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归⑤|重庆贫困村农民返乡办农家乐,有人一年营收180万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邱萧芜
2017-09-06 09:29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编者按】

“城归”,简指从城市返回乡村的创业人员。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

“城归”群体越来越多,带来的是人口红利的升级。这是中国农村从治理到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升级,跨越城乡鸿沟的重要路径。

8月22日起,澎湃新闻推出《城归》系列报道,以期展现中国近年来乡村发展新图景。

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一景。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王鑫 图

石金鱼食言了。

当年,他离开所在的村子外出打工时,曾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再也不回来”。结果,他又回来了。

石金鱼,35岁,重庆綦江区石壕镇万隆村村民,几年前,这里还是重庆最南的贫困村。“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一天三顿沙沙饭,肚皮烤起火斑斑”,曾是这个村子的真实写照。

2014年,当地政府提出将万隆村打造成高山休闲旅游名村,“筑巢引凤”陆续将“石金鱼们”吸引回家来,他们拿出在外打工的积蓄,甚至借钱贷款,办起了农家乐。去年底,该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已增长到12137元。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返乡创业行列。綦江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王宗验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自去年2月以来,全区新增返乡创业者9705人,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3194人;创办经济实体达8491户。石金鱼所在的“万隆花坝旅游一条街”就是该区打造的一大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贫困村变旅游村
村民石金鱼将刚送到的电视搬到各个房间。

7月5日中午,澎湃新闻记者见到石金鱼时,他正忙着把刚送来的电视机搬到新建的农家乐各个房间。

“我在赶工期,事情有点多,我一边干活一边跟你聊,可以吗?”说话间,这个穿着蓝色的衬衫和牛仔裤、踩着凉鞋的“打工仔”从地上抱起一台32英寸的液晶电视,疾步上了楼。

尽管气温只有24℃,石金鱼说,他从早上8点开始基本没停歇过,被打湿的头发贴在了额头上。

石金鱼修建的“农家乐”即将完工。

石金鱼的农家乐为3层砖瓦楼房,500多平方米,已进入收尾阶段。他想尽快完工,开门迎客。

万隆村地处重庆与贵州交界处,平均海拔1420米,森林覆盖率超过90%,夏季平均温度18℃,是避暑的好地方。之前,当地村民却不这么想,他们眼中的万隆村,又偏远又破败,逃离这个贫困村,走出大山曾是村民们的共同心愿。

还在读初中时,石金鱼就萌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毕业后,他学习开货车,开始在重庆、贵州等地跑运输。

尽管生意好时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但常年在外奔波的石金鱼渐感疲惫,他用这些年的打工积蓄在綦江城区买了房,准备做小生意。但思来想去,石金鱼都没找到合适的项目。

2014年,万隆村被列入重庆市级重点扶贫村。为甩掉贫困帽子,当地政府结合万隆村地理优势,确定将该村打造成为高山休闲旅游名村。政府整修了公路、人行步道和便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原来一到下雨天就变得泥泞不堪的万隆村一去不复返。

“忙一个季度抵过去忙一年”

去年,赵本高打造的“花坝客栈”营业收入达180万元。

今年42岁的赵本高是村里首批被召唤回来创业的村民。经过20年打拼、在重庆主城拿着高薪的他嗅到了商机,投资200万元将自己修建不到两年的新房扩建为农家乐。2016年,赵本高打造的“花坝客栈”营业收入达180万元。

赵峰江的妻子在整理客房床铺。

村民赵峰江对返乡创业前后变化的感触更加强烈。早年,他和姐姐一起去深圳打工,姐姐进服装厂,他进电子厂,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重复流水线作业,日复一日。

“每天机械式地干活,加班加点,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块钱,也学不到任何技术。”赵峰江说,在那种环境下工作,毫无乐趣可言,住宿的条件也很差。除去开销,一年到头攒不了多少钱。得知家乡发展旅游产业,赵峰江回来了。

