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老人们活到最后,很容易有被全世界抛弃了的感觉?

2022-04-25 18: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选自“日本世相”丛书之《燃烧未尽的晚景》,作者:[日]斋藤茂男,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S夫妇想免费做社区老人服务的想法,正是基于自身照顾家人的经历。他们认为,弱者和弱者相互提供帮助,找到值得信赖的人,彼此间相互支持、扶助,最终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行统一的调度和管理,而不是选择一条阻碍让人活得更有尊严的道路——这是促进老年人生活独立的思维,其根基来自合作社的运作方式。

《安宁之乡》剧照

“我们一开始做了好多宣传海报,一边做一边受挫,一边做一边遇到瓶颈,但就这么坚持了下来。”S先生和R太太说着看了看彼此,那种默契的神情像是早已取得了共识,哪怕做福利社团、老年社团的想法暂时没取得好的结果,他们也不会轻易半途而废。

“那你们具体想做哪些事情呢?

“举个例子,独居老人病倒了,比如撞到了墙上,如果没有家人的签字,连住院手续都办不了。这里面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大家连哪里有合适的医院和机构都不清楚。我们抱团后,就能集体购买医疗、看护、福利等保险,就像在生活合作社买吃的一样。万一独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了,我们也能保证有人去照顾他们,帮助他们维持做饭、上厕所、起身、睡觉等日常生活,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立即提供这些支援。前提是大家交一笔费用,这样就能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支持网络。基本上就是这样操作的。

有位前不久刚过世的老人留下遗言,说愿意捐献小城里一百五十坪的土地,用于建这个计划中的福利公寓。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用这块地盖公寓,入住者付费搬入,每个人住单人房,大家一起自主运营日常生活,相互帮助,共同做饭,共同享用。

“前提条件一定是相互帮助,按顺序轮班,乍一看好像先病倒的人占了便宜,因为健康的人需要照顾生病的人,但这样不也挺好?大家生活在一起,和投缘的人交流,各出一份力,独立自主地度过今后的生活,而不是呆板地完成上面分配下来的任务——我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想法落地。只是老人的遗言虽然有提供土地的证明,但继承人里有一个人反对,目前还是困难重重……”

///

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的现实

令S夫妇最沮丧的一点是,老年人并没有多么追捧这个计划。不少人的反应是,嗯,计划我听懂了,我也觉得不错,但我还是算了吧……

 

《比海更深》剧照

“那他们万一病倒了怎么办呢?身体不方便了,不还是要去住特殊看护医院,把自己一辈子的东西打包进两个纸箱?医院有规定,只能带两个纸箱的东西。其实大部分人的情况只需要一点点援助就能好好生活下去,但他们还是从家里搬到了离市中心老远的地方,在随随便便盖起来的房子里住着,感觉被隔离在了老人医院一样。更麻烦的是,有痴呆症状的老人还常常不被允许住进去,而住进去的老人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呢?每天早上给他们换衣服的时候,一个人一分钟,唰唰把睡衣脱了,唰唰再把其他衣服穿上,简直像奥斯威辛集中营那样把人逼得紧紧的。而不这样操作的机构呢,就让老人从早睡到晚,看起来也没什么人权。对那些睡不着的、有点躁动的老人,可以凭工作人员的判断来决定用不用安眠药。就是这么乱来。通常夜里只有一两个人值班,要负责看五十多个人的话,肯定会用安眠药让老人睡觉啊。或者,为了不让老人到处走动,绑住他们的手脚。这不就是以后老人要面临的现实情况吗……我真心想改善这种局面。老人们活到最后,往往都是孤独一人,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很容易有被全世界抛弃了的感觉。

现实中,这些独居老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潜在问题,而他们就真实地活在S夫妇身边,过着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七十八岁的老奶奶Hisa就是这种情况,她也是R太太负责配送便当的对象之一。

“马上就要到夏天了,Hisa还穿着冬天的衣服,说自己两年都没去过澡堂了。身上的皮肤都变成了褐色,和这个桌子的颜色差不多。我拉她去市里面的日间服务中心洗澡,她又不愿意。她知道我是谁,但叫不出我的名字,每次都称呼我‘太太’,我估计她的痴呆越来越严重了。”

Hisa的生活日常是每隔一小时外出走一圈,大概走到家门口五六米远的地方,来来回回。我仅想一想就要窒息了,这是多么无聊又多么空虚的生活啊。

“不过,还好Hisa有三个儿子。一个在岐阜,另外两个在东京,Hisa说她绝不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她好像和岐阜的儿子同居过一段时间,但非说什么自己是日本桥附近出生的人,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不喜欢乡下地方。真是搞不懂。听邻居们讲,偶尔也能看到儿子儿媳回来看她,但只有儿子进屋,儿媳在外面等着。要是她和邻居打招呼,说‘母亲受您关照了’之类的,邻居们也会对她客气一点……邻居说起来也是唉声叹气,搞不懂这一家人。”

我听R太太说着的时候,S先生也在一旁诉说他的观点。

“所以说啊,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彼此间也有边界,远亲不如近邻嘛。只有和邻居们相互团结,形成一个网络,组成新的家族形式,才有未来。当然,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也可以成为这个网络里的重要存在。我还是觉得,互助社团,必须得做起来……”

///

双方同意的离世

老年的尽头是死亡。现在的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有没有发生意识上的转变呢?如果能坦然接受老年的到来,珍惜当下每一刻,度过人生的每一天,说不定也能稍微幸福一点地看待死亡的临近。然而,角角落落里若隐若现的老年状况,似乎离这种幸福很遥远。当然,这也可能是我基于自己的有限经验,过于狭隘的看法罢了。于是,我去拜访了一位在某大学附属医院病房工作的护士长,也是我的熟人,想探访死亡一线。

