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校双创,从众创空间升级换代开始

教育之弦
2017-08-24 19: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提出:

“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探索将创投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纳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众创空间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有效满足网络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依托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共同组成创业孵化链条,通过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专业化服务推动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面向科技革命的汹涌蓝海,高校众创空间该如何定位,又该如何建设?

功能定位

高校以其所拥有的丰富科技知识学术资源、各类专业实验室和设备设施、各类专业人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等天然的资源优势,与社会众创空间在功能发挥上相比,更强调挖掘高校资源、辐射社会服务的角色,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多方位的促进作用。

协同创新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托创新平台深化协同创新。高校众创空间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聚合各类资源和要素为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服务、为企业服务。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师生广泛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获得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满足政产学研用需求的全方位、全链条的创业服务。

人才培养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众创空间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使“中国制造”更多地成为“中国创造”提供更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有机衔接平台

通过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跨高校的技术合作,将高校的科技能力转化为创新型产业能力,为高校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供市场化、便利化、低成本、全要素的服务。通过产业链引导创新链、通过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为创业者打通从科技研究到产业经济的中间环节,铺平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道路。

成果转化平台

科研技术成果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众创空间里,众创空间可以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同时,将全面构建创意落地、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和产业化平台。

创新文化汇聚平台

众创空间“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不断培育着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逐渐形成和深化创新精神和创业理念。

构建策略

要实现众创空间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功能,要实现高校创新创业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和优势利用,要实现借力众创空间载体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必然需要探索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策略。

构建产业需求与高校优势专业结合的对接机制

产业导向是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源动力。高校与产业的开放合作是应然之举。政府充当着科技创新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把高校众创空间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工作同步部署,针对产业需求和行业共性技术难点,根据产业规划在区域重点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对接高校优势专业领域定位高校众创空间建设。

政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分工,紧密对接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内高校人才培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引导和激励新兴优势产业企业与高校合力构建众创空间,使高校众创空间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与产业互联互通的高校众创空间运行机制

高校众创空间是是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的集合,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除了目前打造的线下的物理创客空间、基础设施和技术工具外,还要构建线上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云端服务,以构建线下与线上深度融合的O2O空间。

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全要素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与全链条创业服务能力是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创业平台的核心能力。作为一个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整合交流的众创平台,高校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和高新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聚合高校的教育、科研和创新实践资源,打造具有学校特点和专业、行业特色的众创空间:

➤➤ 推进资源共享,建设高校众创联盟,众创空间的设备、场地、技术人员等可以共享、共用,实现平台资源互联互通,提升创业教育水平。

➤➤ 互融互通多方资源,充分利用高校校友资源多渠道募集创新创业基金,完善“校友基金+风险投资”的新型投融资模式。

➤➤ 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协会举办和组织众创赛事,从而推动“以赛促研,以赛促学,以赛促产”的目的。

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互融共生机制

众创空间是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创新的互融共生的桥梁。改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下,科技创新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在众创平台上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高校科技“创新链”与社会“产业链”,众创空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科技成果信息交流,提高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率。

加强高校众创空间与地方政府、新兴产业行业内企业、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与传统的孵化器、创业服务机构进行深度融合;拓宽学校、政府、企业的合作渠道,通过技术、项目、人才等多种合作模式,增进校企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力度,“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的孵化链条,积极推动高校创客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性”。

构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育人机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做到提质升级,应将“众创”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专业教育中。建立灵活的跨界导师库,通过引进或柔性引进社会优秀的企业家、职业经理、政府部门政策专家、风险管理专业人士、金融界人士等多方人才进人创业导师队伍开展创客教育与创业指导,从而提升创业导师队伍的综合指导能力和水平。充分挖掘熟悉产业、了解市场规律的高校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聘请他们承担导向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辅导服务。

构建立体化的高校众创空间绩效评价机制

要想激励高校、教师、学生、科技人员、企业、产业行业协会等各方利益主体能够以高度的热情和激情投身创新创业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动高校众创空间为产业服务的常态化运行,就需要建立一套客观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既是目标又是标尺,然而目前众创空间的发展中从实践到理论这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建议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法规、行业规范、监督指导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建立一套围绕创新质量和产业贡献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让成果与经济效益、成果与职称评聘等挂钩的激励机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