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香阁】哲学历史话题的轻松写意 ———读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2022-04-13 17: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院长荐书

推荐人:

党组书记、院长何震

推进书目: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百家争鸣并不是陌生的历史话题,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诸子百家的一些典故,只是各家的理论观点是什么,各有什么不同,争论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

正如易中天老师所言,他们遥远,却不陌生,他们亲切而不清晰。

《百家争鸣》用巧妙的逻辑构思,精当的总结概述,轻快的写意笔墨,将一幕幕历史镜头拉近,将一个个观点剖析分解,将一组组矛盾明确比对,轻松愉快之中,历史人物清晰了,理论争端清楚了,惬意享受之中,又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轴心时代的古老中国,思想家群星璀璨,但其中最闪耀的那一颗,应该还是孔丘孔老夫子。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无出其右,孔孟一派执得牛耳,当然也非理所当然,必然饱受争议。

争鸣从孔子开始,以儒家思想为靶子,看似精心选择,其实是史实精准把握的必然。

对礼崩乐坏的忧思,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仁爱拯救世界之路,也确立了争鸣的源头。墨家、道家、法家有不同的方法论,不同的主张。首先是不同的社会理想,也就是各家思想中不同的理想社会。社会问题不可避免,也必然会涉及君、民的关系,深层次就是君权、民权的位阶、构架摆布问题。

从理想社会到权利分沥顺理成章。

与儒、墨、法不同,道家,特别是杨朱关注于个人权利,也即私权,在权利认识上独树一帜。对杨朱理论的介绍,也将议题从治国大道过度到了为人处世的微观视角,也就是怎么做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不同的生存之道。

生存之道,最终都会牵涉到人性的理解,人性的理解也必然会影响到制度的安排。

微观又回到了宏观,最后在制度与人性的纠缠中,分野出德治与法治的最后争鸣。

作者并没有得出结论,其实也有结论,只不过是开启了中华历史的寻根引领,让每一个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求自己的答案。

诸子百家,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许多当时的风云人物,已经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儒、墨、道、法,也有不同的命运,但他们不同的思想,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易中天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精准概括了各家的理论观点,展现了差异,也让我们似乎摸到了一点文明的源头。

乱世如何应对,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道家主张不爱。

仁爱出发点是亲情,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这里有先后,有等级。兼爱来历不明,尊卑贵贱,一视同仁,这里没有差别。仁爱层层递减,最后的结论可能是损人利己,这是仁爱理论的逻辑死穴。儒家理论虽有逻辑问题,但却有人性根据,人之常情基础。墨家主张则完全是无源之水,无法实现。儒家的最后胜出,不无道理。

人的生存之道,老子示弱,为之下;庄子本真,逍遥游;孔子中庸,以直报怨;荀子的自强,墨子的行侠,孟子的仗义,韩非子的防范…基于人性的方法论,韩非是“斗争哲学”,孔子是“中庸之道”,老子是“正言若反”…

诸子的思想抽象而简洁,好在多以故事的形式示人,从而源远流长。

易中天老师是讲故事的高手,他把历史故事以活泼轻快的方式勾联在一起,展示了生动的画面。理论构架更加直观,枯燥的话题灵动有趣,在轻松的氛围里实现了理论提升的目的。

庄子说剑是全文的开始,在逍遥的武侠氛围中,点出了争鸣的象征。

孔子遗志,阴云镶上了金边夕阳,美丽中蕴含的是凄凉。

子路问津,鲁城对话展示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暗示了历史轨迹的不可捉摸,也悄悄的把争鸣的对象立了起来。

秦伯嫁女,买椟还珠,矛盾论者韩非的故事否定的是礼乐仁爱,表达的是功利主义。

杨朱、禽滑釐、孟孙阳的“一毛不拔”辩论故事,解读的是道家思想,对个人与集体关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观念。

无用之树,掩绣美女,狗血李季,墨守成规,韩非之死,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议题,但都在简明的语言中迅速切题,或者是自由的追求,或者是正义的执着,或者是人性的惨淡。

易中天老师最后以能做河伯也不错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的谦虚。

的确,诸子百家的思想远非这样一本薄薄的书能够全面承载,但用如此简洁的语言能够说清楚这么复杂的课题该是多么不易。

我想说的是,能做河伯也不易。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碰见河伯也是难得的机遇,他让我们轻轻松松了解了许多深奥的话题,可能也只是蜻蜓点水,但却打开了兴趣之门,茁壮了心中文化自信的种子。

原标题:《【书香阁】哲学历史话题的轻松写意———读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