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格莱美得主伊莫金·希普:数据与音乐的关系,比你想象得要近

2022-04-09 10: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当数字经济被写进规划,各行各业开始把数据当成生产资料,鲜有人了解艺术界与数据的关系。——很好理解,艺术是关于「灵感」的,传统认知里音乐、绘画、诗歌都来自灵光乍现的那一刻,无法定量,自然也与数据无关。但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

日前,英国音乐人、格莱美两度得主伊莫金·希普在接受科技媒体TechCrunch 专访时表示,数据与艺术的关系往往比人们想象当中要近得多。而她本人则在创作灵感和记账分成上都深深依赖数据工具。经由这篇专访特写,我们也得以接近这个平素难以窥探的领域。究竟艺术家们怎么写出脍炙人口的曲调,他们的经济账又有多难算?

以下为专访的全文译出——

Hi,我是 Imogen Heap。

嘿,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为什么音乐家都开始谈数据了?但如果我说,我的大部分创作灵感都是数据赋予我的,或者说,由数据驱动的。你会不会大吃一惊?

在 3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正是数据与技术激发了我大部分的创作灵感。

数据予我以自由

约莫十年前、我正在舞台上表演,刹那间感到异常沮丧——我从来没有感受过完全的自由。总被各种设备、线、场地等等束缚,我觉得我根本无法从笔记本、键盘、合成器与控制器背后走出来,更无法以我真正想要的方式与我的听众深入互动。

这成了我探索全新音乐设备/互动方式的契机——十年里我一直没放弃尝试,直到一款全新的动作音乐设备“Mi.Mu”手套问世。

你知道吗?它的所有音色、曲调与节奏,都是通过肢体动作转化的。我戴着“Mi.Mu”,在舞台上作出各种手势、动作,新的声音出现了。技术和数据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联结作用。我能在舞台上自由表达、即兴创作,跟随听众的情绪浪潮不断生发新的内容、声音与表演,这让所有的表演都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人秀——既是音乐演出,也是即兴表演。

技术与数据赋予了我意想不到的自由。

艺术家的账极难算!

我以音乐人与制作人的身份活跃了近 30 年——相当漫长,但我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一直滔滔不绝。比如,我特别想知道我的最热单曲《Hide and Seek》到底赚了多少钱。

乍听之下,这问题简直容易至极。我自己是制作人、作词作曲者和唯一的表演者,虽然版税分配到了两个不同地区的唱片公司,但要统一管理应该很简单吧!

但实际情况是 ... 你能想象吗?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我雇佣了一个 7 人的专业团队。所有人集中起来追溯到歌曲发布首日,从唱片上市、电视播出、YouTube 上载、流媒体平台与广播播放等各类平台渠道寻根究底,统计数据、整理数据——这些工作整整花了一年时间。

但是,即便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也不能完整了解歌曲收入的细目,比如有些款项是如何、何时、从何而来的。数据缺失、数据集不完整或模糊难以识别等等,各式各样的难题如同一座又一座大山横亘眼前。最后我们只能及时止损。

但我不会就此放弃:「有些事情必须要被改变!」

要彻底弄懂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数据问题,很可能会颠覆你的既有认知。正如我的教训所示,要准确全面地识别、整合与转化所有需要的数据,并且想从中获取洞察,不仅仅是挂在口头上那样轻松。

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或许能更好解决问题。比如,近期大热的元宇宙、Web 3,它们是怎么处理音乐人、音乐作品及其相关数据集的呢?

为了探寻答案,我亲自创建了“创意护照”平台,专门为音乐制作人提供统一的数字身份。你可以简单理解它是一个一致、全面、可靠的声音作品数据集,在该平台注册的音乐人可以统一完成几乎全部网络平台的认证、内容编辑与数据流通等等工作,再也无需为额外的数据统计费心。

这足以艺术家们真正专注于创作——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也是我一直挂在嘴边的:好的数据,为好创作赋能。

以上这些,只是我作为音乐人与制作人在数据之旅中的一小部分探索。30 多年的专业生涯,让我对此深信不疑:好的数据,足以打造更好的音乐世界,激发更多的艺术灵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