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中国有嘻哈》制片人陈伟:下一季“继续普及”

澎湃新闻记者 杨茜
2017-09-04 18:2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不论你原本听不听嘻哈,懂不懂嘻哈,爱不爱嘻哈,只要你混迹网络,这个夏天就难以逃过嘻哈魔掌。

从微博热搜、公众号到各类音乐应用推荐,连将要开始的小清新代表“简单生活节”,都刮进嘻哈风。风靡程度大大超过一两年前的民谣,直逼当年摇滚“一无所有”的势头。

不得不承认,爱奇艺打造的《中国有嘻哈》带动了这次乐坛震动。

马苏为PG ONE打CALL视频截图。

第一季将近尾声,原本的流量担当吴亦凡现在已经无法跟选手们争夺热点。

以前在嘻哈圈子里拥有3万粉丝的偶像派PG ONE,现在微博粉丝量是340多万,随便一条微博评论数就几万,他的“迷妹”马苏发动圈内好友给他录加油视频,他的女神范冰冰也得给面子露脸。而他所在厂牌红花会和另一选手GAI的恩怨情仇故事会承包了近期微博热搜,知乎争议话题,和大面积公众号选题。

记者在现场看过一次节目录制,三组制作人坐在台上,但台下的观众全程呼喊“PG ONE”,另一波就是GAI的“homie们”的喊叫,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热狗”、张震岳、潘玮柏,甚至吴亦凡都完全不在这群年轻人眼里。

这个情况,是节目总制片人陈伟想得到,又没想到的。

《中国有嘻哈》总制片人陈伟。图片来自陈伟个人微博。

热度至此,陈伟愈发兴奋,他这个年纪,自然本不听嘻哈。如何看了美剧《嘻哈帝国》才想起做这个节目,又如何和老板龚宇一起面对赞助商的嘲笑,撤资的坎坷道路,这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已经在圈里圈外传开。

“哪有那么神奇,我怎么可能看个美剧就对这个文化感兴趣了?这没有逻辑关系的事。”陈伟坐在会议室精神抖擞地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实际上他已经连续很多天睡不足4小时,近期最大愿望是“戒掉”睡觉。

【1】

最开始其实是《嘻哈帝国》和《少年嘻哈梦》主人公的命运波澜让陈伟心潮澎湃。“我跟着主人公的命运,看着那些孩子们是怎样爱上嘻哈,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可以跟歧视他们的上流社会反抗,而且是通过非暴力的音乐方式表达。这是个剧情代入的过程。”

这种用音乐反抗命运的故事让成长于摇滚洪流中的陈伟重新找到激情,他称之为“通感”。

《嘻哈帝国》剧照。

这种“通感”促使了他下决心。毕竟已经进了综艺行业,不可能这时候再转行拍剧、拍电影,他要把美剧中获得的心潮澎湃表达出来,只可能是剧情式真人秀,把秀里的选手“塑造”为剧里主角。

“我只能以真人秀的方式,而且是剧情式的,比任何真人秀还要剧情强烈,通过2000到3000比1的素材剪辑,重构故事线。这个过程里满足两点,一是能相对还原真实的,二是这个还原通过强剧情传达出来。”

《中国有嘻哈》开播初期,用吴亦凡的freestyle作为病毒营销。

他认为这种“通感”也是让节目最后火起来的原因。在节目刚刚用“freestyle”造出知名度时,一个跟他年纪相仿的电影圈朋友聊天时问他为什么总不睡觉得工作?“我说片比不一样,你是3比1,4比1,我们是2000比1,3000比1的,我朋友说你们在干嘛,烧带子吗?!”

最后这位从来不看综艺也不听嘻哈的朋友耐不住好奇,“以审视的态度”要求去节目录制现场感受一下,正好赶上制作人公演的那场。

被收了手机,专心看完了张震岳、热狗唱《差不多先生》后,这位高冷的电影圈朋友兴奋得冲到陈伟休息室,冲着陈伟高喊:“这就是当年我听崔健的感觉。唐朝!黑豹!摇滚新中国乐势力!香港红磡演唱会那个感觉啊!”

