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浅说迎春读《太上感应篇》

2022-04-27 12: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兰藉文化 

作者简介:杨琥媚,1998年出生,幼时受外婆影响喜读红楼,有多篇文章发表于网络。

作者

杨琥媚

第七十三回“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写迎春读《太上感应篇》:

绣橘又气又急,一行说,一行就哭了。司棋听不过,只得勉强过来总着绣橘问着那媳妇。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去看。

人人都知晓,贾迎春是针扎进肉里都不吱声的女子。奶妈欺负到头上来,迎春也只想要息事宁人。

她的丫鬟绣橘比司棋更机敏,勇敢地替迎春出头、据理力争,奈何自家小姐的经典语录是:

“罢!罢!省些事罢!”

绣橘忠心为主、不惜得罪奶妈,迎春却置身事外,小丫鬟绣橘多半是寒了心的。迎春为何对真心待自己的人,不表达任何的感动之情?从她翻阅的《太上感应篇》便可找到答案。

《太上感应篇》为道学经典,与《关圣帝君觉世真经》,还有贾敬刻印的《阴骘文》,同为民间流行的三大著名善书。其主要内容是劝世人时刻止恶修善、顺应天道,开篇即讲道: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迎春将一切人情世故置之度外,回避外界纷争,一退再退地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都源自她对道家“无为”思想的深刻认同。

一株小草,是很难从压抑贫瘠的生长环境中长出参天大树的。探春能脱胎换骨实属凤毛麟角,迎春的隐忍退让也是理之当然。

迎春在贾家无疑是凄苦的,父亲贾赦是昏聩无知、不务正业的好色之徒,后母邢夫人不仅挖苦她不如探春,还跟她早早撇清了关系。贾琏夫妇身为哥嫂却把她当空气,就连珍爱少女的宝玉都曾讲过:

“二姐姐又不大作诗,没有他又何妨。”

“天性懦弱、更乏才情”,是众人对迎春的印象。可在曹雪芹眼中,迎春寡淡平和的个性,是一抹超然之美。他对迎春这个人物没有任何的批判,更寓有大爱慈悲之心;从脂砚斋评迎春便可看出:

处处藏舌,人谓其怯,吾谓其超。

在道家思想中,“无为”这个词,被理解成“无行动的行动”或“无行动地安静地坐着”;古人将此看成是一个最高的成就或美德。

迎春的人生态度,是追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她棋艺高超,丫鬟司棋、绣橘皆与“棋局”谐音。迎春对很多事儿都不计较,更不喜热闹,也是合了“观棋柯烂”的典故。

“观棋柯烂”,讲的是晋朝有位樵夫叫王质,一日,他在去打柴的路上,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下围棋,于是停下来专心观看,竟忘了时间。童子提醒王质道:“你该回家了”,王质回神起身去拿斧头,一看斧柄已经腐朽了。回家发现一切大变样,无人认得王质。他提起此事时,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魏晋风骨和道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二木头”。迎春有着超然的大智慧,她实则是心有丘壑之人。

元宵节猜灯谜时,迎春和贾环的待遇是这样的:

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

迎春绝不会为了未得到礼物而像贾环那般难过。其他,人对她的刻意忽略在其看来,真算不上什么事儿。她看得开、放得下。薛宝钗认为她是“有气的死人”。实际上,迎春只是一位把“无为”做到极致的人。

《太上感应篇》全文仅一千多字,极小的篇幅、极简的道理,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段段入心。

其中有一段写道: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迎春大概就是读了这段,才选择不反抗吧。她平心定气地接受所有的不公,相信“司过之神”自有定夺。别人闹便闹吧,迎春只行善事,不与纷争。

她天性纯良安静,且不在意身外之物。下人拿了她的贵重物品去卖,还回来她便接受,若不还她,迎春也只会说两个字:

“罢了。”

她面活心软好说话,自然震慑不住底下的人。宁可自己吃亏,迎春也不愿生出事端,看似懦弱无能,实则超然物外。她遵从的是“无为而治”的理念。

《太上感应篇》中的每一则都证实了“善恶终有报”。这些道教信仰,早已渗透到迎春的骨子里。但事实证明,这些箴言对她是无效的。

嫁给中山狼孙绍祖后,迎春才发现自己并未被太上所感应。在孙家被丈夫任意虐待折磨,得一个“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的终局。

日薄西山的娘家保不住她,神明仿佛也将她忘记。

迎春,从未迎来春天。她的人生棋局,注定是一盘死棋。她从不刻意修炼自己的力量,没有妥善自保的能力。她的善良,换来的是其他人变本加厉的欺凌。

是迎春错了,还是《太上感应篇》不可信呢?在笔者看来,迎春并没有错误解读《太上感应篇》,那些古训也不可能教错人。

一心向善却不得善终,曹公讽刺的不是迎春,而是指出那个时代不给真正信奉《太上感应篇》的人一条出路。

别忘了,这个姑娘求的只是简单平安的日子。独自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她就已经十分欢喜满足了呀。

原标题:《浅说迎春读《太上感应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