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澳大利亚摄影中心馆长:数码时代返归胶卷,是向往慢的节奏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 实习生 李亚迪
2017-09-01 07:5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前夕,即将莅临上海的澳大利亚摄影中心馆长切里·麦克奈尔(Cherie McNair)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专访。她说:“社交媒体使摄影更加普及,因此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水平也在提高。现在一些人正逐渐远离数码手段,返归胶卷。这种回归反映了人们对慢节奏的向往,希望在一个特殊空间里慢工出细活,而不是浸淫快速即时的数码世界。”

切里·麦克奈尔(Cherie McNair)

澳大利亚摄影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Photography,ACP)总部位于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摄影艺术机构之一。ACP既关注和研究摄影的历史与发展,也在公众对于摄影的普及教育方面有广泛探索。澳大利亚的摄影在全球范围内颇具影响力,另一方面,其土著艺术家的作品也是一道独特风景。

澳大利亚摄影中心馆长切里·麦克奈尔(Cherie McNair)将参与即将举行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前不久与其进行了对话,麦克奈尔就摄影的鉴赏与收藏、澳大利亚摄影中心的愿景、摄影在当下的角色和意义、中国摄影现状等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社交媒体的兴起,尤其是图像软件(比如Instagram),给摄影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她看来,“社交媒体摧毁了摄影艺术的现状(前两次分别是1880年代消费者摄影的兴起和1990年代数码摄影的诞生)。但细心拍摄、饱含意义的照片仍然是弥足珍贵的。”

澎湃新闻:对于收藏者来说,怎样鉴赏一件摄影作品?

麦克奈尔:我建议收藏者选择一些与自己有共鸣的作品。第一件藏品通常印象最深刻,也会对收藏者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有意愿收藏某位摄影家的作品,首先要事无巨细地核查作品的创作过程,然后确保你有正当的收藏或展览权。开启收藏之路后,你可以继续收藏类似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按主题寻找藏品。与商业美术馆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去中小型美术馆观展也是发掘新的、有趣的艺术家的好方法。

澎湃新闻:摄影可以复制,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图像的传播和复制几乎是没有成本的。你怎么看待原作的价值?怎么看摄影的版本和数量问题?

麦克奈尔:价值在艺术领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艺术家在市场上现存的(以及潜在的)作品数量。打印方法、纸张选择以及规格大小都是不可小觑的因素。如果作品从头至尾都是电子格式,可以无限量复制,那就失去了价值所在。版本和数量对摄影市场及摄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仍起着很大的作用。

澎湃新闻:怎么看摄影艺术博览会的角色和作用?澳大利亚摄影中心会以怎样方式参与其中?

麦克奈尔:摄影艺术博览会是理清摄影(或艺术世界)整体走向的一个绝佳机会。越来越多的艺术博览会呈现出商业美术馆、报刊亭以及非盈利空间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说明行业整体是互联的。澳大利亚摄影中心(ACP)是非盈利的,主要目标在于领导并推广澳大利亚摄影,因此在国内外平台上“露脸”是很重要的。国际摄影艺术博览会给了澳大利亚优秀摄影师在国际领域展现自己的机会,也因此确保澳大利亚摄影与国际同步,而不是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

澎湃新闻:澳大利亚摄影中心的主旨是什么?收藏和展示会注重什么领域?

麦克奈尔:澳大利亚摄影中心是澳大利亚一家致力于摄影和新媒体的龙头机构,提供展览、教育、社区规划服务,帮助观众了解摄影在视觉文化中的作用。作为一家历史最悠久的当代艺术空间,成立于1973年的摄影博物馆在过去40多年间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生活中的一支创造性力量。它的总部位于悉尼,同时联合了许多合作伙伴,在国内不同地区和国际平台展示创新项目。

澳大利亚摄影中心是非收藏性机构。我们的展览项目时常变化,但只聚焦于澳大利亚摄影。展览项目很均衡,有调查展、澳大利亚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进行一对一对比的焦点展、主题群展以及客座策展。摄影博物馆每年都会与一家主要合作伙伴联合推出一次大型摄影展,其中既有无摄影机式摄影,也有高清的商业照片。为了保证展览的平衡,新锐艺术家、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和成名艺术家都在展览之列。

澳大利亚摄影师特蕾西·莫法特(Tracey Moffatt)作品

澎湃新闻:在全球范围内,澳大利亚的摄影处在一个什么地位,有怎样的特点?

麦克奈尔:澳大利亚摄影师在摄影的所有重要领域都走在最前沿,在国际摄影艺术界也占据着重要地位。纪实摄影复兴之后,加入此列的澳大利亚新闻摄影记者人数呈指数增长。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澳大利亚的摄影代表是特蕾西·莫法特(Tracey Moffatt),表明了摄影在澳大利亚现代艺术中不可撼动的位置。摄影术在产生之初即受到澳大利亚的热烈欢迎,因为它代表着这个新兴国家正在探求的现代美学。澳大利亚特有的光线与色彩,以及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都为摄影蒙上了一层独特的意味。

澳大利亚摄影师试图在认识和展现世界方面做出新突破。于是他们经常反思过去的风格、技术与流程,同时参与各式摄影实践来磨练自己的技艺。漫长的移民史,以及商业与机构实体中较早地使用摄影术,最终使澳大利亚的摄影国际化。澳大利亚现代摄影将最微妙的部分传达到极致,并且透露出与特殊空间位置的联系。

澳大利亚摄影师比尔·汉森(Bill Henson)作品

澳大利亚摄影师斯蒂芬·杜邦(Stephen Dupont)作品

澳大利亚的摄影师非常多,不胜枚举。其中,辨识度最高的一些艺术家,像比尔·汉森(Bill Henson)、帕特·布拉辛顿(Pat Brassington)、安妮·弗兰(Anne Ferran)等,在国内外市场依然热度不减。

