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东方艺术中心办芭蕾讲座和百人芭蕾公开课,呈现芭蕾之美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08-06 18:51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9月7日-10日,俄罗斯艾夫曼芭蕾舞团将携两部力作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017/18演出季揭幕,届时,观众除了重温《安娜·卡列尼娜》,亦将见证《罗丹》的中国首演。

为了替名团预热,8月5日,东艺举行了“足尖盛典”会员主题活动日,通过芭蕾讲座和“百人芭蕾”公开课,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芭蕾之美。

让人放松的公开课

“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我们一周不少于4堂基训课,正常的基训课分三个部分:把杆练习、把下练习、跳跃练习,今天我们先练前两个部分。”同济大学教授刘世宁曾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独舞演员,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百人芭蕾”公开课的导师。

因为公开课,东艺素来空旷的大厅也来了个“大变身”:大厅地面被铺上了芭蕾专用地胶,左右两侧各摆了两排座椅,3位老师在台上指挥,百名学员在台下舒展着身体。

学员里不乏幼龄小女孩,最年长的一位阿姨已经50岁了。她们身高不等、身材不一、训练服也不统一,但并不妨碍大家听着老师的指令抬臂、踮脚、旋转身体,动作也渐渐齐整起来。

董女士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芭蕾,改学中国舞后,芭蕾就放下了。自从做了全职太太,她每周都要去专业机构上两三堂芭蕾课,“在教室里顶多二十几个人上课,公开课有上百人,气氛比较好,大家可以互相学习。”

因为迟到,王女士干脆在观众席里跟着跳起来。她在大学里学过芭蕾,如今已有近二十年没跳舞,“平时在家附近的健身房也练过,但主要是健身,动作的规范性缺乏老师指导。今天上课的容量蛮大的,牵涉到八个方位,手位、脚位还有方向感,没有一点基础还真跟不上。”

停下舞步谈起公开课,王女士的脸上堆满了笑容,“芭蕾对女性训练形体、举止很有帮助,公开课的氛围很浓,很放松,让人没有拘束感,希望上海的文化场馆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70多岁的曹女士穿着旗袍,也从听众席加入了舞者队伍,“我小时候在芭蕾舞校学习过,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看到年轻人喜欢芭蕾、学芭蕾,总是特别高兴。”身为东艺会员,曹女士常常提前好几个月买好半年的音乐会门票,“在上海生活很幸福,剧场这么多,很多高水平演出票价也不贵,来剧院不仅能看演出,还能增长知识,零距离地感受艺术,太好了。”

好戏送到家门口

公开课前,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吴洁也通过一场讲座,带领观众提前领略艾夫曼芭蕾舞团的魅力。现场座无虚席,少有人迟到早退。

“说到俄罗斯芭蕾,大家很快会想到马林斯基、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艾夫曼芭蕾舞团能和马林斯基、莫大抗衡甚至齐名,和这个团的艺术造诣以及艾夫曼的艺术眼光有关。”

从俄罗斯古典芭蕾说起,吴洁开始详述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历史,“艾夫曼从小就对编舞有兴趣,后来去了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编舞系。在这里,除了编导能力有所提升,他对音乐的掌控几乎可以和专业作曲学生媲美,对他后来编舞带来很大便利。”

毕业后,艾夫曼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的舞者遵从的技术来源于古典芭蕾,但他始终觉得古典芭蕾的编舞过于陈腐,说故事的方式也过于陈旧。譬如《天鹅湖》,古典芭蕾的程式、宫廷的奢华都得到了极大呈现,但始终看不到白天鹅奥吉塔的内心。

“1977年,艾夫曼成立了自己的舞团,这是要有勇气的。舞团初期并没有得到政府支持,一直没法走出国门。1988年,舞团第一次出国,来到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引起了空前的反响,人们开始期待世界芭蕾舞的历史将有所不同。”

“艾夫曼的创作风格独到,他选择的都是有冲突、有矛盾、有争议的人物,在时代大背景下的那种冲突非常牵动人心。外人评价他是‘心理大师’,他不安于传统模式构建舞剧,而是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矛盾、冲突来诠释作品。”

2015年,艾夫曼芭蕾舞团携《安娜·卡列尼娜》来东艺演出过两场,吴洁也连着看了两场,“当时我们都不太了解这个舞团,看完后大家震惊了,艾夫曼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台上舞者欣长的身体线条、流畅不羁的动作,打动了观众,老少通吃。”

吴洁总结,《安娜·卡列尼娜》抛开了原作里枝枝蔓蔓,聚焦于安娜与丈夫卡列宁、情人沃伦斯基之间的情感纠葛,《罗丹》与之相反,讲述了雕塑家罗丹与学生卡米耶、情人罗斯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孽缘。

艾夫曼的舞蹈设计一环紧扣一环,让人忘了时间的存在。两部舞剧最终都以悲剧收尾:安娜抛夫弃子,立誓要随沃伦斯基而去,却被伪善的情人抛弃,卧轨自杀;罗丹在两个女人之间辗转纠结,最后选择与罗斯结婚,卡米耶心碎至郁,被当成精神病关了三十年,悲惨死去。

“这个世界是冷酷的、伪善的,人们只会聚集围绕在名人的荣耀下,对荣耀背后的人视而不见,艾夫曼提醒我们去关照那些不被注意的人。两部舞剧给我们留下了问号和省略号,要我们自己去反省,去想答案。”

屏幕上,罗丹和卡米耶的一段双人舞连续放了三遍,不管是吴洁还是观众,似乎都忘了时间的流逝。原定一小时的讲座“拖了堂”,但没有人离开。

“上海观众是幸运的,这样的名团带这样的名作来上海演出,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吴洁感慨,“过去我们要看高水平演出都要飞香港、日本,现在好戏送到家门口了,不看是‘犯罪’,一定会后悔。”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