

随着核雕市场的逐步扩大,果核雕刻师的队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民间艺人,那些接受过学院造型科班训练的年轻一代核雕师,甚至那些从事雕塑的专业艺术家们也投身其中。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文化背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与老一辈核雕师们完全不同,不仅有扎实的塑形能力,独特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还有不受传统观念羁绊的创作理念。

当代 祝银伟《听禅》

在题材上,他们不以寻常而不为,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东西都是好题材。那些传统核雕从未涉及的诸如禅思哲理、生活场景等方面的题材都成了他们表现的主体,即使是传统宗教、历史人物题材,他们也能用新的形式赋予全新的释义。

在表现手法上,西方雕塑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上总能隐约可见,传统苏式核雕的线性表现方法变成了体面塑形。在整体艺术效果的把握上,受过素描和雕塑训练的他们比较注重虚实关系的处理,更加在意于主体部分具体细节的刻画,而弱化非主体的次要部分。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作品,方寸之内神情并茂,五官之间眉目传情,可谓开时代核雕之新貌。

当代 希早《高士》

在当下核雕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核雕师既非传承,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院科班造型训练,而是由其他雕刻类型,如砖雕、石雕、木雕、竹刻等领域转行而来。正是由于这些从事其他雕刻的雕刻师们的加入,才极大地丰富了核雕的题材内容、形式样式和表现手法。

在雕刻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木雕中常常运用的多景别构图方法,多层次处理手法被移植到了核雕之上;竹刻中的阴刻和薄意雕刻也丰富了核雕的表现手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核雕不再只是以写实独步天下。那些变形夸张的造型和大刀阔斧的写意表现手法同样意趣盎然。在雕刻载体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桃核和橄榄核,杏核、核桃,甚是松子都成了雕刻的载体,极大地丰富了核雕的艺术表现力。

原标题:《匠艺研究丨当代核雕三十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