陈伟说这个故事时还在咂摸着发笑,“把那个哥们给弄炸了,这不就是我们年轻时候听摇滚的感觉吗?完全氛围一样,心情一样,渲染也一样,无非就是他们唱的我听不懂嘛。”

冯小刚在看了总决赛后,对《中国有嘻哈》盛赞有加,同时不忘为自己的新电影做一下宣传。

陈伟以当年对摇滚的热爱在做这档节目。当年因为时代,喜欢摇滚,喜欢小虎队都被称为叛逆,他不想再让喜欢嘻哈,喜欢TFBOYS的这一代,再不被理解。

为了让小众通感成大众,他搭上从业几十年以来,在圈内的所有人脉,关系,经验,能力,“渣都不剩”。

陈伟启动项目前跟同行们喊话,“如果我们做不好,你就不要动这个心思了,几年之内不要碰嘻哈选秀了。”

不得不承认,《中国好声音》前三季制片人陈伟、《蒙面歌王》前两季总导演车澈、《奔跑吧兄弟》前三季总编剧岑俊义、《跨界歌王》总导演宫鹏,这样的组合确实是目前市面上综艺节目的极高配置。

故事线的丰富,成为《中国有嘻哈》和其他综艺最不同的气质。第6期里,没有选手开口唱一句,仅仅是导师选手开门关门互选就撑满整集,还能让你不知不觉就看完了,然后感慨喜欢的选手有没有选对人,整出了悬疑感。

【2】

毕竟时代不同了,对摇滚的热爱能承载同样的爱与和平,但承载不了完全陌生的圈子文化。

在《中国有嘻哈》筹备阶段,头一个质疑毫无疑问来自客户,谈合作困难重重。跟客户画饼画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是被对方扔了一脸的调查文件。

“他们指着那些数据说,嘻哈在音乐应用里的用户群连电音的一半都不到。”陈伟倒也没有崩溃,他跟客户解释分类是有问题的,“难道周杰伦、潘玮柏没唱过嘻哈吗?韩国那些歌不算嘻哈吗?很多歌是被错分到流行这个类别去了。”

“四强”之一艾福杰尼。图片来自@中国有嘻哈

参赛选手黄旭。图片来自@中国有嘻哈

另一个质疑来自节目里的角儿们。

4月初,陈伟在北京高碑店一个录音棚里见到了艾福杰尼和黄旭。艾福杰尼一进门就开始diss,原因是录音棚墙上贴着的海报上,这个节目名字叫《下一个偶像》。

这是前不久陈伟对客户的苦口婆心起了点作用,客户答应给钱,前提是改个节目名,别跟嘻哈沾边,得造出偶像。

“艾福杰尼一进来就说,你们怎么回事,是不是骗我来,我要参加的是嘻哈节目,不是偶像节目。我们解释名字是暂时的,节目纯粹做嘻哈,艾福杰尼还是说感觉被骗了。”

试完音,陈伟仔细听着编剧问艾福杰尼:如果吴亦凡当制作人,他怎么看?显然这是除了节目名以外,最尖锐敏感的问题。

艾福杰尼说可以接受,“吴亦凡OK啊,他有那么多粉丝,有十分之一粉丝能喜欢我,也吓死人了啊。”

不过也不是全都这么和气,因为爱奇艺是主流平台,当场拒绝节目的rapper有不少。拒绝之后陈伟也没太过担心这个事,海选当天他和岑俊义、车澈一人捧一杯美式,蹲在8个安检口前面数人,发现约谈过的熟面孔几乎都来了。VAVA参加节目前在上海不算最知名的rapper,而上海的整个rapper圈几乎都拒绝了节目组,VAVA犹豫得给成都CDC说唱会馆的Ty打电话问他来不来,Ty的态度似乎并不太积极。

VAVA一路闯到“六强”。图片来自@中国有嘻哈

“一方面,态度表达很重要,另一方面,嘻哈的春天可能要来了,谁不想赶到第一波呢?这是难得一见能走起来的机会,谁也不想自己音乐默默无闻在小圈子里。当时粉丝最多的是TT,10万,PG ONE,3万,这都已经是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了,偶像派kol了,你想想。”

陈伟亲自感受过这帮rapper们的困境,三四月份他有时会跟着各路编导去约谈rapper,对话过程他自己都觉得魔幻。

“问他们平时都什么时候玩hip hop,他们说不工作的时候都在玩。问他们有商演吗?他们说,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场。然后费用多吗?回答说,那低于三百块钱我是不去的。你听这个语气,‘低于三百不去’,那意思是就这价格还有商量空间。大部分人都这个状况。我们找到GAI时,他的主业是在酒吧唱李宗盛的歌,他连两百演出费都拿过。”

“四强”之一GAI

“四强之一”Jony J

在粉丝们的心里,刚刚开完巡演的Jony J,正要开巡演的GO$H厂牌,以及全员帅炸天的红花会,都是嘻哈圈内偶像级,但拿到主流世界里,除非是富二代,谁也不能轻易拿说唱当主业,演出费之低,让陈伟和导演组咋舌。

