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筹拍10年跟踪3个家庭,这部纪录片真实到扎心:别让爱变成了伤害

2022-04-17 12: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朵朵编辑部 耳朵里的博物馆

“我是一面镜子,我要把父母唤醒。”

这是筹拍10年,历经2年拍摄出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中,一位孩子的呐喊。

犹如惊雷,落到父母心中:当你在埋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可有回头看过自己?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行为,都是你在无形中教会的。

尤其是那些众人眼中的“问题孩子”,他们离经叛道,做着和父母期许相反的事情,看似倔强、不好管,实则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敏感与自卑,还有那说不明、道不出的痛苦。

今天,就和朵朵一起走进“问题孩子”的世界,看看他们的问题,是如何被“养”出来的!

1

孩子的反抗,从过度控制开始

16岁的家明看上去无可救药,当他看到陌生面孔出现在自己的家里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要控制我”!

在要求见父母无果后,他开始暴怒地说起自己做过的过激行为:

“你知不知道控制我会有什么结果?到时候去医院了你们就好过了。”

“我去过几次了,这个疤记不记得,这个玻璃怎么掉的?在这样逼我,你们想控制我不让我受伤也不可能。”

家明急切地亮出证据,期望对方相信自己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然而,他的行为就如同是刺猬,竖起坚硬的刺,不过是为了保护内心的慌张和害怕。

他太害怕被控制了,在他眼里,所谓父母的爱,就是一场窒息的控制。

家明的父亲有着不错的工作,但他却是从苦日子中过来的,他在上大学前,连一瓶牛奶都没有喝过。

虽然他很乐观且坚定地走出了贫困,但他并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相似的路,所以,他为儿子制定了唯一的前进方向——读书。

“我要把我的信仰教给他,永不言败,不要放弃,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过得比我好。”

话里话外,都藏着爱的痕迹,但偏偏因为过度的控制,让家明无从感受:

“他们明明说的是,我自己想干嘛就干嘛,他们从没给我机会干嘛,完了我就很恨他们,他们说话就像逗小孩子一样。”

“我没有自己的想法,买什么,全都是他们给买,买衣服、买裤子这些全都是他们给我买好了。”

“话都没说完,他们就已经拒绝了。”

其实,亲子关系的恶化,都是从小事开始的,没有解释的决定、被打断的一句话......父母会觉得那是自己对孩子爱和保护的一种体现,孩子却只有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感受。

于是对父母便有了敌对的情绪,甚至会为了自由和父母对着干:你不让我干什么,我就偏干什么!

家明便是如此。

爸爸打压他的兴趣爱好,说“画画、唱歌都白扯”,他便“升华”爱好,要去做流浪歌手、背包客,甚至还想要养有毒的宠物。

他真的有百分百的意愿去做流浪歌手吗?

不见得,但他却知道,只有坚持如此,才能证明自己。

所以,家明的问题本质并不是上网,而是把自己放在与父母对立的位置,对“控制”进行的反抗。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人是我的爸爸。”

如纪录片中的这句话,就算是父母,也不能去安排孩子的人生。过度的控制,只会让孩子坚定地踏上希望的反面。

堵不如疏,与其直接否认孩子的想法,不如给他一个试错的机会,给予客观建议,让他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2

孩子的叛逆,从无效沟通开始

如果说父母的过度控制是一场灾难,那被父母忽视,则是另一场磨难。

17岁的张钊在纪录片中一出场,就让人惊掉下巴:

别人家的孩子与父母有矛盾,选择的是离家出走,张钊倒好,他选择的是把父母赶出去,让他们“离家出走”。

不仅如此,在紧张的高三,张钊不仅没有进入充足学习当中,反而在四个月前便已经因为早恋不去上学了。

在父亲的眼里,张钊一直都挺好的,不管是从生活方面还是从学习方面,只是在发现早恋这件事之后,张钊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便拉开了。

有着一定社会经验的父母,很直接的把孩子归纳为需要自己的保护的范围,他们很少和孩子直接沟通,常常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帮孩子解决问题。

这一次同样如此,他们觉得让张钊如此叛逆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早恋。但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干预下,他们才了解到自己忽略的一面。

