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烧钱培训”是资本在绑架亲情

2017-07-25 18:24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英文1. 2万元;逻辑数学1.4万元;舞蹈7000元;看图说话1.1万元;绘画6000元……一年各类补课就要5万元。贴出这份补习账单的母亲感慨:“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这种“烧钱式”培训受到了央媒的关注。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北京,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中,有92%报读过各种补习班。有教育专家就指出“关键在于小升初没有统一考试,大家才会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所谓‘大比拼’趋之若鹜。”

课外辅导、兴趣班正在从之前的“自选动作”,成为都市家庭的“标配”,畸高的收费也正在成为不能承受之重。需要上这么多的补习班吗?补习班需要这么贵吗?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80后的父辈50后当中,高中生就算是高学历,大学生就算是“全知全能”了,80后小时候没得到父辈的课外辅导,的确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但是,现在80后的大学学历很普及了,为什么还是让外人给孩子辅导呢?为什么本应该是家庭的陪伴时间,被生生割裂成孩子在教室里补习,父母在走廊里用手机打游戏、追剧?

其中原因很复杂,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资本的诱导,塑造了“非学不行,只能到培训机构学”的消费场景和幻象,使70后、80后父母陷入严重的焦虑和畸形的攀比当中,结果,花钱买一个所谓“心安”。这是一种资本对于人的异化,把两代人之间亲情异化为对培训消费的疯狂追逐,形成了“单向度的人”,只能通过疯狂的消费来表达对孩子爱,让爱的物化,对亲情的亵渎。

的确,中国社会面临社会公平的焦虑,“寒门难出贵子”“阶层滑落”屡屡引发社会热议。但是,很明显,“阶层鄙视链”“有钱人家的孩子比你更努力”等极端言论,乃至“想不到,这就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等耸动题目,就是出自一些“亲子号”“培训号”,他们这些言论绑架社会、制造消费恐慌,对社会公平问题火上浇油。

按这些教育资本构建的“神话”,你得逼着学龄前儿童认识上千个汉字;小小年龄就得学会“等量代换”的所谓“思维能力”。他们会把看图说话、拼音、认字包装得异常“专业”,似乎家长不能胜任,达到高沽值的目的,诱发畸形消费。这更像是一些民营学校、民营机构的精心合谋。

儿童,特别学龄前儿童,更需要的是家长陪伴、习惯养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而不是陷入应试技巧无穷尽的操练。社会不应被培训资本绑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