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咖啡之都到红茶之国:海盗带给英国的风尚之变

[日]竹田勇 著 阿部罗洁 译
2017-08-21 18:01
私家历史 >
字号

牛津坐落在伦敦稍靠西北的内陆大学城。谁能想到这所大学会和海盗扯上关系,但在英国最早开始喝咖啡的地方,就是牛津大学的名门贝利奥尔学院。据说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卢德从克里特岛带来的学者,将咖啡带到了牛津。

英国咖啡馆的诞生

卢德任牛津大学校长时期,咖啡从地中海传播过来。也就是说咖啡文化的产生,是学术交流的副产品。考虑到当时的海运状况,估计是卢德大主教利用和海盗融为一体的“冒险商人”的贸易船,将学者和咖啡一起带到了牛津大学。

咖啡时代正式到访英国是在17世纪后半期,东印度公司成立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咖啡人气开始上升是在17世纪末,而咖啡馆文化的黄金期则要等到18世纪了。到了这个时代,咖啡已经成为东印度公司的热门商品,伦敦市内的咖啡馆也是一片繁荣景象。1650-1750年的一百年间,伦敦市内放眼即是咖啡馆,最盛期时有超过3000家以上的咖啡馆挤满了大街小巷。笔者还看到有文献记载在18世纪前期,伦敦再加上周边地区的话,共有8000多家的咖啡店。伦敦作为“咖啡之都”,不仅是在欧洲大陆,就连在奥斯曼帝国也是盛名卓著。

近代伦敦的咖啡馆

伦敦最初的咖啡馆在1650年诞生于牛津的大学城,伦敦市内第一家则是在两年后的1652年开业。黎巴嫩出身的犹太人雅克布在牛津开的咖啡馆,瞬间就成为学生们的热门场所,大学城里的咖啡文化百花绽放。被称为清教徒革命(1642—1649年)的国王派和议会派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发展为内战。为结束这场战争,议会派在1649年处决了国王查理一世。领导议会派的奥利弗·克伦威尔(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成为清教徒),成立了取代王朝政治的共和国(联邦政府,1649-1660年)。共和国刚成立后不久,在牛津大学城里的第一家咖啡馆诞生了。

1655年前后,在牛津万灵学院附近,咖啡文化急速渗透。当时的咖啡热潮不仅仅是在牛津内部,伦敦的城市居民也被卷入其中。这样的咖啡人气,也有过一段的停滞时期。从王朝复辟(1660年)到光荣革命(1688年)之间的政治动乱期间,包括1665年的鼠疫流行,还有第二年伦敦市内的大火灾,咖啡馆迎来了困难时代。随着政治安定、战胜病魔、火灾后的复兴,咖啡馆也得以复苏。在英国咖啡馆时代的到来,意味着1650年后咖啡能够得到稳定的进口。我需要再次明确一下,在此之前,咖啡的进口极不稳定,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是贵族和富裕阶层等有限的英国人才能花大价钱到手的珍贵物品。

俱乐部社会——会员制咖啡馆

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兴旺,咖啡馆的专业化也有进展。东印度公司相关人士频繁前往的是劳埃德,而国王查理二世的热心拥护者们,则以曼咖啡馆(通称为皇家咖啡馆)作为据点。

贸易商人和投资家交换信息的店、远洋航海的船员们常去光顾的店、斡旋贸易船只保险的店、受到贵族喜爱的店、政治家作为集会场所利用的店、策谋推翻政府的店、文人们高谈阔论的店、报社记者聚集的店等,充满个性的咖啡店不断增多,各家咖啡馆客人的层次划分也变得鲜明。

巨额资金在流动,重要的信息在交换的同时,骗子和罪犯也开始露面。带来空穴来风的赚大钱主意的诈骗犯和大肆推荐毫无根基的事业项目的筹划人也出没其中,咖啡馆成为获得重要信息据点的同时,也是容易成为罪犯和被害者不能掉以轻心的场所。这样一来,投资的主意和信息交换,也不能放心进行。此外,明显还有政敌安插了间谍,出没于咖啡馆收集信息。如何才能不让客人远避咖啡馆,这让经营者们伤透了脑筋。因此,他们想出了一个限定会员咖啡馆的主意,也就是俱乐部的诞生。咖啡馆采用了如不能明确身份,且没有会员的推荐就不能入会的规定,从此英国的俱乐部社会出现了。

谈起18世纪的英国俱乐部,著名的有塞缪尔·约翰逊博士的文学俱乐部,此外在商业和政治界,俱乐部也大为流行。在巨资流动的商业界,信誉最为关键,会员制的俱乐部成为大型商业活动不可缺少的存在。权力斗争蠢蠢欲动的政界里,为警惕消息泄露给敌对势力,在咖啡馆内会设有以政党或派别为单位的特别单间,供俱乐部作为集会场所使用。

