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谢其章︱字小如蚁的《新民声半月刊》

谢其章
2017-07-24 13:40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听说科举时代,考生作弊的工具叫“夹带”(这两字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字写得极小,我一直怀疑,这么小的字,在作贼似的作弊时看得清楚吗,考生要是个近视眼可咋办?为此特地百度了“夹带”,顺手学习了前人作弊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科举考场作弊自古有之,最常见的作弊方法有三种,一是贿赂主考官;二是夹带考试经文进考场;三是请人冒名代考。朝廷为了防止考生携带作弊之物,规定衣褂、袍裤乃至帽子、袜子都必须是单层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是如火柴盒大小的《五经全注》之类的微型书应运而生,它小到可以藏在靴子底、袖子里、砚台底下携带进考场。

这种作弊专用的微刻本,见于清朝中后期,应该算是古籍中字体最小、版面密度最高的私刻本。书以黄褐色纸为封面,内文为宣纸印刷,墨色精纯,校勘精当,印刷精细,如果它不是用来干坏事,倒称得上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抄写夹带需要专门的工具,一般的毛笔是无法胜任的。抄写者喜欢用黄鼠狼尾巴上的硬毛做成的毛笔,因为这种毛比较硬,弹性也比羊毛或兔毛好,可以写很细小的字。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今古玩市场上科举夹带的价格年年见涨,演化成高级收藏品了。吾友胡桂林称:“曾见到夹带作弊用的坎肩,内外密密麻麻抄满了五经四书,叹为观止。”我犯疑,旁边没有监考官么。

我今天是来介绍1944年北平出版的《新民声半月刊》(以下略去“半月刊”),而非闲扯什么科举年代的“夹带”,只不过《新民声》害人眼目的字小如蚁,使我联想起了历朝历代各显其能的作弊工具,它们的共通之处就是“容字率”超强。换算成今天的“字号”,《新民声》所用相当于“七号字”吧。

《新民声》的一页排满的话,可容纳三千六百字,今天同样开本的杂志千余字就满满当当了。考虑到当年北平的物资状况,《新民声》的字小如蚁乃迫不得已之举。还有一种考虑,《新民声》是否如同《新民半月刊》《华文大阪每日》一样采用的日本铅字,这就不是本文考索的范围了。

《新民声》的前身是声名显赫的《新民报半月刊》(以下略去“半月刊”)。1939年6月1日,综合性刊物《新民报》创刊,内容包括政论、文艺、游艺、生活常识等等,参与编辑的有耿小的等人。该刊出到1943年12月,总出一百一十四期,诚为北平官方出版刊物之长命者。1942年12月8日,“新民青少年团”结团式在北平东单练兵场举行,周作人身着戎服出席仪式,多年后黄裳问起这张照片,周作人答以“演戏两年,那些都是丑角的姿态”,这张照片即刊登于《新民报》。

《新民报》停刊, 《新民声》继起,除了封面及刊名与前者不同,版面几乎未作改易。我之所以敢来介绍《新民声》而不敢为《新民报》作介绍,因为后者我只收存二十余期,不能以偏概全,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多年前曾有机会一举擒获《新民报》全帙,可惜一念之差(自己定的买书原则,不买定价超过一万块钱的书或杂志),与它失之交臂。隆福寺旧书店给《新民报》定价一万两千元,我跟经理讲价,给我打八折九千六百元我就买,经理说只能按九折一万零八百卖给你,还因为你是熟客给予优惠。就这样锱铢必较一千两百块,成为我淘书生涯十来桩糗事之一。2013年隆福寺街这最后的一家旧书店因街道改建而拆迁,据称三年后回来,我看恐怕是一去不返。

《新民声》创刊号

《新民声》目录页

说来很巧,那天我在为《新民报》讨价还价之前十几分钟,刚刚从这位经理手里买了两种杂志,一为《新东方》,一为《新光杂志》——好笑吧,都是“新”字辈的。经理跟我讲这拨民国杂志原属北平中法大学藏书,他们才收购来没几天,陆续上架卖掉了几种,我赶紧问卖掉的是什么杂志,经理也没说出个所以然。过了好几个月,我从一位相熟的白姓书贩那里打听出卖掉的那几种是他买走的,有《天地》,还有就是《新民声》。又过了好几个月,我听一位朋友讲他从白姓书贩那里买了《天地》和《新民声》。

生活还要继续,太阳照常升起。不知过了多久,我和这位朋友进行了一次双赢的“以书易刊”,他喜欢新文学旧版书,我的收藏主题是沦陷时期的北平刊物,一拍即合,就这样《新民声》从我眼皮底下溜走,转了一小圈又回到我手里,所谓人与书之间的缘份,信则灵,不信亦灵。

回到我手里的《新民声》,竟然还是全份的,十四期合订在一块儿,虽然它只存活了半年(1944年1月至7月),毕竟在中国文化期刊史留有属于自己的名姓。《新民声》停掉之后,它的继承者是报纸型的《新民声·三日刊》,三日刊坚持到抗战结束而结束。说起《新民声》刊史,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差点儿忘提了。《新民半月刊》的停刊与《新民声》的诞生,均与新民报社和新北京报社合并有关,两社重组为新民声社,所以弃旧名换新名。

《新民声》封面多取北平风光名胜

这么叙述很可能把人绕糊涂了,所以还得多交代几句。《新民报》(1938.1-1944.5.1)和《新北京报》(1938.6.1复刊-1944.6.1)是当时畅销北平的报纸,后者不容易被混淆为杂志,而前者却很容易与《新民半月刊》混为一码事。这两种报纸寒舍均有收藏,故对情况略知一二。《新民报》乃新民会机关报,新民会的幕后黑手是日本华北驻屯军报道部。《新北京报》前身为沦陷前已深得读者喜欢的《新北平报》,该报具民营性质(凌抚元、凌昌元父子先后任社长),古城老百姓爱读它,最高每日发行一万四千份。我的小报专题中,《新北平报》与《新北京报》是大头(两千余份)。关于“七七事变”,《新北平报》的头条七号和八号均无报道,九号的头条才有报道。后人对历史多有误读,总想当然地以为,北平“七七”一大早即满城风雨了。

长篇论文亦《新民声》特色

长篇说部连载

周作人与沈启无之间的“破门事件”,到底因甚而起,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无可置疑,那就是沈启无化名“童陀”于《文笔》周报发表《杂志新编》暗讽周作人,是导致周作人大怒而“破门声明”的关键所在。至为可惜的是,《文笔》周报谁也没有见过,公立图书馆也无一家存藏,致使研究者怀疑当年是否有这么一本《文笔》。偏偏《新民声》发表了柳西夷的短文《和〈文笔〉的初面》,从而证实《文笔》周报实实在在来到过世间,只不过它太小太薄,说不定夹在哪本厚书里等着某一天被“发现”。柳西夷写道:“创刊号共有这样的文章:童陀的《杂志新编》,袁之的《请文艺者庄严起来》(下略)。另外还有文笔通信等。”就在柳西夷文章的背面“文化简讯”里,还有一则报道说明《文笔》周报很大可能只出了一期:“文笔社出版之《文笔》周报,第一期于二月初出版后,因故第二期暂缓出版。”

李景波剧照

言慧珠生活照

字小如蚁的《新民声》对影剧明星的报道却舍得给大照片,此举正合我意。我喜欢的老演员李景波(1913-1981)、言慧珠(1919-1966),有剧照也有生活照。无端地联想起张爱玲的话:“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

本文全部照片均系谢其章先生提供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