来不来这个主流平台办的主流节目,至今在rapper圈子里也还在吵,第一季大约来了全国五分之二的知名rapper,“国内值得一听的rapper歌手”名录下,还有大量人物未登场。

至于已经来了的这些人,陈伟说其实他们从没挣扎过“主流节目是不是适合自己”这个问题,“第一他们是自信的,对自己音乐是自信的。第二他们对地下rapper和主流节目怎么结合是有想法的。来的人,不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矛盾。”

参赛选手bridge

【3】

Rap从美国传进国内以来,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代人物。正式把纯正说唱不加乡土化演绎出来的是崔健这代人,接下来在2000年左右,跟着唱片市场不断弱下去的几个流星般划过的说唱组合,然后便是trap兴起带来希望,满地开花厂牌林立的时代。嘻哈这玩意儿本就起源于街头和帮派的底色,偏偏态度鲜明,个性张扬,以“酷炫帅”为重要标签,因此成了商业和时尚界的合作宠儿。

当印着Supreme的白T恤一件难求,与LV合作的红卫衣穿遍娱乐圈,讽刺的是,尽管重庆、成都、西安等亚文化发达的城市嘻哈厂牌众多,嘻哈却依旧以地下生存为主,rapper们依旧过着那“三百块一场演出”的日子,压根没有什么时尚圈子的临幸。艾福杰尼跟记者说,他早就感觉到今年嘻哈的春天要来了,陈伟当然也敏锐得感知到。

“四强”

“我们身边很多潮牌、奢侈品,其实都是嘻哈文化的底子,反戴帽子不嘻哈吗?帆布袋写字母不嘻哈吗?明星们去买的潮品,都是嘻哈的底子。2016年我才知道,BIGBANG也是嘻哈。”

陈伟思索了一圈,一拍大腿发现,不是嘻哈在国内小众,是国内对嘻哈的定义太小众。“我们都在嘻哈的包裹下,原来你喜欢的,你用的,追的,潮的,都是嘻哈,只是没人告诉你,其实归结起来,那就是嘻哈。”

这个问题一想通,陈伟觉得嘻哈文化“临门一脚”的时候到了,“我干过太多扯着淡的事,早一年太早,晚一年太晚,拼了命也要在今年做出来。”他立刻着手做了启动《中国有嘻哈》项目的第一件事——亲手注册设计潮流品牌。“这可能跟以前所有的综艺节目都不同,其他的都是先做节目,周边品牌都很少,嘻哈不一样,我是倒着来,一定要先注册潮牌,因为它的商业性太强了。”

潘玮柏的话筒上有“R!CH”字样,意为“Rising!Chinese hiphop”。

这个品牌就是从节目第一期就开始出现的,金链子上写着,话筒上套着的“R!CH”,是“Rising!Chinese hiphop”的缩写。事实证明,节目进行到中后期,嘻哈商业性特征逐渐显露,PG ONE、TT、Jony J等人穿的衣服品牌已经成为各个时尚博主的热点话题,PG ONE的同款帽子到处都是。

网络上出现大量与《中国有嘻哈》相关的“XX同款”商品。

他感慨Supreme在美国能登上奢侈品大堂,在日韩能成潮流趋势,这已经证明,在商业和时尚都已然上升为重要话题的国内,嘻哈也将因为潮牌而有强有力的后劲加持。“无非就是我们慢了美国、日韩几年的脚步,整个世界就是往这个趋势发展,不可能逆势发展。”

陈伟已经不是单纯的综艺制作人,他认为自己正逐渐变成产品经理的思维,他其实根本没有多在意《中国有嘻哈》到底能办到第几季,会不会中综艺魔咒一年冷清过一年,他的重心已经在于,这场嘻哈界的“华山论剑”会带来多大的市场,能让爱奇艺嘻哈板块有多少可能性,比如跟各大嘻哈厂牌合作,比如做相关嘻哈文化产品。

“如果有一天这个节目没人看了,我就亲自终结,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化作了泥土,没什么可惜。”

PG ONE差不多成了全民偶像。

有人不断问陈伟,摇滚曾风靡,民谣曾红火,你凭什么赌一档节目会带起一种文化?选手们的粉丝不是理所当然会转为嘻哈文化的跟随者吧?