赵峰江给澎湃新闻算了一笔账:他开的农家乐有二十间客房,最多可容纳40人居住。每人每月包吃包住收费1800元,按一半的入住率计算,一个月就是3.6万元。一般来说,七八九这三个月是旺季,三个月就可以收入10.8万元;如果住满,收入翻倍。

参照前两年万隆村“一床难求”的情况,赵峰江预计,今年的收入能保证在15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忙三四个月,就能比过去一年挣的钱还多,况且在家里,你说舒不舒服嘛。”

万隆村把当地农产品放到网上出售,增加村民收入。

万隆村党支部副书记穆文彬介绍,全村人口1735人,有八分之一的村民常年在外地打工。在搞旅游开发之前,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只有3200元左右;2015年底,该村的农家乐由3家增长到25家,村民年平均收入达到7932元;到去年年底,已有43家农家乐投入运营,村民年平均收入破万,达到12137元。截至今年6月底,万隆村已有大大小小农家乐75家。

穆文彬说,为了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农家乐,政府除了在注册、贷款等方面给予便利外,还将按照每张床位300元进行补贴。

此外,当地政府还将这些农家乐的联系方式、供餐桌数、床位数等信息公布在网上,以方便游客咨询、订房。

最高可获60万元补助

綦江区是重庆传统的劳务输出地,全区95万人口中每年有超过20万人在外务工。去年2月,綦江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以来,当地采取多种举措,把外出农民工留在家乡。

今年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还收到了綦江区农业委员会印发的《致綦江籍返乡创业有识之士的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当地发展的机遇,号召农民工“抓住鸡年新机遇”。

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要求,凡符合农业项目补贴政策的申报主体,可享受10-6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对适度规模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可享受3万-5万元的发展补贴;创办微型企业,可享受1-4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金扶持。

此外,该区还设立了返乡创业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咨询辅导、培训服务、手续代办、法律服务、质量安全、信息服务等工作,为创业者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财政拿出80万元,专用于为返乡创业农民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目前,该项专款中已有47万余元落到实处。

王宗验说,除了打造“万隆花坝旅游一条街”等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外,该区还培育了以有色金属粉末、不锈钢制品、汽摩零部件制造为主的三江小企业创业园,以铸造、农用机械、建材为主的永城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六大创业基地,入驻企业399家,实现产值79.6亿元,解决就业2.1万人。

数据显示,试点以来,该区新增返乡创业9705人,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3194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1311人;创办经济实体达8491户,其中农业类959户、工业类332户、服务业类7200户。

“不能都回来都搞农家乐”

这些返乡创业者是否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当地政府出台的“筑巢引凤”政策是否落到实处?

綦江区委党校教师黄情义曾对该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做过调研。她告诉澎湃新闻,总体而言,该区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数是属于生存推动型就业创业,且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返乡的原因主要是“受形势所迫”。

黄情义说,这些创业人员主要是为了解决自我就业和基本谋生需求,常常是通过家庭小工厂、小卖部、小餐馆、小规模种养殖之类的形式,创业项目过于普通,且容易盲目跟风,难以创新和依托更好的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加之文化知识和管理经验有限,对创业中可能遭遇的风险难以估计,承受能力较低,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趋于保守,缺乏足够的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黄情义认为,由于资金、技术等必要条件的缺乏,返乡农民工在创业前期望值较低,难以有较好的开端,即使创业成功,也会因为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影响其后的可持续发展。

她建议,对于具有创业投资热情的农民工应当给予科学、正确的引导,并保障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的连续性与公平性,保障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持续热情。

针对万隆村村民返乡修房开农家乐,黄情义认为,相关部门应当时刻掌握该村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床位数),当接待能力逼近市场需求时,就应即使提醒创业者,引导创业者转变思路,“不能所有人回来都搞农家乐”。

为解决上述问题,綦江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王宗验称,为降低创业风险,綦江区购买创业服务,组件由区内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国家级创业培训师等人士组成的专家资源库;此外,该区还向街镇下放工商核名权、登记权等,减少返乡创业项目的前置审批,放宽创业经营范围。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