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柳堂读书记∣流传极罕的清抄本《国史唯疑》

冬晖
2017-07-29 17:06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我国的雕版印刷始于唐而盛于宋,北宋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由于印刷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化性质,比人工抄写效率高得多,所以宋代以后,我国古籍就主要是以印本方式流传于世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些书籍长期未能公开刊布,只以抄本形式留存下来。当然有些是因为水平较为低劣而未能刊行,但其中也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典籍,明末重臣黄景昉的《国史唯疑》就是一个例子。

黄景昉,字可远,福建泉州人。天启五年进士,崇祯十五年入阁,次年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在朝期间颇有正声,屡次上书直言,为崇祯皇帝所不悦,遂于次年致仕返乡。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景昉曾短暂再度入阁,因隆武朝廷全为郑芝龙控制,景昉无能为力,心灰意冷之下再度返乡。从此闭门不出专意著述,于康熙元年去世。

黄景昉诗文皆有造诣,也是明代重要的史学家。生平著述甚多,但大多数已经不存。《国史唯疑》就是现存黄氏著作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因为景昉长期在北京为官,有机会看到明代官修的国史和实录,遂取国史而辨析之。他在写作中还大量参考了多种诏令、奏疏、方志和私人著述,并结合自己的亲身见闻和经历,所以书中保存了极为珍贵的史料,具有独特的价值。近代学者缪荃孙在《艺风藏书再续记》中评价说“论事核是非,出语极雋快,无党无偏。明末野史,无有及者”。全祖望、傅增湘、孟森等多位著名学者也极为重视此书,孟森曾著有专文研究,载《明清史论著集刊》。

此书虽然史料价值极高,但由于仅存抄本,流传极罕,史学界一直未能加以研究利用。后来,熊德基和陈士楷两位先生为整理出版此书,用多年时间广泛调查了各大图书馆,发现现存旧抄本只有七部,且都有缺卷或缺页。两位先生将全部现存抄本汇校整理后出版,就是现在比较易得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

十几年前,偶然在旧书肆中见到一部清抄本《国史唯疑》,抄写工整,存两厚册第五到十二卷,恰为原书的后三分之二。虽然缺卷,但保存了本书价值最高的明代中后期部分,也属万幸了。因为早先曾看过孟森先生的文章,知道此书极重要且罕见,虽索价甚高(记得大概是六千余元)也赶快买下。当时清抄本价格尚不贵,像这样没有名家藏印题跋的书一般最多千余元一册,何况这还是一部残书。后来又仔细阅读整理本,才知道这书究竟有多珍贵,实在庆幸当时的果断。

抄本卷六

人工抄写的特点决定了抄本往往有比较多的错漏,需要对勘不同抄本,才能得到一个比较接近原著的完整版本。我曾用此本对校了整理本的五六两卷,发现异文仍有很多。有些很容易看出是抄写错误,比如“焦芳”误作“蕉芳”;有些则文义两通,需要进一步地考证;还有一些则基本可以认定此本正确而现存其他抄本均误,试举两例如下。

一,上古整理本126页,第五卷“刘瑾末年”一条:“……昔人犹以佀钟、乔宇、王琼并称三凤,不知何说。”

此条上面内容说的都是晋人王云凤事,后面突然出来了另外三人,文义似不通。检查抄本此处为“晋人犹以侣乔宇王琼并称三凤……”。查史料,王云凤和乔宇王琼三人均为晋人,当时并称为“河东三凤”。而佀钟则是山东郓城人,完全对不上号,可知此处其他本均有误。

抄本中“刘瑾末年”条

二,上古整理本第155页,卷六“邹守益”条:“邹守益志刘泉墓云,方议大礼,或骤迁或黜或戍或挞以死……”,抄本此处“骤迁”作“骤进”,似乎文义较胜。再看此条后面的内容:“自相问答曰,能黜以挞乎?曰不能。骤进乎?曰不能……”则此处当作骤进为是。

景昉著作此书,详近而略古。全书共十二卷,辨证明代洪武到天启二百余年事,其中嘉靖朝两卷,万历朝三卷,几乎达到全部内容的一半,因其生于万历而仕于天启,近世所见闻更多更详,所以辩证亦多。这部分也是全书最精华的部分,有暇当详校一遍,估计还有一些可补正的内容。

此本抄手不一,甚工整。存后八卷,每卷首尾皆完整无缺。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四字,黑格抄本。从纸墨及避讳推测,大约为清中期抄,附记于此。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