陈伟“真相了”一般地笑,“当你小众的PG ONE老公成为大家的老公,不足以满足你炫耀的心态了,你就要去美国找找‘老公’了。无论怎么样,本质是人性。全世界所有发明都是因为偷懒,所有成就都是因为显摆。我拼了老命做的事情不也就是为了炫耀吗?只是炫耀的东西看上去更高端,不单纯是金钱而已。跟着自己的喜欢走吧,从心,Follow your heart。”

【对话】

邀请吴亦凡没碰到什么问题

澎湃新闻:想到这个节目会火成这样吗?

陈伟:我知道确实会火,为了这个节目我用了这个行当十多年来所有的经验,人脉全都用上了,一点渣都没剩。

我跟所有人说,如果我们做不好,你就不要动这个心思了,这几年之内不要碰嘻哈选秀了。我已经用这个行业里最先进的制作理念,最好的平台,我把所有的资源都配到中国最高配了,别人还想什么啊。

《中国有嘻哈》第一季四位导师,从左至右:张震岳、热狗、吴亦凡和潘玮柏。

很大一部分人是不相信我们能做好的,纷纷告诉我们客户,不要来。rapper们也有质疑的,但是后来海选当天都来了,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当时粉丝最多的TT啊,5万粉,PG ONE,3万粉,这已经是kol了,偶像派kol了。现在随便发个"我要睡觉了",评论都上万;VAVA参加个嘻哈头条,素颜又上热搜了。我也很莫名啊。

澎湃新闻:有人说《中国有嘻哈》作为真人秀剧情太drama,很作秀的感觉。

陈伟:我要做个嘻哈选秀,能找到的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就是通过剧情。相对真实就是通过剪辑,给你看我想给你看的东西。

我知道的是主流rapper和地下rapper之间有剑拔弩张的矛盾,我就要还原给你们,当然到最后你会发现,在相对真实里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性格上的脆弱、坚硬,但我觉得这就是观众想要看到的东西。

吴亦凡已荣升新一代中国好导师。

澎湃新闻:邀请吴亦凡时,有没有什么问题?

陈伟:没有,完全没有,他是真热爱啊,做嘻哈是他最最感兴趣的事情,本来他是要去北美重新做专辑,他就把北美的事情往后推迟了,给我们空出档期。

澎湃新闻:你感受到嘻哈的魅力,和你当年追随的摇滚有相似之处吗?

陈伟:年轻的时候听摇滚的,很多共同之处,爱与和平嘛,摇滚也是强烈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和表达,嘻哈也是一样,带有清晰的个人表达特点,只是承载方式不一样。摇滚更加激烈一点,可时代的问题,现在的人还愤怒吗?都在自嘲,都在丧。

《中国有嘻哈》是网综,互联网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同类。找自我认同,自我表达。加上本身,商业是要追着潮流走,而潮流没有抓手,只能抓着嘻哈,以及现在社交形态下,最终你会发现,年轻人的表达方式载体就会变成嘻哈。

我其实就是用我当年对摇滚的热爱来做,搞艺术创作的人讲究通感。

参赛选手小白。图片来自@中国有嘻哈

踩住时代的节拍

澎湃新闻:选手说,他们是感觉今年,一切都好了很多,嘻哈的春天确实是要来了,非常明显的感觉。你是这样感觉吗?

陈伟:这个……我吧,还真的是因为看了《嘻哈帝国》,感受到我们身边很多潮牌,奢侈品,其实都是嘻哈文化的底子,原来这些明星们,他们去买的潮品,都是嘻哈的底子。2016年我才知道,BIGBANG也是嘻哈。

这一代的年轻喜好的氛围,都已经被嘻哈改变了,好些年了。所以我说,要用通感来传播,原来你喜欢的,一直是嘻哈。

第一季参赛选手VAVA。

澎湃新闻:嘻哈的商业性是你预判到未来它比其他音乐类型更有强劲推动力的原因?

陈伟:有很多人一直在质疑,节目过去后嘻哈就不行了,就怎么怎么地了。我就想问,美国后期在支撑的是啥,韩国后期在支撑的是啥,明明嘻哈在美国能持续火,在日韩欧洲能持续火,你告诉我它在中国后面就不火了,你告诉我中国后面会火啥?二胡吗?

《中国有嘻哈》录制现场。图片来自@中国有嘻哈

澎湃新闻:另一种说法是嘻哈最后会趋向于圈层文化,类似于二次元,有自己圈子,但也不会大众。

陈伟:二次元有门槛,有次元壁,而且没办法变成潮流产品,嘻哈可以啊。现在trap已经让嘻哈更接近于大众审美,商业和流行。我们全在嘻哈包裹下,你告诉我小众?是嘻哈原本的定义太小众了。

澎湃新闻:这些厂牌今年以前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嘻哈之前在国内闹不出动静?