她的患者多是晚期病人,她也因此非常近距离地接触着生命的终点,在病床边守望着病人一点点失去呼吸的瞬间,每年都会直面几十次死亡的到来。

 

《0.5毫米》剧照

在她工作的病房里,有接受过各种外科手术后住院的患者,也有癌症晚期患者。他们住进来后,医生和护士会和患者本人及家人进行深入沟通。据说这种沟通不仅要说明院方的治疗计划,也会坦白告知各种可能性,甚至是生命的最后期限。

“我们积极提供各种信息,并且和他们深入交流,也是为了让患者能更主动地接受治疗。在这个基础上,患者说‘明白了’,就会认真考虑接下来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比如,拿回公司里没完成的文件,在文字处理机上开始工作,或者去医院外面和亲近的朋友热闹一下,还有人去买书。这样其实会过得更充实。

当医生判断最后的时刻快要到来了,他们也会严肃地准备分别这件事。

“可能我这么说有点奇怪,但我最近有种明显的感觉,患者和家属好像彼此间能坦然接受去世这件事了。我认识的一对夫妇,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有一方先离开这个世界,就像当初两个人同意结婚一样。这让人感觉死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而是和生紧紧相连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医生的判断下,患者的家属和亲近的人会赶来医院,和患者一起度过分别的时刻。好好分别后,病人会一点点、一点点失去意识,如果在患者非常痛苦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采用注射药物的方式来减轻病人的痛苦,直至死亡到来。

前段时间有位老人因为直肠癌过世了。作了告别后,患病的丈夫对妻子说:“时间差不多了。就快好了,好了。”他的声音特别温柔,妻子沉默着点点头。两个人好好道别后,丈夫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还有一位男性患者患有食道癌。这位年轻时是企业战士的大男人被医生告知:“万一到了那一刻,气管里的血会止不住地流。”

有天晚上,护士站突然铃声大作,正是这位患者的病房发出的异常信号。医生和护士飞奔过去,但这位患者的气管已经开始出血了。

“这是我们最害怕的出血情况,完全止不住。我们只能赶紧告诉他,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话,快说出来,我们会传达给家人。”也许是提前告知过家人了,患者本人倒是非常冷静地接受了这一刻,说:“我没有什么要说的了,谢谢你们。”说完没多久就断了气。

我认识的这位护士送别了太多死亡,已经看淡了。从她冷静的话语里,我感受到生命燃烧完全后的深邃与平静。原来,还有这种走向死亡的方式。我的心也一点点安定下来。

///

把死亡变成捉迷藏

随着医疗的高科技化,死亡现场也出现了另一种变化。

“比如,八十岁的父亲到了病危时刻,他的五个孩子还有家人都急匆匆赶来东京……”

和我说起这种变化的是一位治疗遗属心理痛苦的研究者,他也见证了很多死亡现场。

“大家聚集在医院ICU病房外的走廊上,守护着最后的时刻。庆幸的是,老人闯过了鬼门关,家人们也就散了,住得最远的人先走了。老人住了一个月医院也出院了。可半年后,孩子们又收到了通知,‘父亲又病危了’。但儿子还要忙着公司的事情,就派太太先过去看看。这次也平安度过了,之后出了院……这么搞了两三次后,母亲对孩子们说:‘等到真正不行的时候我再通知你们吧,别再一个个都跑过来了。’真等到那一刻,结果只有母亲守护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离开了。这种事情在实际生活中不算少见,你不能说孩子们冷漠,或者家庭关系寡淡什么的,也不能说他们好好接受了死亡。从前的人生了病快不行的时候,身边的亲人哇的一声全都哭了,病人在哭声中离开,但现在,大家对最后一刻没那么紧张了……”

还有另一个家庭的故事。

九十二岁的父亲病危,家人们考虑着老人确实到年纪了,说不定这次真扛不过去了,就开始准备殡仪馆和墓穴的事情,一直在身边守着。可儿子也不可能向公司请假一周甚至十多天,就算大家聚在父亲旁边,听他回忆着这一辈子,话也会慢慢说完。结果父亲的身体又好转了,一点点恢复了精神,甚至开始说肚子饿啦,想吃茶泡饭啦之类的。等家人们一散去,又病倒了,没多久又好转了,重复了好几次,连孙子都会开玩笑说:“爷爷不是说下次想吃仙贝吗?”同样的情况经历几次后,最开始的紧张感就减弱了,再也不可能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

“以前的情况基本是电影里拍的那样,孩子们接到病危通知,当天晚上奔到医院,把脸凑到老人面前,鼓励着‘老爸加油啊’,或者在耳边说‘我是个不孝子,对不起,请您原谅’,然后老人才闭眼。结果现在变成了立即好转,还要吃茶泡饭。等到真正的生离死别到来时,已经没了最激动的情绪,好像最重要的时刻已经结束了,甚至有种模拟过死亡现场的感觉。”

这似乎是每个家庭都会经历的死亡场景。反复几次到来的分别,让死亡变成了像“捉迷藏”一样不严肃的事情。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死亡失去了作为死亡本身的魄力,连人类的悲伤都变得有些稀薄。

“美国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提前到来的哀叹’。人凝视着死亡而活着的这段时间,就好像已经死去了一样,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状态,把死亡看成了过去时,从而无法在悲哀与泪水中等待死亡的降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被迫体验着这种新的苦难。

 

《小偷家族》剧照

 

如何迎接老年的到来,仍然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难题。如果我们把死亡降临前的时间变成了空虚之物,那我觉得,在这个时代老去也变成了更加悲哀且辛酸的事情。

///

相关阅读:

《燃烧未尽的晚景》
作者:[日]斋藤茂男
译者:高璐璐
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