张钊说:“我不上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搞了个女朋友,我才不愿去上学,其实那个学校,我一说这种话,我爸妈就会说,我说学校很压抑,已经压得我受不了,我妈就会说,学校那么多人,好几千人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

在孩子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扉,向父母寻求帮助时,得到的却时单方面的否认,张钊的内心如有一团乱火,只想找个地方发泄出来,于是他便去做那些父母觉得他不敢做的事情。

早恋亦时如此。

但当心理老师说出张钊的困境时,其父母的反应,还是张钊没有说实话,“骗了老师”。

这就是因为长期的无效沟通产生的结果,他们之间已经不再互相了解:父母以为孩子不过是早恋引起的问题;而孩子早已经把他们不让做的事情都做了一遍。

有效的沟通,是听和说两个方面,听到对方内心的声音,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但在张钊和父母的关系中,这两条途径都被堵塞了。

父母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爱,也不能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于是孩子拒绝在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的同时,也不愿再听父母的话。

爱是善于隐藏的,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难找到藏起来的爱,所以,父母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你的爱和关心,听取孩子的内心话,是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与被尊重。

当“叛逆源头”得到了调和,“叛逆”自然也会消失。

3

孩子的脾气,从耳濡目染开始

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外公外婆均是退休教授,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泽清却是一个脾气暴躁,会动手打母亲的孩子。

在采访中,大家的面色很凝重,因为才14岁的泽清已经辍学在家,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上网下军棋。

当然,如果单单是如此,那似乎从学习兴趣入手便可以解决,但泽清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上网,而是对母亲的辱骂和暴力。

妈妈对他的关心,他都视为是“贱”,有时候送水送饭,都会让泽清暴跳如雷,拽妈妈的头发,把妈妈逼到墙角 拼命打妈妈,用指甲抓妈妈,甚至还动过刀子。

更可怕的是,有一次,泽清当着爸爸的面打妈妈,而爸爸尽管很烦,却躺在一旁,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直到儿子拿起凳子砸妈妈,他才起来阻止儿子。

原来,泽清的父母关系并不好。

在采访中,当被问到晚上十点还没有回来的妻子去做什么了时,泽清的父亲表示不知道,并说晚上很晚才回家,是妻子的常态。

而在第二天要出发,妻子不在家的前提下,泽清的父亲选择等妻子回来收拾行李,并说:

“我都可以想象明天的状态了,明天又在拼命赶火车了,然后她又东西没有收拾好,又说你怎么不帮我忙呀!”

即使可以预料到明天的状态,泽清爸爸依然没有主动收拾行李。

而泽清也吐糟自己的妈妈,不仅会对自己的要求找一些拒绝的借口,还有脾气暴躁的倾向,爸爸面对妻子的强势,便会采取暴力。

在孩子看来,妈妈会被打,是因为脾气暴躁、“自找的”,所以他会用“贱”来说妈妈。

而再返回来看,夫妻关系的不融洽,也影响着两个人的脾气和处事方法。

所以,这不是单一一个人的问题。

虽然在这个家庭里,生活优越,父母不仅为清泽买好了房子,还攒齐了留学的学费,但这个家并没有温度,气氛也十分压抑,清泽在这样的低压下,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暴力。

纪录片中说:“孩子的所有这一些,是你给他的。”

家庭成员在工作中的优秀,让清泽也想成为一个在某个领域有突出成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同时,父母的相处方式,也让他的脾气和对家人的态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有时候,孩子很难教,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子,他也不一定能听进去一句话;但有时候,他又很好教,你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成为他的模板,为他日后的行为打样。

言传很重要,但以身作则,更容易影响到孩子。就如清代文学家魏源在《默觚·学籍》中所说:“身教亲于言教。”

只有让孩子看到你所告诉他的,和你所做的,是一致的,那才能让他从心底认同你的说法。

孩子犹如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你教给他什么,他就学会什么。

我们不需要去做一百分的家长,能与孩子一同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爱和,陪伴、尊重和理解,便足矣!

原标题:《筹拍10年跟踪3个家庭,这部纪录片真实到扎心:别让爱变成了伤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