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华创世神话创作沙龙:发掘神话就是去找民族的无畏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08-01 09:4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7月31日下午,上海市文联举办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主题创作沙龙活动。此次沙龙是市文联组织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上海文艺家甘肃天水主题创作采风回沪后的一次创作分享活动,有26位艺术家和工作人员参与了这次为期6天的采风。创作者们亲身经历了国家级公祭伏羲大典,实地探访了有着8000年历史的大地湾文化遗址,以及麦积山石窟遗址,还与当地民俗、神话专家和艺术家深入探讨交流。

沙龙围绕如何解读“中华魂脉”的精神内涵,如何挖掘“中华创世神话”的现实意义,如何推动艺术创作的跨界融合以及下一步的创作设想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在采风中寻找祖先的生活密码

神话在大众印象中是难以考证的传说,是先民想象中的产物。但在中华民族起源的地方,依然可见神话产生的痕迹,可以感受到神话之中传递的古老祖先的生活密码。

“嫦娥奔月”是最耳熟能详的神话之一,上海市美协理事画家丁筱芳接下“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嫦娥奔月》的创作任务后,却觉得这个题材并不好画,因为大家熟悉的嫦娥形象是中秋印在月饼盒上的女神形象,和上古时期的背景相距太远。在创作过程中他自己做了很多考证和设计,以求人物更贴近上古时期的形象。

“从天水采风回来之后,觉得服饰设计上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还应该做得更贴切上古时期。” 探访大地湾文化遗址、参加公祭伏羲大典之后,丁筱芳看到了很多具体的东西,他目前已经投入单幅主题画创作之中。

上海音乐学院作品系作曲教研室主任陆培表示,创世神话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下产生的。艺术家一定要实地去看、去感受,才能知道当地人是如何生活的,当地文化是如何孕育出这些神话的,有了感受才会去思考,艺术创作才会有意义,才不是凭空而来。

此前陆培就创作了神话主题的交响乐作品《山海经》,经过这次天水采风,他更多感受到了中国文明源头中阳刚的一面,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更多表现中国文化的阳刚性。

编剧许静波是采风团中为数不多的“80后”,他此前一直对神话有兴趣,此次却是第一次去西北。采风团去参观伏羲庙时,他看到山下很多当地百姓,拖家带口一步步地往山上爬,有的老人戴着草帽,脚上穿的布鞋上还沾着泥巴,像是刚刚劳作归来。这个场景令他震动很大,“我们更像远观者,伏羲、女娲却是他们生活中血脉相连的存在。”

许静波想把这种“寻根”的体会写到未来的作品之中,“创世神话不仅仅是盘古开天地,女娲创造文明。对于文明的重新认识也是一种创世,有了一些新的视野看待文化也是一种新的碰撞。”

寻根中华民族的“文脉”和“气象”

创世神话采风活动并不仅仅是看具体的遗迹、场景,从中寻找创作的依据和参考,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先民的文化和生活场景之中,寻根中华民族的“文脉”和“气象”,这也是沙龙活动中艺术家们着重强调的部分。

“什么是我们的民族性?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我们心里,民族性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精神。中华创世神话张扬的就是一种阳气。”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表示,中国作为大国应该有一种“大气”,去西北采风,回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目的不是为了去找伏羲真的长什么样,“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伏羲的形象已经在艺术家心里滋生出来。如果每个艺术家都能够有一个创作的构架,有一个支点,我们上海神话创作出的作品可能成为一个先行者。上海这座城市没有伏羲女娲,但有对文化的包容感,对任何文化都能为我所用。”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认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确认自己身份的过程,先民挣脱蒙昧状态的过程就是神话,神话也是中国最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中国文化比较早熟,很早就进入了史文化时期,有个神话历史化的过程。“中国人是务实的、脚踏实地的,不喜欢怪力乱神。庄子都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汪涌豪认为,因为这种理性的态度,中国形成了柔性的文化,但“生命力之火在下降”,而在创世神话的时代,先民创造出中华文化是团结、合作的,是明朗、开放的,“所以今天重新发掘,想去复活神话,就是想找到民族原型,找到我们民族的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越来越精细化但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的情况下,人越来越走向孤独的情况下,神话恰恰提供了这种关系。今天复兴神话,从人性角度就是要恢复相互协作、互相需要的关系,也希望艺术家能画出‘齐家’欢腾的东西,创作出生动的作品。神话本身是开放的,一方面要找到史前依据,但更需要有情感投入,这种情感应该是先民团结、明快的情感。”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