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我们喜欢说“随便”,却不喜欢听“随便”?

2022-04-13 18: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江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

运营/王云汐 

“今晚吃什么?”“随便。”

“今晚去哪吃?”“随便。”

“吃完干什么?”“随便。”

……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对话比比皆是。在国人常用口头禅调查中,“随便”一词常年高居榜首。面对诸如“今晚吃什么”的问题,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脱口而出一句“随便、都可以”,并不觉得这种回答有何不妥。然而,当我们作为询问方,听到“随便”的回答时,却时常忍不住暗暗吐槽——两个人吃个饭真难!那么,不同角色下的我们为什么会对“随便”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双方到底在想什么?近期一项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当我们回答“随便”时……

作为回答者,我们的首要目标是讨人喜欢。人们本质上都非常在乎在他人眼中自己是否随和、好相处,这些特质对于印象管理、社交互动大有裨益。在“今晚吃什么”的问题中,由于询问者已经通过询问对方偏好表现出自己的随和,展现随和的压力便来到了回答者一方。表达顺从与认同或者表明自己的中立立场是传递好感的重要方式,因此,选择不表达任何偏好,代之以“随便、都可以”的中立回应,理所当然成为回答者自认为的更讨人喜欢更安全的回应方式,他们以此表现自己的随和,并争取对方的喜爱。 

当我们听到“随便”时……

    作为询问方,我们迫切希望他人能给出确定答案,以减轻决策负担。在诸如一起决定去哪儿吃饭这样的联合消费场景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自身偏好,也需要考虑同伴的偏好。此时,询问的目的便是期望对方明确说出自己的偏好,以迅速、轻松地作出决定。倘若这时对方回答一句“随便”,决定的难题又抛还给了自己,属实难上加难。

如此一来,由于角色不同,问者和答者考虑的内容各有偏重,导致了偏好表达不对称(preference expression asymmetry),问者希望答者表达偏好,而答者恰恰会选择不表达偏好。在选择餐馆、选择美食、选择电影等多种场景中,偏好表达不对称普遍存在。

这种偏好表达不对称将会导致两种后果:一为社会摩擦成本(social friction cost),作为询问方的我们不欣赏回答者不表达任何自己的偏好,一句“随便、都可以”甚至会让自己对对方心生隔阂、未来不愿意再次发起与回答者的联合消费。二为偏好成本(preference cost),作为回答者,我们有时在“想要去哪家餐馆吃饭”的问题上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却时常为了表现出随和而说出“随便”,由此牺牲了自己的真实偏好。 

如何愉快决定去哪儿吃、吃什么的问题?

对于回答者,大胆说出自己的偏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总以为不表达偏好会让我们显得更随和,但恰恰事与愿违。即使没有强烈偏好,也请至少给出一个候选项,这不仅会让询问者更轻松,也会让自己更讨人喜欢,还会减少不必要的“偏好成本”。

对于询问者,在询问时事先表示“自己不喜欢做决定”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当回答者听到这句话,会帮助询问者进行决策,而不是脱口而出“随便”。

当然,研究结果对于商家也有所启示。预料到联合消费带来的决策压力,可能会阻止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因此,作为商家,想办法让顾客能轻松决定、易于表达偏好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口,商家不妨推出“推荐菜肴”“最多人吃”等标签,以减弱顾客难以选择的忧虑。

所以,当再次面对去哪儿吃饭的问题,当你不想再听到“随便”的回答,又或是当你想脱口而出一句“随便”的时候,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参考文献

Liu, P. J., & Min, K. E. (2020).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for dinner? A preference expression asymmetry in joint consump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7(6), 1037-105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