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0多只猫咪死亡背后:“毒粮”难辨,维权不易

2022-04-29 15: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么么 豹变

「核心提示」

最近半个多月来,有多只猫咪在服用了信元品牌旗下“饕餮系列”猫粮后死亡。然而,由于宠物身体状况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要论证宠物粮与宠物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作者 | 王么么

编辑 | 张子睿

屁屁、噔噔、多多、八万、蛋总、豆沙包……因食用信元品牌旗下“饕餮系列”猫粮致死的猫咪名单还在扩大,目前已达到了200多只。此外,还有五六百百只猫咪处于不同程度的发病过程。

很多猫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几天时间,有不少铲屎官发现猫咪异常后马上送去医院,在检查过程中就没了呼吸。猫咪的突然离世,让这些将其视为“情感伴侣”的铲屎官们悲愤万分。

对于猫咪的死亡原因,一位铲屎官对《豹变》说:“医生们的诊断大多是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受损,溶肌还有溶血。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可最后还是离开了。一想到这些,我的心都要碎了,太难过了。”

从信元发育宝“毒猫粮”事件曝出后到现在,信元官方也发布了多次声明,除“表示歉意之外,并未给出具体的赔偿方案和协助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品牌一再强调自身产品“合格”的态度,更是激起了铲屎官们“一定要维权到底”的决心。

吊诡的是,事情发酵了快半个多了,这些猫咪死亡原因依然未明,这也让关注此事的铲屎官们心难安。

等来一份“合格”检测报告

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关信元“毒猫粮”的话题仍在不断发酵。

在舆论压力下,上海信元动物药品有限公司近期连续发布多次致歉声明,称已通知相关客户下架并暂停涉事产品的销售,“会承担起责任并积极协助治疗,对消费者的相关诊疗给予全力支持”,并将从工厂内和部分消费者处取样,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4月14日,信元集团在其官网上对“饕餮成猫粮事件”做出了具体说明,并同时出具了一份由“青岛市华测监测技术有限公司”(符合CNAS、CMA标准)完成的《检验监测报告》。

根据报告显示,委托方为“上海信元宠物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台湾的宠物品牌在大陆地区的两家关联公司,“上海信元宠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16日)和“上海信元动物药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9月18日)的法人均为一名叫施军辉的商人。

此次送检产品的编号为FGC31吉醇元食饕餮肉宴成猫粮(客户回样),批次I01018FGC31,制造日期为2022年1月8日。从检测结果上看,重金属、霉菌毒素、农药残留、细菌等相关表白,均显示为“合格”。

但对于这样的检测结果,绝大多数受害铲屎官并不买账。他们对于信元及这份检测结果的质疑,主要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

一方面,这份检测报告中送检产品的制造批次仅为2022年1月8日,但这次出现问题的猫粮并不止这一个批次的,从铲屎官的反馈来看,还有包括2022年1月19日批次、2022年2月24日批次在内的多个批次的猫粮,且大多是信元与京东的联名款。因此仅测试一个批次的产品,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另一方面,有铲屎官向《豹变》提到,信元的官方客服曾给过他们一个说法: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并不是一条生产线,此次出现问题的猫粮只发生在线上渠道。但有铲屎官在与线下宠物店店主交流后发现,“已有店主证明,线下也有问题了”。为了减少猫咪踩雷的概率,这些重要的信息也被这些铲屎官们留言在各大社交平台相关话题下。

对此,《豹变》与信元天猫旗舰店客服做了进一步沟通,对方给到的说法为:“针对客户反馈的产品(问题),公司已经再次送至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针对网络反馈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检测数据来表达,还请各位耐心等待检测结果,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和理解。预计4月底会有结果,但也有可能因为疫情时间有所变动。”

这并不是国产猫粮第一次陷入危机,国产宠物粮也曾一度被打上“毒粮”标签。

2021年2月,《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14款国内外全价成猫猫粮,测试其营养和安全性能。在国产猫粮中,信元发育宝菌落总数超出国家标准的7.7倍,另一品牌珍宝的营养值,则分别低于其产品承诺值与猫粮国家标准的最低要求。

不过,此前“毒粮””更多表现为宠物粮菌群超标、营养成分不足等方面。

但信元此次毒猫粮致数百猫咪死亡事件,则是重新刷新了人们对“毒粮”的定义。毕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宠物粮造成如此大面积死病的情况,并不多见。

担心安全猫主自制猫粮

当然,其实也不止国产粮,近年来,进口宠物粮同样也“翻过车”。

“比如去年出事儿的意大利品牌法米娜来说,检测结果是生物胺超标,这说明用于制作主粮的肉类不新鲜”,一位宠物行业创业人士向《豹变》讲到,“这些国家大多只对进口到本国的宠物粮做检测,目的是防止有疫病的输入,对于出口是没有特殊监管的。”

