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布列松面对面

2022-04-26 16: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书中,布列松忆往昔,说摄影,论世界,谈人生,轻松自如。精彩的言论、精辟的见解、幽默的言辞,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与布列松面对面

文 | 吴重生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下简称布列松)是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近期,我认真阅读了上个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再版的《观看之道——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访谈录(1951-1998)》一书,为布列松真实、率性的性格和对艺术的坦白所惊讶。

终其一生,图像一直是布列松偏爱的语言。本书收集了1951-1998年期间对布列松的12篇访谈。在书中,布列松忆往昔,说摄影,论世界,谈人生,轻松自如。精彩的言论、精辟的见解、幽默的言辞,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12篇访谈时间跨度为近半个世纪,其中大部分内容自从初次发表后都没有再版过。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一个迷人、热情而真实的布列松。

作者:[法]克莱蒙·舍卢 朱莉·琼斯

译者:秦庆林

版次:2022年3月第2版

定价:69.00元

我在阅读《观看之道——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访谈录(1951-1998)》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感到自己正在“约”布列松作第13场访谈。

布列松的人生十分传奇,早年当兵并被俘,他曾辗转到过三十多个战俘营,逃跑过三次。他生平买的第一台相机是徕卡。因自己的钱不够,向父亲借了钱才如愿以偿。布列松对照相机怀有很深的感情:“它不折不扣地成了我眼睛的视觉延伸……它的手感、贴近额头的触感、当我在一侧或另一侧调整视线时的摆动感,让我有裁判的感觉。好像面前正在进行一场比赛,而我要在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掌控比赛的气氛。”布列松讨厌摆拍,他说:“在拍肖像时,我不会摆布被摄者,我观察他,在性格凸显的瞬间按下快门。”布列松从不在放大时裁剪照片,他认为拍摄时取景是唯一的真实,他的那些照片,在构图和布局——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与黄金分割比例丝毫不差。

他在接受西蒙的访谈时这样传授人像拍摄的“秘诀”:“你可能要靠近拍摄对象,拍出的第一张照片就很理想。如果你没拍到,就必须接着拍下去,尽管你心里清楚自己会一无所获。不管怎样,你总有说‘拍完’的时候。此时,拍摄对象放松下来,神态自然,这正是你抓拍到一张好的人像照片的又一个机会。”

塞维利亚,西班牙,1933年

布列松外出时总是把相机拿在手上,而不是放进包里。1957年,在与贝多尔的交谈时,他说:“摄影对我而言是一种记日记的方式,我用摄影记录我的所作所为,我可以在任何时候拍照。我只不过是那些吸引我眼球的东西的见证人。”4年后,他在接受巴比的访谈时说:“摄影带给了我对世界的一种直接的认识,使我能通过一个有意义的细节去记录,摄影是一种理解方式,一种更紧张的生活方式。”又过了12年,他在接受锡德的访谈时说:“有些照片就像契诃夫或者莫泊桑的小说,它们反映的是瞬间,却包含了整个世界。”

艺术是相通的。布列松为了保持自己对拍摄对象的新鲜印象,从来不看到拍摄对象的其他照片。由此联想到我在完成诗歌“命题作文”时,从不看同一题材的名家作品,以免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受到影响。布列松认为,“图像是摄影师性格的投射”,因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个性。

耶尔,法国,1932年

布列松强调,摄影是一项孤独者的工作,摄影师要学会做“隐身人”:“要踮起脚尖慢慢地靠近摄影对象,行为举止必须像感光乳剂,像玻璃感光片。轻轻地、温柔地靠近,永远不要自以为高人一头,永远不要强人所难。当摄影师,首要的是人情味!”

布列松出行喜欢选择火车和轮船,不喜欢坐飞机。他说:“我只需放慢脚步并避免乘坐飞机旅行。一名摄影师不应该奔跑而是要行走,不知疲倦地行走,因此他能够抓住人行道、街角、生活馈赠他的东西。”

对于摄影的未来,布列松是比较乐观的。他说:“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就会有摄影的一席之地,跟诗歌和小说一样。”

圣拉扎尔火车站背后,巴黎,法国,1932年

布列松反对应试教育。他认为正常的学习不会带来任何效果,他甚至没有通过中学毕业会考,却在费内隆中学读一年级的时候,在学监的办公室“偷偷地”读完了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邓南遮和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普鲁斯特的所有作品。

在完成普鲁斯特问卷时,布列松的真实率性和幽默风趣展露无遗。问:“在你看来,什么是你最大的成就?”答:“自己剪指甲。”问:“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特质?”答:“言行一致和直觉。”问:“你最瞧不起的活着的人是谁?”答:“我认为不应该瞧不起人,应该试着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问:“你最讨厌什么?”答:“自己的无知。”

布列松最生动的思想都藏在这12篇访谈中。我推荐《观看之道——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访谈录(1951-1998)》,它适合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阅读。

2022年4月23日中午12时写于北京储云楼北窗

等待电车的两位年轻妇女,莫斯科,苏联,1954年

| 新书 |

《沉默者的话语》致敬马克·吕布

跟随耶鲁学派“引航人”托德·帕帕乔治,直抵“摄影的核心”

跟随格里·巴杰,重新读懂摄影

什么,成就了莎莉·曼?

| 影廊 |

携手半生一道追光逐影:一对美国华裔夫妇的光影世界

| 话题 |

| 影史 |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来稿邮箱:xuhanwen@cpph.com

原标题:《与布列松面对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