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钟捷:幽门螺杆菌被过分强调,要不要杀菌尚有争议

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2017-08-14 14:03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曾经,幽门螺杆菌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两年来,突然就变得家喻户晓。常规体检中也常有幽门螺杆菌的检查,一旦发现阳性,都会心事重重,恨不得马上就能把这个菌消灭殆尽。究其原因,还是癌症给人带来的恐惧。

幽门螺杆菌到底杀不杀?这个问题在业界还有争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钟捷指出,虽然国外有一些共识,例如“京都共识”认为,只要感染幽门螺杆菌就应该根除。可在钟捷看来,国外的标准不能照搬到国内。幽门螺杆菌杀不杀、怎么杀,还是要分人群、分症状,不能一概而论。

钟捷解释,幽门螺杆菌在中国的总体人群感染率大约在50%,即检测呈阳性。所谓的阳性,其实就是设定了一个标准,当检测出的细菌量超过了这个标准,达到了一定细菌量,就认为被感染。“幽门螺杆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没有,绝大多数人都有,只是数量多少不同。”钟捷说。

这1/2被感染的人里面,有症状的只是少数,真正值得要用药杀“菌”的人也是少数。究竟哪些人需要杀“菌”?钟捷给出7类人群:

第一,本身有消化性溃疡的人必须杀。因为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溃疡和导致溃疡复发的原因。如果不杀幽门螺杆菌,即便溃疡治好了,过一段时间也会复发。

第二,早期胃癌手术后的人必须杀。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肿瘤的一个因素。

第三,胃里有慢性淋巴瘤的必须杀。慢性淋巴瘤和幽门螺杆菌有关,但发生率很低,全上海一年最多几十个人。

第四,活动性胃炎患者需要杀。做胃镜发现有明显充血、红肿,活检呈肠化,不典型增生。这可能和幽门螺杆菌有关系,杀菌比留着隐患好。

第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的人建议杀。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因素,但会协同作用,所以建议杀。

第六,胃食管反流的人应该杀。这类患者需要长期吃抑酸的药物,胃里的pH值降低了,环境发生了变化,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第七,不确定因素。感染之后有明显症状,比如胀气,吃少量东西有饱腹感,或者主观上特别担心的人也可考虑杀,但并非一定,有些人杀了细菌后症状并未缓解。

其实有不少体检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本身并没有消化道的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下,要做的不是立马杀菌,而应该做一次胃镜。然后根据胃镜检查的结果,再决定杀不杀。另外,体检时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也并不一定靠谱。特别是抽血检查,即便显示阳性,也只是代表有抗体,并不能说明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呈阳性。相比较而言,呼气检查更准确。

可是,幽门螺杆菌不杀会得胃癌呀,与其留着观察,为何不一杀了之?如今,大部分人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态度都是如此。

钟捷直言,这是一个误区,也是过度炒作的结果。他解释,有些地区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的人患胃癌的比例确实比不感染的人高,但这只是个总体情况,高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相关。会不会得胃癌,不是这一个因素决定,还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

对于幽门螺杆菌,为何不能“格杀勿论”?因为杀完之后,如果还以同样的生活方式生活,还是可能再次感染,这个比例每年有5%左右。中国人吃饭是聚餐式,幽门螺杆菌通过饮食、唾液传播,这也使得儿童中被感染的人群很高。很多习惯不仅仅是习惯,还是一种文化。让中国人都全都采用分餐制进食,并不现实。

当然,会再次感染并非“不杀”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如果杀得不恰当,反而会使得细菌获得耐药性,变得越来越顽固。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切身体会。十几年前,杀幽门螺杆菌有三联疗法,现在用四联,多加了一个抗生素;原来建议用药一周,现在则推荐10-14天疗法。”钟捷说,如果还不注意,将来可能就会变成“五联”。

钟捷强调,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并非吃点抗生素就行,用合适的药物和方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使用合适药物和方案治疗后,患者还需再次复查,确定已经根除。否则,以后再杀就会更难。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