对于进口宠物粮“水”是否很深,该创业人士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宠物消费市场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即“有标信标,没标看命”。这里所谓的“标”,指的是进口商品的“正品标”。一般情况下,有标商品是国内代理公司先采购,然后再人工贴上代理公司防伪标签的,可以通过查询确认商品的真伪;而无标商品一般是海外直接采购的。

新时代下,人们的养宠观念逐渐从此前的“看家护院”向着“情感陪伴”进行转变,许多养宠人士和养宠家庭都将宠物当做亲密的家庭成员,这让以宠物粮为代表的宠物消费迎来了极大的升级。但无论是进口粮还是国产粮,频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让人们操碎了心。

“直接买猫粮固然方便,但为了猫咪的健康,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制猫粮。”养着多只猫的杨美玲就一直坚持自制猫粮,她觉得:“自制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毒粮’,对于一些精致养猫族来说,猫粮早已被打入鄙视链的底端,不少铲屎官开始倾向于自己给宠物做餐食。”

杨美玲说:“其实自制猫粮并不繁琐,猫咪属于肉食性动物,自制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含肉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的,保证营养充足;二是如果宠物主是初次尝试自制,选单一蛋白质来源的,低敏对肠胃刺激较小;三是无胶质、无淀粉、无诱食剂的更健康;四是要选择肉源可追溯的,这样会更安全放心。”

在这样的认知下,作为自制粮替代品的宠物鲜粮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宠物鲜粮之于猫,有些像预制菜之于人类。

鲜粮的发展逻辑主要是自建工厂,以订阅电商模式为例,通常是根据预定的数量在一天之内进行生产,根据订阅用户的订阅日期,定期冷链配送到家

在欧美国家,宠物鲜粮的历史已经超过十年,消费者可以直接从连锁商店购买鲜粮。与之相比,宠物鲜粮在我国宠物市场中还属于一个“新鲜物种”。对于普通收入的养宠人士来说,相较于传统宠物食品,鲜粮的花费要高出不少。

短时间看,不管是自制猫粮还是宠物鲜粮,想要完全替代猫干粮都不现实。

亟待建立更完善的国标

“整体来说,国产宠物粮的优势在于价格,进口宠物粮的优势在于营养和安全。”这是上述宠物行业从业者的结论。造成这一现状,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宠物食品行业标准和推优指导的长期缺失高度相关。

以美国为例。美国宠物食品安全标准的AAFCO(美国饲料管理协会)创立于1990年,最初由美国药物管理局(FDA)的人领头,团队成员均为兽医和宠物营养学家、宠物食品厂商,制定详细的宠物食品营养方案,规定了各类营养素的最低水平。

目前,这一方案几乎已被视为全球宠物食品业界的一个标准,为相关厂商提供指导意见。

而2018年之前,国内并没有任何与宠物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猫粮、狗粮被归为生产饲料,参照国务院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进行生产与监督管理。

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号文件,首次制定了《宠物饲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也填补上宠物饲料企业的生产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空白。

然而国内外行业现行政策来看,国外宠物食品安全标准要高于国内标准。

以猫、狗粮为例,美国饲料管理协会AAFCO要求猫粮含有47种营养素,狗粮则是37种,且明确要求了部分营养素的最高指标和最低指标。同时还有各种营养素的占比情况,如粗蛋白要求发育成长期幼猫≥30%。

但我国现行的标准仅对猫粮和狗粮有8项营养素指标,且狗粮和猫粮的主要营养素指标相同,未有更具体的细项分类及规范。

国标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维权就会因此而变得容易。

由于宠物身体状况受到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想要论证宠物粮与宠物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一件难上加难之事,这也是在信元毒猫粮事件中,宠物医生大多给出的结论是“怀疑中毒”,而不是“因猫粮产生的中毒”。

与此同时,就算这样的因果关系论证成功了,就目前的处罚力度,与企业的销量、利益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极低的犯错成本也成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因。此前出现的宠物粮召回、赔偿事件,不过是品牌方迫于舆论而做出的举动。

而据了解,猫粮的国标属于推荐性标准,并没有强制执行力,这意味着执法部门可能很难给出明确的处罚。

一位信元毒猫粮受害铲屎官对《豹变》说到,“我不需要道歉、也不需要赔偿,因为这些都无法换回小动物们的生命。我只希望这样不懂得尊重生命的企业可以永远退出市场,不要有更多毛孩子再受到伤害。”

你觉得该如何规范猫粮?

原标题:《200多只猫咪死亡背后:「毒粮」难辨,维权不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