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生无常与永恒之美

2022-04-08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里,贾宝玉在听到林黛玉的《葬花吟》之后,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沉的无可奈何之感。

《葬花吟》里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让贾宝玉感伤不已。贾宝玉由此想到了林黛玉的花容月貌最终会无可寻觅,接着想到了宝钗、香菱、袭人等人,又想到了自己,最后想到了“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在这样反复推求之后,贾宝玉感到既悲伤又无奈,觉得唯有“逃大造,出尘网,始可解释这段悲伤”。

《葬花吟》是林黛玉哭出来的一首诗。林黛玉哭的是青春易逝,红颜薄命,是美好的凋零。而贾宝玉由此想到的是人生无常,是如花美眷和无边光景都如过眼云烟。

林黛玉为春花的凋零而感到痛心,由此想到了自身命运的归宿。林黛玉的心情是悲观的,“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是林黛玉对自身命运的真切感受,也是林黛玉对于美好的事物往往短暂而脆弱的悲叹。而贾宝玉在听到《葬花吟》之后的感叹更加深远。

可以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心态都有些消极。面对美好的逝去,林黛玉和贾宝玉感到无比遗憾却又无可奈何,只能为此感伤落泪。贾宝玉甚至因此想到了“逃大造,出尘网”,觉得唯有逃离这滚滚红尘才能得到精神的解脱。

不过,这种消极心态的背后是对美好的珍惜。正是因为太珍惜美好,所以才对于美好的逝去而感到难以接受,正是因为太珍惜美好,所以才对于自己无法留住美好而感到悲怆不已。

其实,对于人生无常的感伤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面对永恒的宇宙,人类常常对于人生的短暂和有限感到焦虑,从而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忧患感。

面对生命当中的美好,人类会留恋,会因为无法让美好定格为永恒而感到怅然若失。《古诗十九首》里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晏殊笔下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曹操笔下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句子表达的都是类似的情感。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努力建功立业,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实现生命的不朽;有的人选择及时行乐,享受当下;有的人选择用淡泊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用超越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当中的悲欢离合。

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选择和上述选择都不一样。林黛玉是始终沉浸在悲伤当中难以自拔。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贾宝玉对她的爱和人生的诗意,是林黛玉生命当中的养分。

可是,那是一个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是一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是一个不自由的时代。林黛玉担忧爱情得不到成全,担心自己的生命会随时消逝,所以她的诗歌当中承载了太多的悲伤:“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

“曾经离丧”的林黛玉对于生命的脆弱,对于人生的无常有着切肤之痛,而她又是一个对生命充满爱的人,所以她始终难以从生命逝去的悲伤当中的解脱出来,不断地在诗歌当中咀嚼这份悲伤。

尽管在贾府,林黛玉衣食无忧。尽管林黛玉的身边有对自己体贴入微的贾宝玉,有像贾探春、史湘云、紫鹃等好姐妹。可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林黛玉无法建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对此,林黛玉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哭泣。

和“喜散不喜聚”的林黛玉不一样的是,贾宝玉是“喜聚不喜散”的。对于人间温情,贾宝玉格外珍视。他不愿意过积极入世的生活,不愿意走仕途经济道路,极度沉溺在少女带给自己的美的惊艳和温暖感受当中。

纯美善良的女儿是贾宝玉的情感寄托和生命意义,怜香惜玉就是贾宝玉的“事业”,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算一日,贾宝玉就满足了。对于未来,贾宝玉不愿意去想。

贾宝玉对于“女儿”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在贾宝玉看来,少女是最美好的。他不愿意看到女儿嫁人,不愿意看到女儿变老,不愿意看到女儿由“无价的宝珠”变成“死珠子”甚至是“鱼眼睛”,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女儿失去自己的纯真美好,在生命的流逝当中失去美丽的容颜,在生活的打磨当中失去天真烂漫的初心。

可是,贾宝玉却不断地在面对悲剧。金钏儿投井、尤氏姐妹自杀、柳五儿被气病等事件让贾宝玉“神色若痴,言语常乱,似染仲症之疾”。种种悲剧让贾宝玉感到悲愤,感到怅惘,感到无能为力,感到迷茫困惑,心态愈发消极。

如何排遣这样的悲伤呢?贾宝玉无法乐观,却又不甘于绝望。他只能用幻想来自我慰藉。于是,彼岸世界让贾宝玉感到了些许安慰。贾宝玉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上。

晴雯惨死之后,贾宝玉心情很低落。一个小丫鬟随口编出晴雯去上天当“芙蓉花神”了。贾宝玉觉得这对于晴雯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在《芙蓉女儿诔》里,贾宝玉将那个彼岸世界想象得极为美好,有“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尘霾敛兮高星,溪山丽兮月午”。

这当然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唯有这样的幻想,才能让贾宝玉从晴雯惨死的悲伤当中暂时得到解脱。

其实,贾宝玉始终对彼岸世界有渴求。

第五回里,他梦游“太虚幻境”,面对有着“朱栏白石,绿树清溪”,“人迹稀少,飞尘不到”的仙境,贾宝玉感叹“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

第三十六回里,贾宝玉为自己设计的死法是“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为什么会有如此怪诞的想法?因为他太不合时宜,太厌恶现实世界当中的束缚和丑恶,太唯美主义,太理想主义,却又无力改变这个世道。于是,贾宝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当中。只有在那个彼岸世界当中,才有自由,美好才是永恒的,才是有希望的。

当然,曹雪芹是清醒的,他知道那个彼岸世界是不存在的。对此,曹雪芹是深感痛苦的,他深知自己理想当中那个自由美好的世界在当时是无法成为现实的,甚至在梦幻的世界里,也存在“薄命司”。所以,曹雪芹只能用“一把辛酸泪”去祭奠那些逝去的美好。

阅读《红楼梦》,我们能感受到曹雪芹的悲天悯人和愤世嫉俗,也能够体会到曹雪芹对人性的美好理想,对生活的热爱。曹雪芹的“一把辛酸泪”哭的就是美好的幻灭,就是永恒之美的虚无。而曹雪芹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文字把这一切的美好都记录下来,在曹雪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美好成为永恒。

原标题:《人生无常与永恒之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