耕耘于传统新闻摄影的摄影师则包括斯蒂芬·杜邦(Stephen Dupont)、安德鲁·奎尔蒂(Andrew Quilty)等。他们既做田野调查,也用长篇叙述的方式记录他们跟踪的社区。

当然,澳大利亚摄影还有一支“异军”——土著摄影师。布伦达·克罗夫特(Brenda Croft)、迈克尔·库克(Michael Cook)、默文·毕肖普(Mervyn Bishop)、克里斯蒂安·汤普森(Christian Thompson)、布鲁克·安德鲁(Brook Andrew)、德斯蒂尼·迪肯(Destiny Deacon)和芭芭拉·麦格雷迪(Barbara McGrady)的作品都非常抢眼。他们使用摄影来探索并表达自身复杂的故事。

澳大利亚土著摄影师迈克尔·库克(Michael Cook)作品

澳大利亚土著摄影师克里斯蒂安·汤普森(Christian Thompson)作品

澎湃新闻:你觉得在全球摄影领域,中国的摄影有怎样的特点?

麦克奈尔:如果没有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过去150年间摄影的发展,恐怕很难去讲中国的摄影。澳大利亚开始接触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尤其是现代艺术摄影。过去十年间,中国摄影经历了巨变:从早期的民族志摄影和共产主义作品转变为世界公认的现代艺术。最明显的变化:之前是传统的纪实摄影和风景摄影,现在的艺术家转而呈现中国现代社会的紧张关系以及社会变革过程。中国摄影既保留了一点传统与历史感,又不断拓宽着摄影的技术与艺术边界。

只要看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rt Centre)的十周年展,看看展览作品的力度与深度,就可以了解中国现代摄影的影响。例如赵半狄的某些作品带有浓厚的戏谑色彩,是非常新潮的虚拟现实做派。另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杨福东。我最早接触他的作品是在2000代初,在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他在世界上名望非常高,但仍孜孜不倦地创作相关的、超前的作品。陈维对我来说比较新,他的作品最近在墨尔本当代摄影中心展出,作品中的力量源自他在表演、音乐和装置方面的实践。

中国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作品《竹林七贤》(2003,35毫米胶片黑白电影,29分钟)

澎湃新闻:澳大利亚摄影中心近期有哪些特别的项目?

麦克奈尔:澳大利亚摄影中心每年都有很多特别的项目。今年的国际项目的重点是参加上海影像艺术展,展出的是莎拉·奥斯卡(Sara Oscar)的作品。在瑞士洛桑的爱丽舍摄影博物馆举办的“影像之夜”展中,我们带来了马修·阿伯特(Matthew Abbott)、塔玛拉·迪恩(Tamara Dean)和乔丹·马奇(Jordan Madge)的作品。最近我们重启了会员项目,在澳大利亚全国推广我们的工作室,以推动摄影的发展。

澎湃新闻: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于摄影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麦克奈尔:社交媒体的兴起,尤其是图像软件(比如Instagram),给摄影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摧毁了摄影艺术的现状(前两次分别是1880年代消费者摄影的兴起和1990年代数码摄影的诞生)。随着这种摧枯拉朽式的变化,摄影技术、摄影业务和用户/观众都会发生改变。但细心拍摄、饱含意义的照片仍然是弥足珍贵的。社交媒体只是图片交流的平台。每个人可以选择发布自己的图片,或者面无表情地刷海量的图。图片的质量和吸引力会有变化,但是在平台的发展和用户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在摄影方面的参与度会提升。摄影兴趣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澎湃新闻:短视频、3D、VR等影像类型的兴起,对于摄影有怎样的影响?

麦克奈尔:3D和VR是传统摄影的延伸,可以通过多感设备让人体验另一个世界或者与其互动。短视频、 3D和VR 都是镜头的艺术,要能够捕捉极富冲击力且吸引观众的图像。技术在发展,摄影的定义、奖项和展览都要随之变化。但对这些浸入式媒体来说,摄影仍然是首要的。随着它们的推广和普及,更多摄影团体会采用这些新技术,而艺术家们也会用新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将它们“玩”出新花样。

澎湃新闻:摄影在近年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麦克奈尔:胶卷大有回归之势。社交媒体使摄影更加普及,因此人们对摄影的理解水平也在提高。现在人们正逐渐远离数码手段,返归胶卷。这种回归反映了人们对慢节奏的向往,希望在一个特殊空间里慢工出细活,而不是浸淫快速即时的数码世界。

在许多现代摄影中,光线的运用是一种重要艺术手段,比如常见的饱和图像、分层色彩和轻洗效果。光线本身也成为很多现代摄影的主题。

此外,从亚洲摄影节的数量可以看出摄影日益攀升的影响力。无论是消费者、新闻记者还是艺术家领域,摄影都越来越流行。网上的摄影俱乐部助力普及摄影术,同时创造了照片分享平台,这样一来,摄影节就可以对此类平台加以利用。摄影节在展示本地摄影人才方面非常成功,由此吸引来的大量优秀人才可以进行深入交流,增进摄影兴趣。目前中国至少有十个摄影节,而且每年还在递增。摄影节绝对是吸引观众的有效手段。

澎湃新闻:时至今日,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摄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麦克奈尔:摄影不仅可以机械地记录,还可以放飞想象。摄影需要细心的构图,同时具有可复制、容易获取等优点。拍摄一幅照片,可以看出一个人摄影技巧的高低,以及眼睛是否敏锐且训练有素。摄影是更大的艺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摄影还有种即时性,可以快速分享给很多人。因此,摄影或许是手段先于主题的。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