陈伟:早一年不行,晚一年晚了,所以我拼老命要做,要踩住时代的节拍。我干过太多扯着淡的事情了。2001年,我做户外真人秀,是不是扯淡?当时全中国只有5个人做真人秀。

仓廪实而知礼节,你肚子都吃不饱还关心别人在干嘛。你只能关心自己下一步在哪,买不买得起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去考虑生活的东西,可以考虑爱好的事情了,(考虑)态度,我要表达什么态度了。

大众能接受嘻哈文化的时机已经到了,只是没人敢踢开这个门嘛。

澎湃新闻:也有说法是,大家喜欢的是剧情,不是嘻哈这个文化?

陈伟:这是一个过程,你喜欢的是PG ONE,然后你觉得不行了,第一不足以满足你的娱乐需求,第二不足以满足你的装x心态了。

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后摇呢。欧阳靖被淘汰的时候,我用了半首后摇做BGM,那首后摇从几十的评论到了999+,你看下面的评论,你就知道喜欢后摇的人的痛苦,“你们这帮喜欢嘻哈的别来掺和行吗?你们懂后摇吗?嘻哈狗滚出去!”

你说多好玩,玩嘻哈的成为大众的嘻哈狗。

欧阳靖大概是节目中唯一实力无争议的rapper。图片来自@中国有嘻哈

第二季会到北美请更多华裔参加

澎湃新闻:第一季时,你们承担了普及推广嘻哈的责任和作用,第二季会承担什么?

陈伟:继续普及。我更喜欢称为多元,我会到北美赛区,让更多华裔来参加,让全世界都知道名字的人来做制作人,让北美赛区选出的跟中国本土选出的来PK。

还有我会选更多的类型,比如藏语。这季我怕大家接受不了没有选进去。还有嘻哈里更小众的分类,雷鬼嘻哈,爵士嘻哈,这季都没有展现。

嘻哈只是青年文化的一个突破口,很多东西我们做事情最大的难题是没有造血机制,我现在可以通过嘻哈巡演,比赛,运营,让更多年轻人喜欢嘻哈,玩嘻哈,我们也会帮助这些厂牌,我帮他们办比赛,选新人。

我现在看到的不是一个节目,它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功能,我可能会主动终结。它就像一颗果实落在了土地上,把整个树都滋养了。

嘻哈已经攻占了“马栏山”。图片来自@快乐大本营

澎湃新闻:会不会觉得其实很难实践嘻哈文化的本质?嘻哈来自街头,有许多发泄,情绪化表达。

陈伟:你觉得现在充分吗?到最后做大众和流行,你必须考虑到价值观的传递。我们没有分级,你不能保证你的孩子不点开去看,我也有孩子,当他长大看到第N季,学了一堆脏话回来,我不是作孽吗?因为他没有分辨能力。

PG ONE有一段很精彩的连续6个双押,第4个韵脚是脏话,其实你换另一个韵脚也成立,它就是个语气词。我是不允许补录的,连吴亦凡唱跑调了也没有补录。那我就换声母,从他自己唱的某个字的声母换过来。这首歌在其他地方你该怎么唱怎么唱,但是在这个舞台不行。

再说了,美国有很多歌手一句脏话不唱,jay-z就不唱脏话。孙八一也不讲脏话。

被大家戏称为“商务哥”的孙八一

民谣跟潮流没有嫁接

澎湃新闻:从你的角度说,嘻哈文化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伟:其实是自由与平等。自由的表达,平等的交流。这是比任何节目都平等的节目,无兄弟不嘻哈。潘玮柏要改变一个决定,要跑到所有选手面前说。所以他们是制作人,不是导师。

其实嘻哈这个领域里,谁能做导师?阿姆来了也不能教你怎么唱,每个人的flow都不一样。特别像华山论剑,每个厂牌就是门派,三个月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我们呈现到观众面前。

澎湃新闻:会担心跟民谣潮有相似处,没多久就颓了吗?

陈伟:没有,因为民谣没有衍生产品,有Supreme吗?它跟潮流没有嫁接。一个文化不会像一阵风一样吹过而已,底层原因是这个文化有根基,有市场,民谣文化并没有,民谣只是一个时代的需求,大家浮躁了那么多年了,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但是需求归需求,清汤小菜是清汤小菜,不能老吃。最后还是得跟潮流大势走。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