被营造出的咖啡热潮?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假设,咖啡馆时代,实际上可能是东印度公司有策略性地构思并营造出来的。东印度公司构建了一套系统,独占性地在阿拉伯半岛收购摩卡咖啡,利用原本是海盗船的公司贸易船来搬运,并自行销售、流通咖啡。独占型企业在完成了对市场的支配之后,接着就需要组建大量消费咖啡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从咖啡贸易中,获得安定的而且是巨大的收益。

原本东印度公司不过是个人投资家的集团,组织投资集团,组建贸易船队而已,很有可能是某位个人投资家将咖啡商业的点子告诉了咖啡馆经营者,从而营造了一个咖啡时代。从现有文献中,看不出东印度公司有组织性地参与,但从劳埃德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聚集场所来看,毫无疑问,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我们不难想象,咖啡馆作为咖啡贸易系统的一环而大有作为的背后,两者的意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英国的咖啡热潮持续了100年,但在18世纪中期,却突然宣告进入尾声。因为“红茶的时代”来临了。

从咖啡到红茶的政策转变

英国从咖啡转移到红茶时代的背景里,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和荷兰之间的激烈贸易竞争。荷兰为了强化和东印度之间的贸易,在1602年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18世纪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正式加入到和摩卡咖啡相对抗的爪哇咖啡的生产流通。根据日本历史学者永积昭的研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咖啡树苗带到爪哇岛是在1696年。18世纪,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印度南部的锡兰岛,开发大规模的咖啡园,从而使得比摩卡咖啡更加低廉的咖啡,大量在欧洲大陆流通起来。

从此和摩卡咖啡相对抗的新品牌—爪哇咖啡正式登场。荷兰将价格低廉的咖啡带到了欧洲大陆,给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咖啡贸易,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出于对咖啡贸易前景渺茫的判断,英国东印度公司大规模地从咖啡贸易中撤退,在继续少量咖啡贸易的同时,将业务核心急速地转移到和中国的茶贸易上来。英国也不得不从“咖啡之国”政策转变为“红茶之国”。

对于英国成为红茶之国的原因,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

(1)饮用水的水质(含有钙等多种物质的硬水);

(2)对红茶的关税被大幅度的降低;

(3)女王玛丽二世和其妹安妮女王喜好红茶;

(4)以富裕阶层为中心,下午茶的习惯得到广泛普及;

(5)相对于作为男性饮品的咖啡,红茶因受到女性喜好,而成为家庭的饮品。

但最大的理由还是,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抬头,在价格层面上,摩卡咖啡贸易已经失去其优越性,英国为了追求新的利益,而开始描绘独占中国茶贸易的蓝图,这是基于实际利益的政策转变。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南部的广州采购了大量的中国茶叶,逐步开拓了稳定提供给英国茶叶的途径。正因为确保了中国茶叶的稳定供给,英国才得以将自身设计为“红茶之国”。

从宫廷开始的红茶文化

一般来说英国人养成喝红茶的习惯,是在17世纪后半期。据说是以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在1662年从葡萄牙迎娶凯瑟琳·布拉甘扎公主为契机,红茶文化诞生了。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刑后,历经王朝复辟,身为王子的查理二世作为英国国王复辟,并从屈指可数的欧洲王室之中引入了王室血脉。成为英国王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在宫廷生活中享用了贵重的红茶,并加入了从葡萄牙带来的嫁妆中的一部分——具有稀缺价值的白砂糖,从而创造了嗜好红茶和白砂糖的宫廷文化,为英国王室吹入了一股新风。

据说饮用红茶的礼仪也以此为契机,瞬间就在贵族阶层中传播开来。红茶持有的高贵感,也来源于这样的贵族文化。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名叫“凯瑟琳”的红茶品牌,也是因凯瑟琳王后的名字得以命名的。

但据说凯瑟琳享用的,其实并不是红茶。英文的“tea”意思是茶,而茶有红茶和绿茶之分。羽田正所著的《东印度公司和亚洲之海》从各种角度提出疑问,17-19世纪的英国,高级“绿茶”正被贵族社会所接受,由此考虑,王妃热衷的tea不是红茶,而是绿茶之说,也油然而生。

解读春山行夫所著的《红茶的文化史》,其中引用了一段编辑了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一书的乔凡尼·巴蒂斯塔·拉穆西奥对“中国茶”的听闻而写下的文章:“煎茶之水,空腹时饮用1至2杯,可以治愈热病、头痛、胃痛、侧腹和关节的疼痛(中略),此外,还对多得以至于记不下来的众多疾病有效。比方说痛风,就是其中之一。”这段文章,记载于拉穆西奥的《航海和旅行》(大约1559年出版),被认为是将“茶”的效用详细传到欧洲的最早的文献。

如此所述,“茶”作为医药品受到瞩目,因此被英国的王室和富裕阶层广泛接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大众。

(本文节选自《创造世界史的海盗》,[日]竹田勇 著,阿部罗洁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文章原载微信公众号启真馆图书(qizhenguan-book),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