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面对囤货焦虑,我第一次开始全面研究“下饭”这件事

2022-04-21 10: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alka 风味星球 收录于话题 #速食 1个

社交网络上扑面而来的焦虑化作囤货动力,可激情下单一整箱速食米饭之后才意识到,囤粮的坑也是一入深似海。

刷到朋友圈这样的货架实数会猝发焦虑一把

* 摄 | 阿苏

平时的低碳控糖统统抛到一边,我生平第一次,开始全面研究“下饭”这件事。

听到“下饭”,脑海里第一个开始馋的是六七月份的雪里蕻炒毛豆,冬天自家腌的雪里蕻搓洗掉陈旧的盐霜,斩碎去炒正是时令的鲜毛豆,点睛之笔是要撒一把熬猪油剩下的油渣或者油煎到焦脆的肥肉,炒到水分都蒸发得差不多,一锅子油润又翠绿,雪菜的陈鲜和豆子的新鲜水乳交融,不知道又要消耗掉多少米饭。

*美食台

这种经济的下饭菜炒一次可以吃好几天,剩到第二天豆子更入味了,配着稀粥或泡饭,或者挖一勺浇到光面上,全面激发食欲,却又极清爽,现在想起来,算是小菜界的纯欲选手吧。

*风味人间

再深入思考,你会发现这种“新陈相照”的下饭逻辑其实是万能的。

早春的笋子,四五月的蚕豆,秋天的黄豆,凡是能遵从“雪菜+猪油+时令小蔬”的公式,不挑食材是嫩是老,也不需要多么精湛的厨艺,即便是技术不精的男士把菜切得乱七八糟,炒出来也照样鲜掉眉毛,饭也照样可以一碗接一碗无限加下去。

雪菜冬笋

*摄 | mandy

照着这样的公式,包邮区的菜式绝对应该独立出“下饭小菜”这支分类。

比如老人家冰箱里总会珍藏有一罐的八宝辣酱。新鲜的肉丁、笋丁、鸭胗丁等等,跟核桃仁、花生米这些南北干货同炒,当你觉得它是炒菜,等一大碗甜面酱下锅,炒好装进祖传的玻璃缸封起来,它又分明是一罐子酱。

八宝辣酱的原材料

*摄 | 闹忙

而等过两天在餐桌上看到它弄油赤酱满面油光地再次出场,它又成了双职工家庭凑出三菜一汤的救兵,是菜是酱难以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鱼米之乡,下饭才是原始需求。

很难辨别八宝辣酱是菜是酱

*摄 | 闹忙

“下饭”这件事确实是有共性可循的。只怪老祖宗早已把人类的原始欲望窥探得一清二楚,就像糖油混合物,不需要科学家告诉你多巴胺的产生原理,嘴巴它自己就会告诉大脑,咀嚼吸饱了油脂的碳水,那种丝滑、富足、轻盈的感觉,是对它最大的尊重,如果再向油脂中加入一点香气,那么整个五官都会集体向中枢神经发出愉悦的信号。

加了猪油的腌菜炒毛豆,会让大脑和嘴巴忍不住

*摄 | 梅姗姗

于是深谙此道的祖先们就此不断发明创造,用焦黄的葱油去搅拌细面、用带着肉香的猪油去滋润刚出锅的菜饭……

曾经觉得“下饭菜”不过是物资匮乏时代随随便便过生活的智慧,合着它根本就是使尽浑身解数取悦自己,还是以最少成本。

家中常备葱油,吃饭干活都有劲儿

*摄 | 小林

讲起雪菜、葱油、化开在菜饭上的猪油,仿佛身心已经回到数十年前外婆家的弄堂,农业社会的古早智慧固然会勾起乡愁,但现代食品创造的国民记忆,也许在这个特殊时期更具普适性。

都说没有烧过罗宋汤的居家隔离是不完整的。不是罗宋汤多好做,只能证明物资有限情况下,什么也比不上一罐番茄沙司罐头带来的浪漫更来得经济实惠。

自制的罗宋汤

*摄 | 梅姗姗

但毕竟是长在距离上海一百多公里外的小城市居民,西洋菜式的食谱鞭长莫及,无法共情上海宁的罗曼蒂克,只有供应链铺满周边城市的各种梅林罐头,构成小时候对资本主义工业食品的无限幻想,以及餐桌上的各种兴奋时刻。

一代人的记忆:梅林番茄酱

*什么值得买

当然,擅长自由发挥的爸妈并不吝它们的洋气背景,用菜刀劈开的番茄沙司罐头拿来炒番茄,倒进宽油炒熟的鸡蛋,撒点小葱末,出锅装进蓝边的海碗里,瓷调羹蒯一大勺浇到米饭上,那种酸酸甜甜,仿佛留过洋的西红柿炒蛋,等汤汁顺着米粒排列的缝隙流到碗底,一筷子畅快地铲下去,还别说,我想应该比罗宋汤更下饭。

番茄炒蛋才是下饭YYDS

* 摄 | 老王

后来才知道,拿罐头烧菜,不下饭才难。

豆豉鲮鱼油麦菜是独居以后从外面小饭店里照葫芦画瓢学的第一道菜,微苦的黑豆豉和正好也带苦味的油麦菜竟然负负得正(后来问了广东朋友,似乎还有炒苦瓜的做法),全程不放任何佐料,任其在高温下互相帮助,仿佛湿答答的海风吹过菜地,菜像是自动就做好了。

豆豉鲮鱼

*吃货研究所

唯一发愁的是那种咸鲜滋味空口吃太暴遣天物,就算离开家习惯了不吃米饭,也只好为它破例。一边对听着黄耀明的《十号风球》,一边对自己的手艺沾沾自喜,初尝属于自己的生活,是北京的出租屋里硬拗出来南国感。

这么多年过去了,会做的菜越来越多,西洋的东洋的,版图拓展到全世界,但当不得不回头去重新关注“下饭”这个刚需时,才发现好多菜式真的正在被遗忘。

梅干菜也是下饭菜必备

就如同自从家人开始痴迷养生,那盘用猪油炒出来的雪菜就渐渐消失在了我家的桌子上一样。上一辈人对一罐子甜面酱能吃多久的精打细算,成了年轻人对卡路里的精打细算。

对于也许是新中国第一拨听着“少吃饭多吃菜”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下饭”二字更像一种遥远的浪漫。毕竟近十年里,电脑里有部下饭剧远比桌上有碗下饭菜重要很多。

今天,我们再次囤好罐头咸菜,食品架子里塞满不会坏的南北干货,炸好葱油,炼好猪油,填饱肚子满足食欲之余,是否也能留住许多代人吃饭的智慧?

如果有什么是应当在疫情之后被记住的,希望这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Alka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面对囤货焦虑,我第一次开始全面研究“下饭”这件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